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5)
2023(4783)
2022(3979)
2021(3454)
2020(3048)
2019(6813)
2018(6667)
2017(14140)
2016(7271)
2015(8414)
2014(8392)
2013(8460)
2012(8055)
2011(7073)
2010(7125)
2009(6528)
2008(6189)
2007(5551)
2006(4783)
2005(4250)
作者
(20722)
(17730)
(17331)
(16733)
(11446)
(8365)
(7933)
(6796)
(6681)
(6327)
(6125)
(6014)
(5693)
(5658)
(5553)
(5485)
(5168)
(5165)
(5161)
(4953)
(4470)
(4398)
(4300)
(4002)
(3943)
(3905)
(3845)
(3818)
(3540)
(3457)
学科
(43093)
经济(43059)
(27930)
方法(26333)
数学(24915)
数学方法(24841)
管理(24700)
(21457)
企业(21457)
技术(12354)
中国(10421)
(10053)
(9320)
农业(7404)
(7246)
贸易(7244)
技术管理(7206)
(7043)
地方(6956)
(6258)
财务(6248)
财务管理(6234)
业经(6218)
企业财务(6030)
(5257)
金融(5257)
(5131)
(4718)
地方经济(4658)
(4611)
机构
大学(112681)
学院(111622)
(55783)
经济(55064)
管理(46410)
理学(41030)
理学院(40732)
管理学(40234)
管理学院(40027)
研究(34053)
中国(25100)
(24304)
(22040)
财经(20373)
经济学(19425)
(18796)
经济学院(18068)
科学(17960)
中心(16277)
(15998)
(15759)
(15741)
财经大学(15356)
业大(15248)
研究所(14379)
商学(13598)
商学院(13515)
北京(13450)
经济管理(13272)
农业(12388)
基金
项目(77321)
科学(62736)
基金(59327)
研究(56155)
(50914)
国家(50554)
科学基金(44659)
社会(39433)
社会科(37800)
社会科学(37795)
基金项目(31094)
(29181)
自然(27619)
自然科(27088)
自然科学(27086)
教育(26828)
自然科学基金(26658)
资助(25489)
(24030)
编号(20623)
(18987)
国家社会(17685)
重点(17186)
教育部(17084)
(16929)
人文(16497)
(16273)
成果(15915)
创新(15852)
大学(15287)
期刊
(51928)
经济(51928)
研究(32192)
中国(19153)
(18619)
管理(16890)
学报(15679)
科学(14650)
技术(12896)
大学(12657)
(12582)
学学(12022)
财经(11209)
经济研究(9992)
(9735)
金融(9735)
(9633)
教育(8895)
农业(8793)
技术经济(8762)
统计(7558)
问题(7279)
(7055)
业经(6875)
(6587)
决策(6132)
科技(5599)
商业(5265)
理论(5127)
世界(5072)
共检索到157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六亿  
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表明中国出现了"无就业增长"。基于宏观层面的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无就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减少就业。为了实现高增长高就业,在微观层面,政府必须主导有利于就业的技术偏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李方犁  吴功亮  
文章采用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借助Stata计量软件,以中国23大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吻合:中国城市群中,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的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怀建  沈坤荣  
本文在产品质量提高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由于FDI的引入带来的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经济增长,并对OECD 34个国家1980~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对OECD国家分组情况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分别都对OECD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两者在不同组别的影响有所差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波  苟靠敏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对重庆的第一、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作了生产函数的回归以及相关弹性的测算,对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进行了分行业的测算和分析,提出了重庆第三产业不存在"无就业增长"的大胆推测,并对重庆目前的"无就业增长"态势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骞金昌  
科技活动对就业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可能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它使企业雇用更少的劳动力,同时扩大产出。本文基于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据,首先分析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可能性的影响,进而分析科技活动对生存企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有正面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无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长征  吉星  
文章在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异质性视角分析技术进步率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此外研发强度、国际贸易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也是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永刚  李海瑛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我国面临的两大难题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会造成工人的失业。如何调节这一矛盾呢?本文认为只有“有选择”地发展技术 ,才能实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目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寿平  
要素流动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影响着技术进步水平的增长。在估计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段军山  魏友兰  马宇  
笔者利用分省数据,通过面板VAR的实证方法并借鉴动态面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一,我国目前的技术产出并没有完全发挥技术进步的引致效应;宏观景气能使商业银行产生好的预期并有助于企业抵押能力的提高;专利授权数并没有带来银行信贷的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是正相关关系。二,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存在良性互动,技术进步具备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三,从冲击反应来看,短期内金融发展确实会影响经济增长绩效,货币非中性在短期是成立的;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景气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良好的经济发展能刺激技术研发和投资并带来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可能会因为专利法规等的管制而对自身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赜琳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ause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China by constructing RBC model.Firstly,technical shock can explain the main part of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China.Secondly,although technical innovation causes economic growth in many aspects,it has small effects to increase employment.So they result in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coexisting with economic growth.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