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7)
2023(13281)
2022(11353)
2021(10486)
2020(9191)
2019(21248)
2018(20708)
2017(40079)
2016(21183)
2015(23807)
2014(23836)
2013(23607)
2012(21935)
2011(19899)
2010(19866)
2009(18507)
2008(17912)
2007(15913)
2006(13847)
2005(12405)
作者
(60673)
(51034)
(50620)
(48677)
(32383)
(24418)
(23313)
(19888)
(19315)
(18115)
(17332)
(17062)
(16112)
(15924)
(15899)
(15712)
(15162)
(15045)
(14602)
(14591)
(12546)
(12378)
(12377)
(11832)
(11538)
(11502)
(11137)
(10906)
(10347)
(9909)
学科
(109261)
经济(109158)
管理(61063)
(54728)
方法(45323)
(45165)
企业(45165)
数学(40297)
数学方法(39787)
(24599)
地方(24330)
中国(24222)
(23409)
(20220)
业经(20160)
(16467)
(16169)
贸易(16160)
农业(15591)
(15568)
地方经济(15085)
(14161)
环境(14057)
(13881)
财务(13830)
财务管理(13789)
理论(13733)
(13605)
金融(13602)
(13090)
机构
大学(307121)
学院(305613)
(137064)
经济(134476)
管理(119052)
研究(104239)
理学(102707)
理学院(101615)
管理学(99867)
管理学院(99274)
中国(78084)
(63514)
(61960)
科学(61704)
(51977)
财经(49104)
中心(48230)
(47971)
研究所(47077)
(45803)
(44492)
业大(43504)
经济学(43470)
北京(39493)
经济学院(38970)
(38634)
师范(38259)
农业(37435)
(37246)
财经大学(36352)
基金
项目(203993)
科学(161516)
基金(150064)
研究(147845)
(130240)
国家(129225)
科学基金(111558)
社会(96346)
社会科(91543)
社会科学(91518)
基金项目(79147)
(79107)
自然(71363)
自然科(69747)
自然科学(69725)
自然科学基金(68429)
教育(68067)
(66288)
资助(61677)
编号(58700)
成果(47179)
重点(46245)
(45829)
(44479)
(42166)
国家社会(40610)
课题(40163)
教育部(39785)
创新(39507)
科研(39390)
期刊
(151414)
经济(151414)
研究(90771)
中国(56542)
(49978)
学报(45457)
管理(44471)
科学(42327)
(42264)
大学(35073)
学学(33161)
技术(28777)
农业(28128)
教育(26790)
(26144)
金融(26144)
经济研究(25615)
财经(25010)
业经(22217)
(21614)
问题(19886)
统计(17422)
技术经济(17112)
(15606)
(15457)
(15383)
理论(14094)
决策(14081)
商业(13952)
(13833)
共检索到454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晨光  程惠芳  俞斌  
本文从发展战略、产业与贸易政策、市场制度、公共投资建设等政策手段的4个维度研究了"有为政府"对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影响力。研究认为,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了集聚经济圈产业外在的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了其要素禀赋的使用与发展方向,发挥了集聚经济圈要素禀赋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促成了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成为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研究丰富了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为分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外部动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为政府"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柏  张艾莲  
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能够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针对我国经济现实状况和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恰当的汇率制度。通过采用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对构建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进行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并体现了外汇市场的非线性。由于在长期内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长期目标不确定,汇率易受到投机行为的冲击。我国可以实行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允许汇率频繁小幅波动以释放市场供需变化对升值的压力,并在长期内当经济的增长使得累积的外汇市场偏离时,一次性修正使之符合经济基本面状况,避免汇率水平的压抑引致的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集聚经济圈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但其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具有什么样的空间特征,国内外鲜有人研究。本文认为,集聚经济圈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产业集聚是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点轴增长特征。在不平衡增长的理论视角下,本文基于集聚经济圈内部次区域城市比较优势变化,以及城市增长相互联系、影响,结合增长收敛的分析框架,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点轴增长内在机理和收敛特征。研究不仅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点轴增长空间特征的"黑箱",而且从经验上证实了"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收敛研究仅具统计意义"的理论观点,丰富了增长收敛的理论研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爽  冯晶  杜传忠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蓉  
如何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群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尽快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消除区域不平衡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术界和政策层面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另外,学术界也对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可行性、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赵坚  
本文基于长三角经济圈地级单位两位数制造业2001—2008年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圈内部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结果发现:在经济圈内部,两位数制造业绝对地理集中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范围内存在广域集聚经济,经济圈范围内制造业结构趋同是合意的;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但经济圈内部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内部城市可以围绕圈域主要制造业实现相对多样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和利用广域集聚经济。由于分析结果不同于广泛接受的观点,本文进一步从区域研究单元和细分产业角度说明了研究结果差异性的原因,并基于职能分工观点解释了经济圈制造业广域集聚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小龙  
“增长三角”这一名称由新加坡现任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首先提出,也有将其译作“成长三角”或“增长三角洲”的。由于这种“增长三角”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又是出现在亚洲(当然不排除将来在非洲、拉美出现),故完整的叫法应为“亚洲经济增长三角”。但国际上对“增长三角”这一概念尚无完全一致的定义。如认为它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经济地带”、“次区域经济区”、“小区域经济区”、“扩展的城市地区”等等。虽然叫法各异,但就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同丹  
本文通过分析无锡在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的区域经济地位、综合因素地位,进而准确揭示出无锡在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的城市定位。然后以此展望今后无锡的发展与超越。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王春超  
本文选取2002~2007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所涉及省份地区的县市数据对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集聚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将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经济集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占主导,从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当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值处于一定区间时,经济集聚不仅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技术的进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德敏  池尔敏  李世龙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萌  谷人旭  高士博  许树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以长三角经济圈内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专业化指数以及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测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二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内25个地级以上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强度、不同区域及城市的产业相对发展水平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潜力。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经济圈内部,不同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先扩大后缩小,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则持续缩小;区域产业集聚度明显...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吕明元  尤萌萌  
基于1988-1997年和2000-2011年这两个时段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各省市分行业面板数据,从结构变化的资本集约度角度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趋向。实证结果表明,1988-1997年时段,经济圈中除广东省外,绝大多数省市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而2000-2011年时段,不少省市的制造业结构呈劳动密集型化变动特征。而且,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调整在区域上由北向南递减,而向劳动密集型调整则由南向北递减。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趋向于劳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建平  刘坤  
基于层级政府的视角,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法律与组织建设、发展战略、产业与贸易政策、市场体制建设、基本公共品及服务供应力度和就业体制6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圈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得出结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来构建外部动力系统推动区域经济活动朝着充分发挥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圈产业集聚;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职责去主导不同的政策手段去构建此外部动力系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丽媛  张东祥  
发达的交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长三角地区,沪宁高速铁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加强了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圈的联系。"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高速出行方式加强了旅游市场的集散能力,扩大了旅游市场的规模,对特色旅游站点的形成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