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55)
2023(5133)
2022(3984)
2021(3541)
2020(2731)
2019(5962)
2018(6093)
2017(10606)
2016(5903)
2015(6532)
2014(6892)
2013(6526)
2012(6015)
2011(5658)
2010(5819)
2009(5500)
2008(5243)
2007(5073)
2006(4583)
2005(3676)
作者
(18293)
(15527)
(15123)
(14526)
(9413)
(7296)
(6905)
(6044)
(5912)
(5480)
(5256)
(5178)
(5030)
(4804)
(4743)
(4585)
(4547)
(4344)
(4304)
(4216)
(3949)
(3816)
(3663)
(3627)
(3495)
(3481)
(3334)
(3322)
(3256)
(3187)
学科
(21426)
(21353)
经济(21313)
(15303)
农业(14262)
管理(12382)
业经(9026)
中国(7669)
(7655)
(7304)
企业(7304)
农业经济(6487)
地方(6166)
(6046)
(5940)
(5548)
(5079)
发展(4960)
(4949)
方法(4892)
(4871)
银行(4857)
(4809)
农村(4790)
(4704)
(4587)
金融(4580)
建设(4282)
(4277)
工作(4272)
机构
学院(85167)
大学(81206)
研究(31293)
(29483)
经济(28512)
管理(28285)
中国(24086)
(23696)
理学(23683)
理学院(23382)
管理学(22782)
管理学院(22616)
科学(19918)
农业(17488)
(17453)
(16043)
业大(15496)
中心(15027)
(14645)
(14617)
研究所(14597)
(12808)
师范(12620)
(12234)
(11548)
技术(11183)
(11161)
农业大学(11082)
财经(10738)
北京(10696)
基金
项目(56356)
研究(43396)
科学(43109)
基金(38193)
(33704)
国家(33290)
科学基金(27397)
社会(26522)
社会科(24606)
社会科学(24604)
(24263)
基金项目(19744)
教育(19480)
(19356)
编号(19348)
成果(16641)
自然(16120)
自然科(15707)
自然科学(15701)
自然科学基金(15373)
资助(14743)
课题(14157)
(13980)
(13048)
重点(12649)
(11660)
(11465)
(11401)
(11296)
(11277)
期刊
(42355)
经济(42355)
(28615)
研究(23970)
中国(23253)
农业(18470)
学报(17074)
科学(14452)
大学(13108)
教育(12878)
学学(12517)
(11134)
业经(10926)
(9791)
金融(9791)
管理(8873)
农业经济(7437)
技术(7225)
农村(7107)
(7107)
(6899)
(6662)
业大(5811)
问题(5314)
社会(5297)
农业大学(5240)
经济研究(5197)
财经(4893)
社会科(4715)
社会科学(4715)
共检索到136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枭雄  仝志辉  
当前农村社会面临村社共同体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村社治理主体缺位、村民主体性缺失,这致使村社组织松散、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治理研究的社会基础讨论对此未能提出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之道。浙江象山以"村民说事"为核心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从村社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即治理主体、村社内交往单元与身份认同等方面所进行的制度努力,开辟了重塑村社共同体的路径。吸纳村社成员中经营能力强、社会威望高的村社精英进入村治主体,并利用驻村干部来消减村干部间隔阂、化解干群矛盾,重建村社组织力;通过"党员联户"制重新激活党员这一治理要素,充分发挥党员联系群众作用,重塑村社内交往单元;将贴合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说"加以制度化,既克服干群间信息不对称、增强彼此间信任,又增进村民互动关系、强化村社集体意识,最终使村社共同体得以重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曙光  
一、引言:作为共同体的村庄:已有成果及其意义农户经常被视为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然而,从更为广阔的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艳华  赖庆标  
福建省为统筹资金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村"综合整治工作,选择长汀县南山下村和半坑村作为试点,以山、水、林、田、湖、村和产业共同体作为规划对象,以"统筹财政资金、创新建设机制"为规划理念,以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美丽新农村为目标,研究编制了村级"山水林田湖村"生命共同体综合整治创新规划,努力实现村一级的多规合一,为进一步深化村级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艳华  赖庆标  
福建省为统筹资金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村"综合整治工作,选择长汀县南山下村和半坑村作为试点,以山、水、林、田、湖、村和产业共同体作为规划对象,以"统筹财政资金、创新建设机制"为规划理念,以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美丽新农村为目标,研究编制了村级"山水林田湖村"生命共同体综合整治创新规划,努力实现村一级的多规合一,为进一步深化村级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祥云  赵晓峰  王春凯  
平安乡村建设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关键,而平安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基于平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视角,依据全国11个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平安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平安状况,减少了乡村纠纷和犯罪现象。其中,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发挥着调节作用,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越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乡村平安状况的影响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社会治理共同体主要通过纠纷调解机制、协同共治机制和三治融合机制,提升群防群治能力,改善平安乡村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平安乡村建设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治理共同体对高社会信任度村庄、宗族型村庄和东部地区村庄的平安建设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强化纠纷调解、协同治理和三治融合机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婉妮  
