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5)
2023(9699)
2022(8663)
2021(8205)
2020(6883)
2019(16001)
2018(15998)
2017(30897)
2016(16883)
2015(19104)
2014(19000)
2013(18746)
2012(16966)
2011(15193)
2010(14993)
2009(13495)
2008(13079)
2007(11190)
2006(9523)
2005(8116)
作者
(49138)
(40616)
(40142)
(38214)
(25966)
(19515)
(18344)
(16195)
(15355)
(14417)
(14036)
(13504)
(12693)
(12606)
(12422)
(12352)
(12312)
(12029)
(11509)
(11422)
(10156)
(9776)
(9711)
(9111)
(9086)
(9081)
(8985)
(8876)
(8169)
(8102)
学科
(62690)
经济(62621)
管理(48285)
(45684)
(39101)
企业(39101)
方法(31428)
数学(26968)
数学方法(26666)
(16025)
(15938)
(15817)
中国(15187)
业经(14174)
地方(12503)
理论(11665)
(11178)
(11102)
财务(11043)
财务管理(11027)
农业(10753)
(10717)
贸易(10712)
技术(10574)
企业财务(10462)
(10389)
环境(10330)
(10164)
教育(10008)
(9168)
机构
大学(235444)
学院(233385)
管理(96697)
(85680)
理学(84651)
理学院(83730)
经济(83612)
管理学(82287)
管理学院(81894)
研究(75661)
中国(53669)
(50473)
科学(50114)
(38697)
(38135)
(37917)
业大(37718)
研究所(35219)
中心(33836)
(32430)
北京(31579)
财经(31234)
(30998)
师范(30691)
农业(30507)
(28443)
(27924)
(26948)
技术(25820)
师范大学(24940)
基金
项目(168172)
科学(131170)
研究(121784)
基金(121007)
(105725)
国家(104831)
科学基金(90011)
社会(73936)
社会科(69841)
社会科学(69822)
(66392)
基金项目(65258)
自然(60656)
自然科(59224)
自然科学(59208)
自然科学基金(58130)
(55846)
教育(55659)
编号(50330)
资助(49826)
成果(40237)
重点(37228)
(36264)
(35106)
(35063)
课题(34134)
科研(32592)
创新(32580)
项目编号(31506)
大学(31228)
期刊
(91085)
经济(91085)
研究(65290)
中国(41213)
学报(40069)
科学(36069)
(34315)
管理(34126)
大学(29590)
(28247)
学学(27853)
教育(27543)
农业(24754)
技术(20340)
业经(15227)
(15197)
金融(15197)
财经(14227)
图书(13990)
经济研究(13772)
科技(12541)
(12512)
理论(12128)
(11894)
实践(11481)
(11481)
问题(11433)
技术经济(11357)
(10986)
业大(10746)
共检索到324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成瑞珊  
1988年由国际科研基金委员会(IFS)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课题《中国作物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及其利用研究》,于1993年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持,在课题完成单位——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通过成果鉴定。鉴定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全面汇报,审查了有关资料,並对国内13位知名专家的通信评审意见进行了合议,一致认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陶淑霞  张帆  李成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陈勇  王绍云  叶寿德  王自力  
从白蜡虫卵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 ,研究了白蜡虫卵和卵囊壳的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 :白蜡虫卵及卵囊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等 ,卵的粗蛋白含量为 4 4 .6% ,卵囊壳中为 53.57% ,氨基酸总量分别为 33.16%和 50 .53% ,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2 .38%和 17.90 % ,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昆虫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表明 ,白蜡虫卵为实际无毒物质 ,无任何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说明人类食用白蜡虫卵是安全可靠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道友  
7月29日,湖南省科技厅在长沙组织召开了由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成果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以及来自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省环保厅等单位的专家出席鉴定会。农业部生态资源总站常务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彩万志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季华  
