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7)
- 2023(10281)
- 2022(8495)
- 2021(8087)
- 2020(6624)
- 2019(14739)
- 2018(14752)
- 2017(26105)
- 2016(15601)
- 2015(17645)
- 2014(17863)
- 2013(16510)
- 2012(15404)
- 2011(14021)
- 2010(14651)
- 2009(13356)
- 2008(13349)
- 2007(12241)
- 2006(10786)
- 2005(10210)
- 学科
- 济(45912)
- 经济(45818)
- 管理(44770)
- 业(36187)
- 企(31495)
- 企业(31495)
- 教育(21254)
- 中国(19686)
- 财(17373)
- 制(16952)
- 方法(16052)
- 学(13378)
- 理论(13344)
- 农(13190)
- 体(12930)
- 数学(12766)
- 数学方法(12526)
- 业经(11789)
- 融(10975)
- 金融(10968)
- 银(10683)
- 银行(10655)
- 行(10226)
- 务(10176)
- 财务(10143)
- 财务管理(10116)
- 体制(9785)
- 企业财务(9514)
- 贸(9089)
- 贸易(9084)
- 机构
- 大学(213070)
- 学院(207570)
- 研究(77659)
- 济(75119)
- 经济(73064)
- 管理(69162)
- 理学(57857)
- 理学院(57075)
- 管理学(55943)
- 管理学院(55518)
- 中国(54785)
- 京(47723)
- 科学(44564)
- 财(41455)
- 所(39202)
- 范(36234)
- 师范(35907)
- 研究所(35073)
- 江(34372)
- 教育(34246)
- 中心(34063)
- 农(32446)
- 北京(31043)
- 财经(31012)
- 师范大学(29371)
- 院(28582)
- 业大(28042)
- 经(27962)
- 州(26654)
- 技术(26533)
- 基金
- 项目(130811)
- 研究(104015)
- 科学(103362)
- 基金(90783)
- 家(78762)
- 国家(77960)
- 科学基金(65209)
- 社会(63213)
- 社会科(59501)
- 社会科学(59487)
- 教育(55488)
- 省(51989)
- 基金项目(46210)
- 划(46026)
- 编号(44691)
- 成果(41362)
- 自然(39154)
- 自然科(38198)
- 自然科学(38184)
- 自然科学基金(37486)
- 资助(36333)
- 课题(35240)
- 重点(31492)
- 部(31045)
- 制(30275)
- 年(28955)
- 发(28578)
- 性(28280)
- 项目编号(27651)
- 创(27479)
共检索到341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申素平 周航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新行政法的影响,英、美、德、法、日五国高等教育法治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功能主义趋向,"治理实效"成为法治衡量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高校法律性质与目标的法人化、市场化与职业化;政府与高校间关系的平等化、契约化与绩效制;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外部化与合作化。但是,五国法治传统与整体法秩序构成对功能主义的体系性控制,使得高校师生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总体平衡并获得实质性保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权益、学生参与治理权益与学习成功权等方面。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构建"治理的法",突出教育法律规范与制度的效能;另一方面,应坚持"法的治理",从体系思维与权利本位出发,为高校师生权益提供体系化的法秩序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苏春景 张济洲
改革高等教育外部办学体制,厘定大学与社会关系。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构建高校内部学术治理体系。实现大学治理法治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根本要义。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敬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修改,通过下放高校审批权限,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厘清教育公益性与学校分类管理的关系,为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清除制度障碍;扩大学术委员会权限,规范高校学术权力行使;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优化学术环境。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校性质,设置不同的监管制度和方式,实现学校的分类管理。高校需要进一步细化制度,明确学术委员会与其他学术机构的关系、权限、议事规则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万平 李金波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要求,2015年《高等教育法》进行了首次修订。这次修订对近些年来已经达成共识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涉及四个方面的制度突破。为了更好地推进该法的落实和执行,未来还需要健全以《高等教育法》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教育法治理念宣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依法治教。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秦惠民
高等教育法治发展的70年,是一段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探索、勇于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高等教育法治发展经历了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调整和保障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忠华 单维锋
美国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拥有高校4000多所。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并存,营利性私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共生,各类大学定位明确、层次清楚。虽然办学目标多种多样,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其治理体系却基本相同。分析研究美国高校治理体系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宣勇
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一件大事,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教育部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在201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报告,对于教育领域的治理体系与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宝存 杨尊伟
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应该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通过委员会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通过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学校决策的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问责制度等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政府和高校间的缓冲作用。为此,我国还必须调整政府角色定位,改变政府的治理方式;完善国家立法和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社会问责和监督制度。
关键词: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社会参与 制度保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克瑞
美国自1965年颁布《高等教育法》以来,历经多次重大修改,各具特色。修改总趋势是,从确立联邦政府的教育责任,到完善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但是,后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背离了资助贫困、维护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立法宗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编者按: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高等教育界必须回应的历史命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董立平 刘承波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注重完善多元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坚持和完善高等教育法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关键词: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高等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卿云
公民素质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的重要素质,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由于传统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缺失,当前的高等教育阶段就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高等教育 转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湛中乐
大学治理与依法治教,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来提高大学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依法治教,来构建于法有据、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行了若干重要的修改,涉及高等教育的方针与任务、高等学校设立的目的与审批权限、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等内容,亮点颇多,但是也存在诸多值得反思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应将大学自治与大学法治相结合,全面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玥忞 张应强
“在地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源于欧洲,与“境外国际化”相对的概念。西方学界主要从高等教育机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在地国际化”概念及其实践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与西方国家在具体语境上存在重大差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研究和实践必须实现方法论转变,需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研究在地国际化概念及其实践内涵,需要通过保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来研究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要素和实施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