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1)
- 2023(6846)
- 2022(5574)
- 2021(5228)
- 2020(3966)
- 2019(8864)
- 2018(8437)
- 2017(14312)
- 2016(7652)
- 2015(8352)
- 2014(7498)
- 2013(7192)
- 2012(6536)
- 2011(6007)
- 2010(6125)
- 2009(5474)
- 2008(5402)
- 2007(4896)
- 2006(4315)
- 2005(3836)
- 学科
- 济(29872)
- 经济(29858)
- 业(25556)
- 管理(25212)
- 企(21416)
- 企业(21416)
- 方法(12438)
- 贸(12267)
- 贸易(12260)
- 技术(12105)
- 易(12102)
- 出(11277)
- 数学(10330)
- 数学方法(10223)
- 中国(9749)
- 技术管理(9266)
- 农(8997)
- 业经(8383)
- 口(8011)
- 出口(8008)
- 出口贸易(8008)
- 财(7766)
- 农业(5897)
- 理论(5852)
- 地方(5662)
- 制(5660)
- 学(5559)
- 教育(5164)
- 银(4960)
- 银行(4945)
- 机构
- 大学(104723)
- 学院(104586)
- 济(47472)
- 经济(46734)
- 管理(40738)
- 研究(35826)
- 理学(35149)
- 理学院(34782)
- 管理学(34297)
- 管理学院(34091)
- 中国(27044)
- 京(21555)
- 财(20576)
- 科学(20271)
- 所(16782)
- 江(16165)
- 财经(16112)
- 中心(15987)
- 农(15837)
- 经济学(15716)
- 研究所(15197)
- 经(14823)
- 业大(14424)
- 经济学院(14207)
- 范(13900)
- 师范(13803)
- 院(13431)
- 北京(13183)
- 州(12422)
- 农业(12255)
- 基金
- 项目(72452)
- 科学(58614)
- 研究(55574)
- 基金(53098)
- 家(46409)
- 国家(46004)
- 科学基金(39916)
- 社会(37792)
- 社会科(35998)
- 社会科学(35992)
- 省(28675)
- 基金项目(27070)
- 教育(25279)
- 划(23487)
- 自然(23292)
- 自然科(22853)
- 自然科学(22849)
- 自然科学基金(22465)
- 编号(21265)
- 资助(20150)
- 创(18695)
- 创新(17678)
- 国家社会(16922)
- 成果(16900)
- 重点(16547)
- 发(16538)
- 部(16045)
- 课题(15213)
- 制(14720)
- 教育部(14187)
共检索到161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高帆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提出逻辑、理论内涵和多维意义,强调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导源于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绩效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导源于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在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以及保障等维度的含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进行了内涵比较。立足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一概念提出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意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实践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民 郭文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深刻理解领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其特征包括:以创新为主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进一步发展,实践逻辑为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及源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的必然体现。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变就业格局和人才需求,对人类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业协同、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国际合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民 郭文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深刻理解领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其特征包括:以创新为主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进一步发展,实践逻辑为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及源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的必然体现。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变就业格局和人才需求,对人类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业协同、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国际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尤亮 田祥宇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把握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生成机理进行剖析,明确其培育必要性和意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深受国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以“新”为出发点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全面提质升级与优化组合,以“质”为落脚点全面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进一步,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时代背景强化颠覆性创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采取新型劳动者、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推动的模式,同时也不能忽视制度保障体系的完善。最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远杰 熊庆澄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先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超越,进而驱动新时代教育的普遍性变革,其中四个变革方向尤为重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价值观建构,凸显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智技术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升级,注重科技知识、道德知识与生态知识交叉融合的教育知识结构调整,以及契合新型生产关系的教育共同体构建。因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变革方向,需要重点进行三项关键性教育改革:将创新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目标,将综合化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将觉悟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在旨趣。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小亮 王子成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全面解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推动其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的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内涵、外延,重点分析其形成逻辑和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前沿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更具包容性、更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外延涉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联合作用推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作用特征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即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相互渗透,进而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计算公式,用于评估其影响力。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也是其创新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象表现之一,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并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艺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发展阶段如何寻找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作出了时代解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站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更要从突破农业高科技创新瓶颈、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进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化、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深化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等六个着力重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处理好与农业传统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粮食安全底线、传统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绿色发展等六大关系,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以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丽娟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任重 李溪铭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关键路径,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是一种对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产生颠覆性变革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从理论基础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科技创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时代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起点、新要素、新模式与新动能的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总结。为此,应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及优化科技政策支持,推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海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范畴,在随后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开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依据和思想来源,从而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刻理解其系统性;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其创新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宋丹 徐政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物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面挑战,新质生产力成为物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物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逻辑和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物流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均以数据资源要素为核心纽带、以新模式新业态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趋势;二是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数字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业提供增量的新方向,绿色低碳提升物流社会价值;三是数字物流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促进新要素双向流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面临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一是数字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行业组织架构运行难度大,物流市场大而不强;三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滞后,绿色发展意识不强;四是数据安全风险高,跨境数字物流发展受限。因此,应夯实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加强数字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经济建设,组建数字物流产业联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数字物流经济生态圈;构建开放格局,打造高水平跨境数字物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地 钟玲玲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了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和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亟须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方面来阐释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共同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