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3)
2023(823)
2022(711)
2021(786)
2020(658)
2019(1382)
2018(1310)
2017(2443)
2016(1349)
2015(1545)
2014(1586)
2013(1604)
2012(1545)
2011(1561)
2010(1781)
2009(1527)
2008(1505)
2007(1317)
2006(1215)
2005(1182)
作者
(4464)
(3690)
(3615)
(3577)
(2413)
(1881)
(1645)
(1505)
(1437)
(1386)
(1283)
(1267)
(1250)
(1244)
(1229)
(1173)
(1119)
(1118)
(1111)
(1091)
(1090)
(976)
(927)
(879)
(873)
(826)
(812)
(805)
(793)
(786)
学科
(5817)
经济(5815)
(5812)
管理(2390)
(2281)
经济学(2269)
(1926)
企业(1926)
理论(1731)
教育(1625)
中国(1511)
方法(1467)
(1191)
图书(1068)
书馆(1046)
图书馆(1046)
(1025)
(974)
数学(967)
银行(964)
数学方法(955)
(928)
金融(928)
(926)
(924)
(911)
图书馆学(855)
教学(819)
(721)
研究(719)
机构
大学(23640)
学院(21525)
研究(8921)
(8038)
经济(7875)
管理(6271)
中国(6087)
科学(5830)
(5108)
(4984)
理学(4952)
理学院(4840)
管理学(4743)
管理学院(4681)
研究所(4530)
(4195)
(4065)
师范(4016)
(3782)
(3688)
中心(3631)
农业(3383)
师范大学(3343)
北京(3260)
业大(3156)
经济学(3106)
财经(3004)
教育(2887)
(2883)
(2763)
基金
项目(11855)
科学(8688)
研究(8554)
基金(8158)
(7257)
国家(7198)
科学基金(5505)
社会(5028)
社会科(4649)
社会科学(4647)
(4425)
教育(4296)
(3954)
基金项目(3855)
成果(3801)
资助(3492)
编号(3433)
自然(3432)
自然科(3325)
自然科学(3323)
自然科学基金(3275)
重点(2826)
(2705)
课题(2575)
大学(2483)
(2351)
(2317)
教育部(2262)
(2240)
科研(2238)
期刊
(10315)
经济(10315)
研究(7226)
学报(5527)
中国(4719)
教育(4074)
科学(3753)
(3727)
大学(3656)
(3366)
学学(3181)
图书(2828)
农业(2455)
管理(2189)
书馆(2164)
图书馆(2164)
财经(1869)
(1686)
金融(1686)
(1646)
经济研究(1611)
经济学(1576)
(1505)
(1317)
业大(1293)
技术(1289)
(1220)
问题(1201)
情报(1194)
(1127)
共检索到36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琳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为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类别,新诗的历史、流派和理论体系,都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到了当代,诗歌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黎明  
关系词是诗文意脉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诗体发达史上,关系词在诗中的出没呈现出“显—隐—显”的U字形轨迹,具体表现为古体中尚不忌讳,近体中基本消失,词曲中逐渐增多,而在新诗中则被广泛使用。新诗中关系词的这种“散文化”用法,不仅为中国诗体带来了从意合到形合、由混指到确指、由断续到连续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还牵涉出中国诗歌古今中外关系以及文野高下程度等诗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和文化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丽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理论和创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作人为新诗划定了界限,认为诗歌的专职在抒情,要求诗人应真诚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注重诗歌的散文化,指出了新诗深受中外诗歌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指出了道路,并深刻地认识到:新诗的根基不稳,新诗革命是不彻底的。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同林  
在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之下,诗人毛泽东设想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规约和实践品格。新诗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歌谣化,从语言到思想层面均得到社会与诗人们的普遍认同与推行,新民歌运动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诗人毛泽东"影响下的新诗发展道路,是特殊时代与文化下的产物,呈现新诗道路曲折向前的内在规律,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逾  
分析徐志摩诗歌景物描写的创新意识,论述徐志摩自然观的中西文化根源及其景物诗的现代诗美特征:表现强烈的自我存在,取景造境富于绘画感和音乐感,诗歌风格富于现代的灵动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雨茜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小琪  
与中国古代文论相比,中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对现代性的追求。而毫无疑问,这种追求是在西方诗学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西方诗学,始终是中国新诗理论视野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歌批评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下,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东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德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传庆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人称"南开校父"。其教育活动广为人知,而诗歌创作一直被忽视,实则严修是近代天津诗歌代表人物,在近代诗坛享有一席之地。严修的诗歌创作高峰出现在晚年,其主持城南诗社时期的诗歌与域外纪游诗最为引人注意。作为清廷官员,严修在辛亥以后的创作,罕见遗民之思,而是充满了对国家与生民的忧虑,其诗歌反映了北洋乱世文人的特殊心态。严修的欧美纪游诗关注异邦进步文明,反思中华之落后,反映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就诗学旨趣而言,严修明显受到了桐城诗派及张之洞诗论的影响,并在实际创作中吸纳平实通俗之语,形成了自然活泼又不乏韵味的诗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启雯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