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2)
2023(12341)
2022(10225)
2021(9216)
2020(7858)
2019(17400)
2018(17080)
2017(32653)
2016(17821)
2015(19392)
2014(19130)
2013(18865)
2012(17034)
2011(15035)
2010(15045)
2009(14511)
2008(14671)
2007(13189)
2006(11681)
2005(10784)
作者
(51854)
(43520)
(43394)
(40667)
(27744)
(20755)
(19364)
(16795)
(16338)
(15403)
(14963)
(14399)
(13956)
(13907)
(13656)
(13060)
(13027)
(12896)
(12551)
(12416)
(10996)
(10558)
(10537)
(10007)
(9710)
(9674)
(9641)
(9628)
(8586)
(8542)
学科
(86006)
(79409)
企业(79409)
(76152)
经济(76020)
管理(73202)
方法(32201)
(29696)
业经(28850)
(26341)
数学(24168)
数学方法(23986)
(22073)
财务(22053)
财务管理(22029)
企业财务(20937)
(20559)
农业(18994)
技术(17522)
中国(17283)
(15498)
(15271)
(14527)
(13982)
贸易(13975)
(13560)
(13544)
体制(13537)
理论(13006)
企业经济(12408)
机构
学院(259787)
大学(254500)
(110625)
经济(108714)
管理(105739)
理学(91249)
理学院(90378)
管理学(89287)
管理学院(88812)
研究(81209)
中国(64923)
(54627)
(51997)
(50088)
科学(48366)
财经(42828)
业大(40957)
(40869)
(39921)
农业(39638)
(38933)
中心(37225)
研究所(36543)
经济学(33148)
北京(31797)
财经大学(31564)
(30726)
商学(30722)
商学院(30466)
经济学院(30010)
基金
项目(171424)
科学(136607)
基金(127349)
研究(122155)
(111660)
国家(110646)
科学基金(96432)
社会(80936)
社会科(76838)
社会科学(76818)
基金项目(68151)
(67809)
自然(63440)
自然科(62031)
自然科学(62010)
自然科学基金(61021)
(55966)
教育(54583)
资助(50489)
编号(46913)
(40295)
(39354)
重点(38284)
(37761)
(36974)
成果(36249)
(36054)
创新(35990)
国家社会(33891)
科研(33063)
期刊
(125448)
经济(125448)
研究(72659)
中国(49686)
(47250)
(46980)
管理(43967)
学报(40620)
科学(38329)
农业(31531)
大学(31313)
学学(30376)
(25110)
金融(25110)
业经(23074)
技术(22281)
财经(22116)
经济研究(19457)
(19076)
(18985)
教育(17973)
问题(16550)
技术经济(14601)
财会(14203)
现代(13161)
商业(13079)
(12891)
(12851)
世界(12420)
科技(12326)
共检索到385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敬勇  丁媛媛  李新伟  凌华  
本文聚焦于"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探究其对微观层面企业R&D投资的影响,关注股价信息含量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梳理出了"沪港通"制度作用于R&D投资的如下机制:"沪港通"政策引入香港股市的成熟机构投资者,通过直接市场交易和间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两种方式影响着股价信息含量;股价信息含量分别通过股价波动的反馈效应与融资机制影响着企业R&D投资决策,这一机制体现了国家宏观资本开放政策对实体经济中微观个体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如何在"沪港通"大背景下促进企业进行合理的R&D投资以获取较高创新产出提出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齐保垒  杜英  孙泽宇  
利用"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08—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试点公司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提升信息透明度等途径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中,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和企业融资需求大的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荣  马骏  李亚飞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黎文飞   陈熹   周凯航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作为中国股票市场开放的重要创新制度,其运行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股票市场开放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劳动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缓解雇佣不足和抑制雇佣过度。基于劳动力调整成本的分组检验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改善作用在劳动密集度越高、研发人员比例越多和融资约束越严重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代理问题较严重、外部监督较弱以及信息不对称较高的企业。文章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拓展了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研究视角,还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力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喻彪  杨刚  
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即“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相较于非标的企业,标的企业杠杆操纵程度显著降低。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冲突等路径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的效应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以及外部审计监督较弱的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抑制企业杠杆操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莹  
从就业需求角度出发,考察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企业资本成本,这促使企业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根据资本技能互补假说,企业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使人力资本结构得到改善。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机制的准自然实验,进一步使用多期倍差法对中国上市公司2009—2020年的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进一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中国应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完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作用,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卢进勇  张晨烨  
“沪深港通”交易制度是我国近几年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创新,其经济意义受到了普遍关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可以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生产率、创新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等途径提高其出口倾向并扩大出口规模。“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对国有企业出口影响较小,而对高技术行业企业出口影响更为明显。我国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扩大和优化国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标的股名单。同时,上市公司应着力提高自身经营与治理水平,使资本市场开放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翟   王文晓  
来自中国实施“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证实,股票市场开放影响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且影响具有差异性。笔者以中国A股市场实施“沪深港通”这一股票市场开放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9年间中国A股相关上市企业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方法,实证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联及其变化。检验结果证实:股票市场开放与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股票市场开放通过改善外部信息环境,缓解了企业外部投资者与管理层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进而正向提高了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股票市场开放正向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显著差异性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验证。本研究通过以中国实施“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股票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影响机理,拓宽了公司治理和证券监管方面的学术探索边界,研究结论为保障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珊  邹梦琪  李四海  
采用2010—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陆续实施为外生冲击,在PSM基础上构建多期DID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较高以及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较低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审计质量的提升是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企业避税行为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从避税的视角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所发挥的治理效应,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后续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琳  伊志宏  
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机制,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对其是否会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沪股通标的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上升。(2)经理人职业忧虑在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既发挥了中介作用,又具有调节效应。表明缓解经理人职业忧虑,抑制经理人短视行为是沪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3)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调节影响,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上市公司信息环境较差时更加强烈。本研究为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揭示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沪港通交易制度,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王可心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如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以识别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促使劳动力技能升级,最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融资约束较高、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高、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内部治理效率和外部监督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资本市场开放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效应更为凸显。“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对标的企业周边非上市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当地的创新创业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本研究不仅为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型发展提供新经验证据,也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冀雅文  
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沪深港通政策对A股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具体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一是中国上市公司普遍面临融资约束,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二是市场化程度对资本账户开放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企业所处区域的市场化水平越低则缓解效应越强;三是资本账户开放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主要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渠道实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刘冬  葛新宇  司登奎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可通过抑制风险承担发挥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