书目数据只读光盘研制项目通过文化部科技成果鉴定由文化部立项,图新书目数据中心研制的重点课题”书目数据只读光盘研制”项目,最近通过了文化部科技成果鉴定。图新书目数据中心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紧跟高科技潮流,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丰富的书目数据资源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食用昆虫利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本文在分析研究昆虫的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对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分析研究表明: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 ~70% )、氨基酸(30% ~60% )、脂肪(10% ~50% )及脂肪酸,一定量的糖类(2% ~10% )、矿物元素、维生素,以及其它对人体有很好保健作用的活性物质。作为蛋白质资源,昆虫的营养价值可以与其它动植物资源相媲美,可作为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昆虫具有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大等特征,作为营养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食用半翅目昆虫的习俗古今中外都有记载。在云南省 ,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食用蝽象的习俗 ,食用的蝽象有多种。云南常见的 5种食用蝽象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蝽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平均粗蛋白的含量为 51.84 % ,负子蝽的蛋白含量可高达73.52 % ;平均粗脂肪含量为 33.2 1% ;平均总糖含量为 2 .61% ;平均氨基酸总量为 4 5.68% ,其中 :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平均为 18.52 % ,占氨基酸总量的 4 0 .54%。 5种食用蝽象还含有K、Na、Ca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建民  
本课题是林业部“七五”重点项目“海南岛热带主要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与栽培”项目中有关桉属树种引种与栽培的研究,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该研究历时8a,取得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93年9月14日在广州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通过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桉属树种选择和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君实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法圣  李志红  彩万志  杨定  
本文报道了中国目昆虫分类研究的立题背景、研究历史、研究方法与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经过40多年的研究,先后共发表新种1524个、新属98个、新族7个、新亚科12个、新名3个,使中国虫齿目达到3亚目27科166属1588种,为世界已知种类的29.2%;提出了目下亚目、总科及科级分类新系统;全面分析了中国目昆虫的区系地理分布;提出,在区系分布中"交叉分布率愈低,特有物种愈丰富;区系分布差别愈显著,物种多样性也愈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光  
据我们对能查阅到的外文资料的整理和不完全统计,截止80年代末,国外已对6个目,12个科的66种昆虫的聚集信息素及相关的寄主利它素进行了化学鉴定,其中大部分为森林害虫,特别是棘胫小蠹科(Scolytidae)的害虫。下表列出了国外已鉴定过聚集信息素的昆虫,已鉴定的聚集信息素和利它素的来源、生物活性及参考文献等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正  马晓乾  周勤政  郑桂恒  夏吾加  张艳明  王成立  晋鹏非  吕全  张星耀  
【目的】齿小蠹属(Ips)(鞘翅目:小蠹亚科)昆虫是重要的针叶树蛀干害虫,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齿小蠹成虫进行了种类鉴定,旨在厘清我国齿小蠹属的种类,并提供DNA分子数据。【方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9省(自治区)39个地点的针叶林中采集到的12 062头齿小蠹成虫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在初步鉴定到种的基础上,选取52个齿小蠹代表性样本进行mtDNA COⅠ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并基于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将本研究代表性样本与齿小蠹属内所有已知物种进行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依据形态学特征共鉴定出10种齿小蠹。基于序列比对的分子鉴定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中华齿小蠹(Ips chinensis)、重齿小蠹(I.duplicatus)、天山重齿小蠹(I.hauseri)、光臀八齿小蠹(I.nitidus)、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I.schmutzenhoferi)、十二齿小蠹(I.sexdentatus)、香格里拉齿小蠹(I.shangrila)、西藏重齿小蠹(I.stebbingi)、落叶松八齿小蠹(I.subelongatus)和云杉八齿小蠹(I.typographus)。在包含世界范围内所有已知37种齿小蠹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本研究的样本与同种参考样本聚在了同一分支,进一步支持了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结果。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重齿小蠹与天山重齿小蠹为姊妹种;中华齿小蠹样本与该种已知的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独立为种内的第3个亚支;云杉八齿小蠹的新疆样本、东北-远东样本和欧洲样本分化为各自独立的3个亚支;我国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的样本与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重齿小蠹、十二齿小蠹样本也与其各自对应的欧洲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新疆和东北的落叶松八齿小蠹样本没有表现出遗传分化。【结论】我国齿小蠹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许多姊妹种之间形态特征十分相近,难以区分。基于形态特征结合mtDNA COⅠ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可以对齿小蠹属的种类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发现的10种齿小蠹中包括我国的新纪录种——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此外,本文更正了中华齿小蠹的鉴定,并发现7种齿小蠹存在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