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8)
2023(6014)
2022(4990)
2021(4835)
2020(3931)
2019(9381)
2018(9201)
2017(16130)
2016(9353)
2015(10395)
2014(10293)
2013(9364)
2012(8450)
2011(7707)
2010(7881)
2009(6855)
2008(6507)
2007(5705)
2006(5098)
2005(4584)
作者
(22116)
(18466)
(18266)
(17647)
(11669)
(8796)
(8557)
(7284)
(7159)
(6738)
(6098)
(6007)
(5838)
(5799)
(5707)
(5660)
(5574)
(5456)
(5437)
(5265)
(4819)
(4489)
(4464)
(4341)
(4179)
(4064)
(4051)
(4035)
(3681)
(3670)
学科
(29644)
经济(29611)
管理(20954)
教育(19216)
(18729)
(16002)
企业(16002)
中国(14786)
方法(12020)
数学(10015)
数学方法(9837)
理论(9325)
(8282)
(8156)
(7527)
教学(6519)
业经(6184)
地方(5756)
技术(5705)
关系(5598)
(5567)
(5446)
贸易(5441)
(5236)
(5180)
发展(5000)
(4877)
农业(4831)
(4444)
财务(4431)
机构
大学(121416)
学院(115146)
研究(43156)
(41072)
经济(40078)
管理(38668)
理学(33747)
理学院(33232)
管理学(32433)
管理学院(32183)
教育(29287)
(26787)
(26535)
师范(26428)
中国(25638)
科学(23741)
师范大学(22084)
(20500)
(20300)
研究所(18592)
(18271)
中心(18126)
北京(17705)
财经(16141)
(15761)
技术(15203)
(14806)
(14548)
(14340)
职业(14335)
基金
项目(75950)
研究(63855)
科学(62587)
基金(53276)
(45382)
国家(44831)
社会(39695)
科学基金(38361)
教育(38028)
社会科(37342)
社会科学(37335)
(29781)
(27742)
编号(27726)
基金项目(27301)
成果(25375)
自然(22426)
课题(22371)
自然科(21992)
自然科学(21985)
自然科学基金(21600)
资助(20512)
(19239)
(19108)
重点(18766)
规划(17860)
教育部(17773)
(17385)
(17073)
项目编号(16833)
期刊
教育(49228)
研究(46449)
(43910)
经济(43910)
中国(33554)
学报(15631)
(15616)
科学(14670)
管理(14509)
大学(13590)
技术(13200)
(12585)
职业(11712)
学学(10913)
农业(8356)
财经(8197)
技术教育(7723)
职业技术(7723)
职业技术教育(7723)
(7628)
金融(7628)
经济研究(7563)
(7259)
业经(6979)
(6868)
论坛(6868)
(6688)
高等(5886)
问题(5548)
(5354)
共检索到183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东亚  吴义昌  
“替代父母关系”是范梅南提出的一个教育学概念,也是关于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替代父母关系”的提出,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替代父母关系”的提出、“教师成为‘替代父母’”的条件、“替代父母关系”的特征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梁晓燕  刘晓飞  
从发展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构造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探讨中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同伴接纳、道德推脱与网上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自陈式量表进行数据采集,有效数据共1437份。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其网上偏差行为;(2)中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其网上偏差行为;(3)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即中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对其道德推脱的直接效应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金灿灿  王博晨  赵宝宝  
使用问卷法考察了北京和昆明共计1934名中学生的父母监控、自我控制和网络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父母监控、自我控制与网络适应各维度间两两显著相关;(2)自我控制在父母监控和网络适应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能够调节父母监控、自我控制和网络适应间的中介作用,即自我控制完全中介女生的父母监控与网络适应间的关系,部分中介男生的父母监控与网络适应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提升青少年网络适应,可以先从父母监控发端,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最终建立良好的适应结果。干预时需要分不同性别进行,注意干预方案的性别适用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金荣  邹瑶雯  沈王艳  张婵孺  
父母养育倦怠是一种长期置身于养育压力下所形成的由情绪耗竭、情绪疏离以及低个人成就感构成的三维综合症。父母养育倦怠易带来对孩子的忽视和暴力行为,与父母逃避、自杀意念、物质和行为成瘾、睡眠障碍显著相关,也能准确地预测婚姻冲突和对配偶的疏远心态。父母养育倦怠的形成与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儿童的特殊性、父母的稳定特质、父母的养育认知与行为、家庭功能等因素相关。未来研究有必要制定干预方案,降低父母养育倦怠水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孙凌  黎玉兰  马雪香  符仲芳  
本研究的目的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尊在二者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中文版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798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自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显著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还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尊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自尊在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艳  陈红  谷传华  
探索五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干预方式与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因果关系。采用手机成瘾量表和手机使用感知父母干预问卷对977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年的二次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五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干预与手机成瘾在一年内均呈现出相对稳定性;(2)积极干预与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内容限制、父母监控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共同使用与手机成瘾无相关;(3)T1积极干预负向预测T2手机成瘾;T1内容限制和父母监控均正向预测T2手机成瘾;T1共同使用不能预测T2手机成瘾,T1手机成瘾可以正向预测T2共同使用;时间限制与手机成瘾没有相互预测关系。结论:积极干预是减少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有效策略,但内容限制和父母监控会增加青少年手机成瘾倾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颢婷  曹迪  屈倩倩  
