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4)
2023(2069)
2022(1792)
2021(1762)
2020(1397)
2019(2988)
2018(3021)
2017(5699)
2016(3028)
2015(3444)
2014(3480)
2013(3341)
2012(3200)
2011(2714)
2010(2672)
2009(2591)
2008(2645)
2007(2468)
2006(2268)
2005(1892)
作者
(7425)
(6084)
(5971)
(5862)
(3877)
(2911)
(2891)
(2375)
(2335)
(2187)
(2141)
(2036)
(1948)
(1899)
(1794)
(1782)
(1768)
(1742)
(1737)
(1730)
(1541)
(1511)
(1386)
(1381)
(1369)
(1365)
(1351)
(1346)
(1267)
(1190)
学科
(10828)
经济(10694)
(7178)
企业(7178)
管理(6560)
理论(6320)
(5677)
方法(5657)
(5599)
业经(5262)
中国(4946)
教育(4274)
经济理论(4270)
企业经济(4072)
文化(3746)
社会(3730)
(3578)
(2962)
(2556)
地方(2278)
产业(2213)
政治(2141)
工作(2027)
(2005)
农业(1939)
市场(1937)
思想(1920)
研究(1819)
文化产业(1776)
文化市场(1776)
机构
大学(42445)
学院(41179)
管理(14511)
研究(13774)
(13360)
经济(12946)
理学(12325)
理学院(12097)
管理学(11839)
管理学院(11733)
中国(9285)
(9075)
(8449)
师范(8429)
科学(7778)
(7650)
师范大学(6887)
(6699)
(6320)
中心(6061)
教育(5929)
财经(5851)
北京(5843)
研究所(5540)
社会(5445)
(5224)
(5136)
(4585)
财经大学(4248)
研究中心(4203)
基金
项目(25742)
研究(21841)
科学(20677)
基金(18174)
社会(16202)
(14751)
国家(14527)
社会科(13909)
社会科学(13900)
科学基金(12630)
教育(10667)
编号(9933)
(9868)
成果(9531)
基金项目(9328)
(8369)
课题(6807)
资助(6521)
项目编号(6472)
自然(6310)
自然科(6173)
自然科学(6173)
(6135)
自然科学基金(6081)
(5982)
国家社会(5791)
(5768)
规划(5723)
重点(5695)
教育部(5520)
期刊
(18964)
经济(18964)
研究(14951)
中国(11136)
教育(10667)
(6620)
学报(6427)
科学(6000)
管理(5761)
大学(5573)
学学(4798)
(4685)
图书(4219)
财经(3579)
书馆(3382)
图书馆(3382)
(3149)
社会(3125)
农业(3032)
(2913)
业经(2836)
技术(2714)
社会科(2504)
社会科学(2504)
经济研究(2496)
(2448)
论坛(2448)
问题(2347)
(2297)
(2208)
共检索到67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瑜青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概念的形成,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社会自主性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历史演绎过程,通过对该历史演绎过程的论证与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上所内涵的文化意蕴。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深度发展;其次是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了在目标上的中国智慧;再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完成,必须强化中国法治所必须的意识形态建设,突出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璐  张焱  陶大云  
虽然保护性农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从起源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定义、修改和再定义的过程,才形成今天的全球性概念。保护性农业的发展也不断演变。根据保护性农业的概念演绎,结合保护性农业的发展演变,描述农业耕作制度革命的成长过程,并介绍保护性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波  
孔子删述“六经”以赓续斯文、成就个体,富有教材知识意蕴。“述而不作”是孔子删述“六经”的主要知识行为,表现为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功能筹划和践履体证。缘构境域性的知识观念赋予了“六经”作为个体缘发性进入具体生命境域,以构成性地获得“知”的功能定位。由此,“六经”作为教材,其基本知识结构以历史经验叙事为表层结构,以共同价值观念隐微其中,通过对以“艺”为核心的生存和思想方式的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指引作用以及身体实践的活动筹划,成为了个体通达历史文化的居间存在。孔子删述“六经”的教材知识意蕴或可超越人文传统,获得普遍意义,成为教材编制的一条可能进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晓  
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演绎进程,可以看出,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崇尚自由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发端的动力;就传统文化层面而言,实用主义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主流价值取向;就组织与制度文化层面而言,专业组织、法规条例以及协商制度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外部保障与规范;就道德文化层面而言,学术责任与学术道德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内部反省与自律。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在精神文化中产生,在文化冲突与演绎中不断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冯丽洁  
进入概念性空间,资产随之向资本发生转换。概念化资本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的经济潜能、节约资产交易成本、建立资源约束责任制度、促进资产自由流通、拓展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保护商品交易安全。社会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深刻领悟到资本的秘密,在建立资本概念化体系进程中存在诸多思想误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核心要素是不断完善对责权利关系作出清楚界定的产权制度,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属于人民、为人民所享用的社会财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艳   李家成  
在全球竞争、生态可持续性危机和数字化时代,芬兰改革者坚信“生产”个体能力的最佳方式依赖于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意蕴在芬兰被系统性创生,在思想层面,其在人本与功利立场融通作用下指向个体的持续学习和能力建构;在政治层面,终身学习被整体建构,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保障教育与工作间的灵活过渡来预防社会排斥;在实践层面,强调在学会学习和激发学习动机中应对未来社会提出的挑战。在芬兰,终身学习是一种治理技术,指向个体生命历程管理的“正常化”;学习发展机会提供指向“成人化”;在社会投资战略中指向“职业主义”。此外,芬兰终身学习结构性认知和个体化实践间的张力、作为连接外围和城市中心之间的治理路径及其系统性实践方法,值得深入审思。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凯  吴刚平  
倡导促进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意味着实现从知识本位教学向素养本位教学的转换。理解和实现这种深层次的转换,需要在方向层面有相对明晰的规划,在理论指向上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追求强有力的知识和促进有效的理解与迁移是促进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的理论指向。促进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的教学意蕴在于以真实情境作为抓手,以迁移理解作为教学的核心诉求,是趋向整体育人的整合教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陈胜  周子渲  
现当代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法律失去信心的情景,主要来源于人们缺乏对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下法律基本范畴与概念的科学诠释与解读,对法律没有一种宗教式的确信感和依赖感。每个人都会面对宗教式法律信仰的心灵拷问,我们很有必要轮流请教历史与现实,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现当代相关的法律基本范式做出一个科学的辨析与界定,这样才有可能树立人们正确的法律价值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使依法治国的政治原则落到实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关键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焱  
中国的法文化、法哲学从文明发端之初就融入民族文化体系并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体系,数千年不断丰富、发展、扬弃,形成公平、正义的民族法制文化内核。从儒家先祖皋陶"神兽断狱"到"立公弃私、君臣上下皆从法"的法家,中华先哲从理论到实践均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秩序体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法制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法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