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6)
- 2023(5617)
- 2022(4363)
- 2021(4341)
- 2020(3520)
- 2019(8395)
- 2018(8250)
- 2017(13338)
- 2016(8413)
- 2015(9558)
- 2014(9441)
- 2013(8516)
- 2012(8164)
- 2011(7720)
- 2010(8322)
- 2009(7366)
- 2008(7484)
- 2007(6874)
- 2006(6406)
- 2005(6132)
- 学科
- 济(24060)
- 经济(24029)
- 教育(19622)
- 中国(14480)
- 管理(14087)
- 业(12638)
- 学(11051)
- 理论(9733)
- 企(9561)
- 企业(9561)
- 农(8001)
- 方法(7917)
- 教学(6768)
- 数学(5930)
- 数学方法(5713)
- 发(5591)
- 业经(5571)
- 农业(5473)
- 财(5345)
- 发展(4978)
- 地方(4955)
- 展(4856)
- 研究(4679)
- 和(4480)
- 制(4462)
- 技术(4179)
- 关系(4117)
- 策(3899)
- 革(3885)
- 贸(3768)
- 机构
- 大学(117678)
- 学院(110393)
- 研究(48713)
- 济(33162)
- 经济(32123)
- 科学(31364)
- 教育(31125)
- 管理(30234)
- 中国(28785)
- 京(28617)
- 范(27698)
- 师范(27524)
- 所(26045)
- 理学(25300)
- 理学院(24752)
- 研究所(23942)
- 管理学(23824)
- 管理学院(23575)
- 师范大学(23002)
- 农(20576)
- 江(20018)
- 北京(19246)
- 中心(19000)
- 院(17625)
- 财(17177)
- 技术(17134)
- 业大(16378)
- 农业(16093)
- 州(15170)
- 职业(14248)
- 基金
- 项目(69258)
- 研究(55845)
- 科学(54934)
- 基金(45786)
- 家(41130)
- 国家(40631)
- 教育(34292)
- 科学基金(32145)
- 社会(31455)
- 社会科(29354)
- 社会科学(29344)
- 省(27822)
- 划(26582)
- 编号(24824)
- 成果(24440)
- 基金项目(22667)
- 课题(21686)
- 自然(19599)
- 自然科(19155)
- 自然科学(19146)
- 自然科学基金(18789)
- 资助(18636)
- 年(18088)
- 重点(18042)
- 部(16687)
- 发(16077)
- 规划(15574)
- 性(15036)
- 项目编号(14657)
- 教育部(14504)
共检索到188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格致 科学 科学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大学》之要义,在于以修身为本而明明德于天下。故"纲"虽曰"三",其实皆括于"明明德"一语;"目"虽曰"八",其实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呈现为以修身为原点的涡旋式结构。修身之要义,在于好恶之情的顺应、调适与沟通。循此逻辑可知,作为修身工夫的格物致知,与"情理"密切相关,由前后两个环节构成。"致知"之"知"即情理之知",格物致知"就是通情以达理的物(人)我感通之道。通过通情以达理,《大学》有效地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大义明,方能训诂通,对于古今纷纭之说亦可明其得失。情理之所以为情理,就在于有情斯有理,无情必无理;理从情出,情通理得。《大学》的"格物致知"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呈现了人类道德生活的这一基本逻辑。
关键词:
《大学》 格物致知 情理关系 物我感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毅夫
[期刊] 求索
[作者]
康宇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关键词:
象山学 诠释学 经典 意蕴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全伦
本文在假定基金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物质产权与价值产权的基础上,以离岸基金为例探讨跨国基金的产权关系。基金产权相互分离,且归属于相对独立的不同产权所有者,是基金实施跨国经营和跨国融资的产权基础,其中关键是,基金的国家间接物质产权与国家间接价值产权相分离并分别归属于不同国家的政府。实现跨国基金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需要,规范各类基金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行为,降低基金内部的交易费用,重新构建基金治理机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莉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它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儒家教育传统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知类通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儒家教育传统 君子不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敏华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敏华
跨国战略联盟是跨国经营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可以扩大经营范围而不扩大企业规模的一种经营方法,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间的“混成组织”,跨国战略联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柔性”竞争,是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入了合作的内涵,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或竞争性的合作,它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
跨国战略联盟 竞争关系 新的诠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红霞
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在现阶段的重点任务更加具体化。然而 ,“科学素养教育”新概念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并融合了重要人文教育思想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通过对美国科学素养定义的初步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也是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措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红杰 平章起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思想基础的科学思想,全面修正了西方人道主义理论,本质超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对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国华
软科学的繁荣,带来了许多相关的名词概念,对其涵义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研究领域也常出现歧义。为此,本刊开辟名词术语专栏,选登软科学有关名词诠释,不仅广为宣传,且望开展讨论,以期统一认识,完善定义。本期刊登各条已收入即将出版的《软科学知识词典》(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瑞杰 郭美华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而阳明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的为学进路,并与《论语》《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将此章理解为不同主体现实生存活动及其境界的共时性差异,对单纯的认知主义进路有所克服。但是,阳明依然将普遍天理预设为主体性良知的先天本质,同样湮没了真正的道德生存本身。事实上,重新敞露道德生存论的真蕴,将天命与道德生存划界,以人自身活泼的生存活动及其展开作为人之本质的基础,是彰显人自身生存性意义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道德生存 天命 孟子 朱子 阳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文祥
身体的历史始终无法从思维意识的发展史中被遗弃,某种程度上,意识的发展史是通过身体而获得显现的,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身体,身体必须在面对其他身体时才能产生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与秩序。身体不断的抗争与反暴力运动反映了在身体的内在中存在着伦理性,即我无法遗忘的对自我与他人的责任与关怀。而将身体中性化或者物理化的做法,最终只是将身体悬置以作为中介要素,并将其填入到某种思想阵地,而这种思想阵地的战乱极有可能成为其投射在世界战场上的一种翻版与复刻之源。身体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存在者。
关键词:
身体 主体际性 现象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宁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艺统摄于一心,从心性层面以中判西,论证中西文化的义理融通和价值归致。"横说"与"竖说"则是他采取的两种诠释方法。"横说"即以佛解儒,运用佛学思想资源来深入阐发儒家六艺要旨;"竖说"即以经摄子,基于儒家道统源流以文本互证的方式揭示《论语》中蕴藏的六艺之道。马一浮的《论语》诠释彰显其现代"新经学"的思想性质和体系定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