金融危机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秩序大辩论;新冠疫情扩散和俄乌冲突爆发,令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和重新构建的同时,全球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备受冲击,全球文化形态趋于多样化。近年来全球秩序动荡的原因可以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权力维度,新兴国家的出现令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东西方政治对立加剧;世界权力中心的多极化和权力主体的多元化使大国对权力的垄断出现裂缝,也使国家行为体对权力的约束愈发困难;在制度维度,全球制度化的密度分布不均、深度欠缺、内化度出现问题,令既有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遭受质疑和破坏;在文化维度,全球秩序覆盖面扩展,其间所流行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西方中心观”受到质疑,新道路和新发展模式日渐显现。三个维度的变化,拉大了全球权力结构和治理框架间的鸿沟,使既有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与安全观、经济与发展观、全球治理观、文明价值观方面,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等不同领域为探索全球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章文光  杨谨頔  李心影  
“行政”与“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也是基层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城市社区承担着“基层行政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双重职能,行政事务冗余而自治功能弱化。“去行政化”强调“行政”与“自治”的二元分治,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面临社区居委会困境和社区自治建构困境。着眼于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双重目标,城市社区减负的方向应是治理主体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治理功能的实现,进而推动“行政”与“自治”的互促共生。赋能社区居委会和联结社区多元主体需要国家行政权的适当介入,故提出“契合行政”理念,认为应从主体、功能、利益三个维度推动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契合,从而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晓宁  
1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强调在包容性下取得合作与共赢[1]。这种包容性需要依靠规则来保障,也需要依靠民心来维持。但是,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世界格局和国际规则的演变并没有跟上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对包容性需求的演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银珍  
国际话语权是当今国际社会激烈争夺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备合历史之法、时代之情、现实之需和未来之理的发展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超越了近代、超越西方"强国必霸"的传统思维,激励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回归"。针对严峻的国际挑战,通过设置国际热点议题,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注入"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构建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重塑中国国际话语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娜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内卷化的风险与挑战,以权力结构的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着从想象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三种权力模式:宗族式治理模式、公司型治理模式以及灰色化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结构中暗含着"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合谋"与"博弈",包含着精英结盟与精英俘获的权力格局与权力运作模式。伴随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行为逻辑的消解,乡村治理的支配规则正在由传统礼俗与规范向经济理性转变,而乡村治理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华  
南方村落多为单姓聚族而居,以血缘为联结纽带,构成"血缘共同体";北方村落则是多姓杂居,家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最重要的关系形态,是村落共同体的联结方式,以此为纽带形成的是"关系共同体",族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决定村落的生活和治理的不同面貌。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因其内部的结合方式和纽带的差异,使得共同体内部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地方性共识、规范和伦理取向也大相径庭,相异成趣,进而在村落治理层面形成不同的政治社会现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孙菲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