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19)
- 2023(7377)
- 2022(6185)
- 2021(5512)
- 2020(4554)
- 2019(10265)
- 2018(10263)
- 2017(19461)
- 2016(10331)
- 2015(11321)
- 2014(11595)
- 2013(11430)
- 2012(10887)
- 2011(10159)
- 2010(10486)
- 2009(9777)
- 2008(9590)
- 2007(8429)
- 2006(7888)
- 2005(7329)
- 学科
- 济(71870)
- 经济(71813)
- 管理(26639)
- 业(24149)
- 方法(20818)
- 企(19931)
- 企业(19931)
- 地方(19389)
- 数学(18269)
- 数学方法(18152)
- 中国(14321)
- 业经(14254)
- 地方经济(14235)
- 制(12553)
- 学(12396)
- 农(12003)
- 产业(11481)
- 财(10804)
- 体(10646)
- 融(9600)
- 金融(9600)
- 银(8758)
- 银行(8752)
- 行(8528)
- 体制(8072)
- 农业(8000)
- 经济学(7849)
- 环境(7685)
- 发(7504)
- 结构(7500)
- 机构
- 学院(157429)
- 大学(156670)
- 济(81357)
- 经济(80034)
- 研究(62115)
- 管理(56023)
- 理学(47506)
- 理学院(46920)
- 管理学(46283)
- 管理学院(45948)
- 中国(45191)
- 财(35968)
- 科学(34590)
- 京(32522)
- 所(31828)
- 研究所(28632)
- 财经(27800)
- 经济学(27226)
- 中心(26063)
- 经(25126)
- 江(24301)
- 农(24177)
- 经济学院(24112)
- 院(21711)
- 北京(20949)
- 财经大学(20493)
- 范(20098)
- 业大(20041)
- 师范(19920)
- 科学院(18997)
- 基金
- 项目(98406)
- 科学(78171)
- 研究(72410)
- 基金(71928)
- 家(62710)
- 国家(62245)
- 科学基金(52859)
- 社会(49389)
- 社会科(47089)
- 社会科学(47077)
- 省(38285)
- 基金项目(37261)
- 教育(31844)
- 划(31531)
- 自然(31522)
- 自然科(30757)
- 自然科学(30748)
- 自然科学基金(30230)
- 资助(29327)
- 编号(26591)
- 发(24045)
- 重点(22689)
- 部(21998)
- 成果(21968)
- 国家社会(21490)
- 创(20568)
- 发展(20247)
- 性(20185)
- 展(19978)
- 课题(19861)
共检索到252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晓华
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组通用目的技术的推动下,"新经济"再次浮现,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中投资最多、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新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表现为以新科技为根本动力、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万物互联、智能无处不在。在"新经济"条件下,新科技通过自身发展壮大和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两个方面推动产业的更新与新旧动能的转换,具体表现为产业在产品形态、业务流程、产业业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机制和劳资关系等方面发生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需要保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经济 技术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秦伟娜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创新空间,推动企业创新模式转变和组织结构优化,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基于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基准估计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企业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替换指标测度方法、剔除极端值等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企业颠覆性创新存在异质性促进效应,具体表现在数字经济对数字基建较好地区企业、高竞争性行业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赋能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助力企业颠覆性创新过程中,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知识产权保护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存在“数字经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知识产权保护—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作用路径。为进一步推动企业颠覆性创新,须优化数据服务体系,提振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完善要素配置市场机制,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实施差异化企业创新战略,促进颠覆性创新均衡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经济 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晓林
针对部分图书馆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预测,本研究分析了知识内容的数字化、数据化和计算化趋势,指出信息时代正在走向数据时代、数据时代同时在走向计算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图书馆服务,重新定义知识发现、知识表达、知识素养和知识服务,推动知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于知识、利用知识的服务机制角度定义图书馆,从嵌入、融汇于用户工作流程的服务活动角度定位图书馆场景,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教学、生产、管理等知识密集型活动中吸取生命力和发挥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伟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暴露的一览无余。很多金融投资者习惯采用净现值(NPV)、组合管理(portfolio)、现金牛(cash cow)和沉没成本(sunken cost)之类的常规性财务工具和传统的决策原则分析处理颠覆性的创新投资机会,完全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文霞 孔嘉 闫晓慧 邓三鸿
