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1)
- 2023(11742)
- 2022(9756)
- 2021(8834)
- 2020(6945)
- 2019(15334)
- 2018(14992)
- 2017(28427)
- 2016(14851)
- 2015(16064)
- 2014(15495)
- 2013(14871)
- 2012(13364)
- 2011(12231)
- 2010(12378)
- 2009(12059)
- 2008(11466)
- 2007(10279)
- 2006(9233)
- 2005(7984)
- 学科
- 济(58023)
- 经济(57921)
- 管理(45379)
- 业(44555)
- 企(34456)
- 企业(34456)
- 农(27832)
- 方法(19946)
- 财(18877)
- 农业(18569)
- 业经(18558)
- 制(17249)
- 中国(17104)
- 数学(15973)
- 数学方法(15784)
- 地方(12293)
- 体(11673)
- 学(11622)
- 银(10872)
- 银行(10864)
- 行(10432)
- 融(10374)
- 金融(10370)
- 理论(10363)
- 务(10229)
- 财务(10207)
- 财务管理(10183)
- 环境(9887)
- 发(9717)
- 企业财务(9640)
- 机构
- 学院(211023)
- 大学(207698)
- 济(86935)
- 经济(85003)
- 管理(79082)
- 理学(68386)
- 研究(68093)
- 理学院(67582)
- 管理学(66405)
- 管理学院(66011)
- 中国(52121)
- 财(44231)
- 京(41924)
- 科学(39218)
- 财经(34362)
- 农(33369)
- 江(31982)
- 中心(31962)
- 所(31807)
- 经(31073)
- 范(29258)
- 师范(29049)
- 研究所(28396)
- 业大(28121)
- 经济学(28018)
- 财经大学(25401)
- 州(25233)
- 北京(25208)
- 经济学院(25162)
- 院(24810)
- 基金
- 项目(141796)
- 科学(114539)
- 研究(108307)
- 基金(105104)
- 家(89882)
- 国家(89106)
- 科学基金(78345)
- 社会(73032)
- 社会科(69057)
- 社会科学(69048)
- 基金项目(55952)
- 省(55883)
- 教育(49442)
- 自然(47600)
- 自然科(46505)
- 自然科学(46495)
- 划(45951)
- 自然科学基金(45657)
- 编号(44320)
- 资助(39803)
- 成果(36037)
- 制(33087)
- 重点(31985)
- 部(31501)
- 发(31004)
- 国家社会(30910)
- 课题(30561)
- 创(30377)
- 创新(28282)
- 性(28043)
共检索到312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良伟 李广斌 王勇
基于"时空修复"理论,为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构建一个新的解析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力量主导下的"时空修复"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村域尺度向镇域尺度、区域尺度不断跃迁。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分散对乡村空间分异产生深刻影响。从村社主导时期的乡村工业化,到市场推动下的乡镇企业改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再到政府主导下"三集中"政策,苏南乡村空间持续分化与重构。
关键词:
乡村空间分异 “时空修复”理论 苏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又铭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乡村性是描述乡村地域特征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异可以有效反映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基本面。聚焦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采用乡村性指数测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并运用GWR模型重点分析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总体有所减弱,空间上呈现"东部低、中西部高"的特点;县域乡村性在城市群(圈)、省会及大城市附近呈现较低水平,向外围逐渐升高。(2)乡村性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传统农区,随时间推移明显缩减;低低集聚则集中在长三角、武汉、长株潭等城市群(圈)地区,且整体格局较为稳定。(3)农业技术、政府支持、资本投入、市场调节因素能促进乡村发展及转型,其中,农业技术的作用最强。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则兼具促进和限制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未来制定区域乡村发展策略应针对不同地区分类精准施策。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茅亚平 李广斌 王勇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利益合作联盟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通过对新型集体经济下合作社创建的相关行动主体缕析,到合作社行动者转译过程剖析,再到合作社网络运作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不仅很好地解析了新型集体经济下相关合作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而且深入揭示了新型集体经济与苏南乡村空间之间互动机理。新型集体经济在促进乡村空间全方位重组的同时,自身也得以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即二者之间呈良性互动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雨村 屠黄桔 岳芙
结合苏南乡村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将乡村产业空间分成"1+2"型产业空间、"1+3"型产业空间、"1+2+3"型产业空间三类,剖析各类乡村产业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策略;"1+2"型联"3"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升产业空间增量;"1+3"型融"2"发挥联动综合效应,扩充就业空间容量;"1+2+3"型互动创新传承文化产业,丰富空间文化内涵。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乡村产业空间 优化策略 苏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简代飞 古晓铃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 形态 类型 广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盛凯 陈池波 田云 潘经韬
乡村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特征;绿色创新与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第二,虽然地区总体差异并不十分严峻,但呈持续扩大态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逐步下降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在上升。第三,考察期内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子系统水平极化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空间分布格局。第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种共富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种效应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以上结论全面、客观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现状与演进态势,廓清各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揭示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新阶段重新评估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安悦 蒋凌霄 米胜渊 谭洁 周国华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运用函数模型法、空间集中度、功能识别、空间局部自相关等多种定量方法,对区域乡村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分异特征、类型划分、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的乡村功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功能的空间聚集程度都比较低,布局较为分散,工业生产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呈现出由城市群中部向东西两侧、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农业生产功能则呈现出东西两翼强,而中部弱的特征,与工业生产功能基本呈相反分布的态势,社会保障功能普遍偏低,呈低值聚集分布状态,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少的态势,生态旅游功能较高的地域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城市群的周边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域。