随着经济的与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着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承受着发展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当代青年作为社会的新生一代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又与长辈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在二者的交互过程中,既有长期压抑状态下的沟通阻碍和心灵困境,也有突发情况爆发的矛盾和基点,两者相互交叉产生压力心理。一方面他们要承担养育父母、培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就业单位中也要承受着升迁等巨大压力。文章对当代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压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和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敬忠  孟祥丹  
本文从外出务工父母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认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父母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其内心情感;外出务工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表示很了解子女心事的外出务工父母比例不高;从表面上看,打电话是处理亲子之间情感问题的"理想"办法,但这种沟通媒介实际上无法实现给留守儿童以关爱的作用;外出务工父母希望内部群体(例如自家人、亲戚)多给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外部群体(尤指学校)多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此外,外出务工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申素平  
父母与国家都对儿童的教育享有权利,但又有所区分。父母教育权的内容既及于家庭教育,也及于学校教育,包括教育选择权和学校参与权。承认并扩大父母的教育权已得到各国、地区及国际法的重视,也亟需我国教育立法的正面回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埃蒙·凯伦  孙兰芝  
“大球理论”是在“自由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大球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希望和理想并不意味着要为子女规定固定的成长模式。父母拥有选择子女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自主权。关于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利,应该既反对压制子女,同时也要公正地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他们为抚养子女做出的牺牲;关于子女受教育的自主权,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之懂得追求心灵的自由。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尹力  
在家庭中,父母具有教育子女的自然道德基础。基于一定的信念和价值观,父母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具有总括性权能,但这种总括性权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有限制条件和范围的。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合理地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儿童)的信仰、态度、价值观、行为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施加家庭教育影响,其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子女的最大利益。谁有权来决定某一行为或决定是否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换言之,如何确保"儿童"的最大利益是"儿童本人"的,而不是"父母"的,其判断标准就在《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各种权利之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尹力  
父母的教育权,不仅指父母在家庭中享有的对子女的教育权利,还包括父母对学校教育所享有的权利。在美国,以《亲权卡》为例,已通过实体法明确规定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多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父母的学校选择权和学校教育参加权。而目前在我国,父母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利和地位都不是很明确。因而,为防止“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法律规范的空洞化,关键在于:既要从观念上打破或抛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应以法制度的形式建立由学生亲权者组成的父母组织,使父母通过父母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晓巍  刘倩倩  
以466对3~6岁儿童的父母为被试,进行历时10个月的追踪研究,分别在父亲和母亲群体中考察教养效能与父母参与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在两次测量中,父亲在养育策略效能及家校沟通、在校参与、在家参与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母亲。(2)随着时间推移,父亲与母亲群体的教养效能得分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父亲群体仅在校参与得分有所提高,母亲群体仅在家校沟通、在校参与两维度上得分有所提高;但父亲、母亲群体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多元化特征。(3)父亲参与(T1)显著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效能(T2),母亲教养效能(T1)显著正向预测母亲参与(T2);反之均不成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俞国良  
父母倦怠是由于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之间可感知的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理与概念溯源上看,它由职业倦怠的概念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这些都与父母的人格特征、养育压力、亲子关系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上述消极症状对父母和孩子有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现象,全社会应着力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这是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竹贤   张骁鸣  
文章以亲子旅游中围绕“乖小孩”展开的社会话语为切入点,以亲子互动过程为考察重心,探究亲子旅游体验与教育之间的实际关联。文章借鉴了教育现象学理论,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和焦点访谈的调研方法,结合儿童绘画和作文、照片以及父母提供的朋友圈图文等材料,将亲子旅游中的基本行为互动结构梳理为:“好父母”的“轻学校”“见世面”“尊喜好”等行动以及“乖小孩”的“不乱跑”“敞开玩”“玩中学”“好状态”“给面子”等表现。由此进一步指出,亲子旅游中围绕儿童教育的核心互动形式——“双向性”情感互动,它既是实现儿童教育目标的手段,也理应成为教育目标之一。这种亲子旅游中“双向性”情感互动的意义首先在于,“乖小孩”与“好父母”在旅游语境中有机会更充分地表达差异化的诉求,突破日常生活互动中的惯例化与模糊性。其次,亲子间“双向性”情感互动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以共同成长为要义的亲子教育的实质内涵。研究从“乖小孩”这一日常话语作为切入点的方法路径选择,有利于凸显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背后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意义;而对亲子旅游互动的“双向性”特征的强调,有利于将亲子旅游从一般性的“儿童教育”推进到富含情感意蕴的“亲子教育”,并为亲子旅游与教育的结合发展提供明确的实践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