[目的/意义]为解决传统颠覆性指数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问题,提出权重颠覆性指数(权重D指数),有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文献的创新性。[方法/过程]提出一种针对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调整方法——权重颠覆性指数,以1950—2023年获得化学诺奖及其对照组的论文为数据来源,一方面,从合理性与有效性两方面对比颠覆性指数与权重D指数;另一方面,针对一篇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其引证文献多次引用的情况,具体分析焦点文献的创新性、焦点文献的影响力、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的影响力与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收到引用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结论 ]权重D指数具有合理性,且比传统颠覆性指数更能有效识别论文的创新性;当焦点文献的创新程度和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越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当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也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颠覆性指数 D指数 权重D指数 创新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网络 创新性 颠覆性指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敦帅 陈强 刁雅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臻成熟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分享经济企业迅速崛起,并在短时内构建起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对传统企业造成了极大冲击。结合分享经济和竞争优势理论,本文以三家典型分享经济企业为例,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提出分享经济企业通过对传统企业不同市场的颠覆和侵蚀而构建起竞争优势的机理与路径,认为分享经济企业可以通过侵蚀低端市场构建成本优势,通过侵蚀外围市场构建集成优势,通过侵蚀独立市场构建差异化优势。上述结论为分享经济企业通过颠覆性产品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对传统市场颠覆和侵蚀,从而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分享经济 竞争优势 颠覆性创新 市场侵蚀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程如烟 孙浩林
颠覆性技术因能够颠覆传统技术路线和改变游戏规则等重大作用而受到主要经济体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主要经济体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或计划,采用非常规的项目管理方式资助颠覆性技术研发;二是针对重要的颠覆性技术出台专项计划,系统推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是完善对颠覆性技术的治理和监管,在鼓励创新和降低风险之间达到平衡。基于国外的做法和经验,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资助机构 治理 政策措施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许海云 王超 陈亮 徐硕 杨冠灿 朱礼军
颠覆性技术是“从0到1”的技术研发,可对主流技术和现有产业产生变革性效果,形成阶跃式创新轨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变式进步。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互动模式,对探索颠覆性技术内在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前瞻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公认度高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选取领域相近的渐进性技术领域作为对比对象,以知识网络结构作为分析视角,分别构建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三层知识网络;利用整体网络属性关联和网络社区相似度算法来实现知识子网间的关联测度,以此实现科学-技术-产业互动模式的识别。实证分析发现,颠覆性技术与渐进性技术在科学、技术、产业三者的关联与互动模式中存在共性特征,也存在诸多显著的差异特征。最后,提出互动模式识别对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和科技-产业管理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命题。本文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分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和对经济长波与增长根源的经验分析,揭示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意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也取决于与之关联的技术采纳和技术渗透。文章从“凡勃伦命题”出发,将人类的“三项本能”及其对应的“三类主体”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构建“三项本能×三类主体×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进而,文章基于“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及其基要性变革,阐明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机理。最后,文章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向,提出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慧 廖宇 朱曼曼
基于我国目前科研发展水平现状及科研评价出现的窘境,分析颠覆性指数的相对优势,明确其在科研评价中的推广价值。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以其他原创性评价方法、三种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为对比对象,针对在实践中的特点,分析颠覆性指数在相应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发现,颠覆性指数的机理导向不仅与科研评价的目的相吻合,还可以弥补现有大部分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文章分析了颠覆性指数用于科研评价的优势与潜力,为将颠覆性指数作为定量评价方法的优化方案提供支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莉 何光辉 张海鑫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采用实证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探讨领导风格如何通过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匹配、知识共享影响项目绩效。通过对339位颠覆性技术项目成员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伦理型领导能够直接影响领导-成员匹配和领导-成员交换,而服务型领导仅能通过领导-成员匹配间接影响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交换能够直接或通过知识共享间接正向影响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正向影响项目绩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素平 寇翠翠 金金 袁红梅
[目的/意义]以专利信息为基础基于全新视角提出一种预测颠覆性技术的方法,帮助企业提前作出战略布局,抓住市场机遇。[方法/过程]首先对收集的专利数据构建专利相似矩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专利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并筛选出离群专利;然后根据离群专利主分类号划分技术组合,并对各技术组合命名;最后从知识关联性、技术潜力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评估技术组合,并运用孔多塞投票法预测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该方法运用于中药领域,以2008—2012年中药专利为预测区间,结果表明技术组合D代表的中药化学成分、含量、制剂的检测方法有望成为颠覆性技术,随后以2013—2017年专利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