(2)各县市功能组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11种功能类型,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属于综合型或多功能组合型,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相对较少。(3)长株潭地区各类型地域功能的形成规律是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功能类型地域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强度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李飞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探索性空间分析 县域经济 安徽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冬 乔家君 马玉玲
新时期中国乡村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转型重构过程,而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视为乡村转型重构过程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由于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外向性特征显著,其发展动力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采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空间界面视角探索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为新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村域经济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集成乡村性指数评价、游动分割窗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界面的位置和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识别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1)巩义市空间界面主要分为自然界面、人文界面两大类,其中自然界面又分为地形界面和自然资源界面;人文界面主要由农业生产界面、居住界面、行政界面和交通界面组成。(2)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呈现出边缘强、中间弱的分布格局。(3)空间界面具有的多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县域要素的空间重组,促使巩义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的形成。其中,人文界面中的交通界面、行政界面和居住界面对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而自然界面影响较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朝辉 李思梦 乔浩浩 高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空间分布 房价 影响因素 黟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艳洁 秦烨 康耀武
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景下,提升乡村韧性有助于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熵值法从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4个维度测度2010-2020年我国乡村韧性指数,并使用莫兰指数刻画乡村韧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乡村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区域格局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梯度递减分布态势;各省(区、市)乡村韧性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指数相近省(区、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处于波动状态。未来,应从经济、治理、文化、生态四方面着力提升乡村韧性,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韧性 乡村振兴 经济韧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清 冯嘉晓 朱春晓 滕文敏
运用GIS空间技术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从全局上看,中国美丽乡村地区分布不均衡,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②美丽乡村类型分布差异明显,历史古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布较多现代新村且具有交通指向性,沿主要铁路呈网罗式分布。③区域密度分布差异较大,经向地带性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中心密集区,总体表现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格局。④冷热分布不均衡,表现出"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热点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冷点区多集中在西南地区。⑤美丽乡村的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人文因素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等。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鉴于此,从发展方式、资源整合及监督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优化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成 马小苏 唐宁 李颢颖 周明茗 何焱洲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刘亭
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协同程度是衡量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以重庆市3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20年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诊断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重庆市近32.43%的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处于低协同状态,总体呈现“中高周低”的分布态势;产业结构、省会城市临近度、海拔和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重庆市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不同类型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形成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经济因素—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资源环境—经济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5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战歌 林元城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然潜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