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5)
2023(15885)
2022(13618)
2021(12874)
2020(10674)
2019(24568)
2018(24418)
2017(45639)
2016(25921)
2015(28963)
2014(28999)
2013(27992)
2012(25622)
2011(23214)
2010(23141)
2009(21045)
2008(20531)
2007(17996)
2006(15864)
2005(13994)
作者
(74448)
(61809)
(61597)
(58386)
(39216)
(29831)
(27814)
(24200)
(23634)
(22137)
(20959)
(20815)
(19590)
(19475)
(19084)
(19013)
(19004)
(18491)
(17677)
(17637)
(15676)
(15283)
(14865)
(14079)
(13901)
(13810)
(13754)
(13634)
(12410)
(12365)
学科
(92011)
经济(91875)
管理(72899)
(67536)
(55942)
企业(55942)
方法(42097)
数学(36623)
数学方法(36186)
中国(28675)
(27522)
(26022)
教育(22918)
(22885)
业经(21215)
(20819)
地方(19220)
理论(17845)
农业(17340)
(17134)
贸易(17127)
技术(16805)
(16623)
(16329)
财务(16260)
财务管理(16231)
企业财务(15387)
环境(15336)
(14385)
(14290)
机构
大学(364101)
学院(358188)
管理(136205)
(134561)
经济(131472)
研究(123489)
理学(118842)
理学院(117374)
管理学(115185)
管理学院(114514)
中国(85002)
(78597)
科学(78429)
(62914)
(62690)
(62423)
研究所(57527)
业大(57106)
中心(54591)
(54462)
师范(53913)
(52742)
财经(50376)
北京(49814)
农业(49189)
(45802)
(44394)
师范大学(44205)
(42271)
教育(41409)
基金
项目(249770)
科学(196146)
研究(182650)
基金(178944)
(157722)
国家(156341)
科学基金(132540)
社会(113351)
社会科(107149)
社会科学(107122)
(98407)
基金项目(95368)
教育(89341)
自然(87072)
(85129)
自然科(84977)
自然科学(84952)
自然科学基金(83422)
编号(75163)
资助(72615)
成果(62441)
重点(57306)
(56010)
课题(54016)
(53422)
(52337)
创新(48688)
教育部(48135)
科研(47788)
(46989)
期刊
(143358)
经济(143358)
研究(110297)
中国(73881)
教育(63558)
学报(62653)
(56211)
科学(54547)
管理(47888)
(47651)
大学(47425)
学学(43757)
农业(38353)
技术(31745)
(27028)
金融(27028)
财经(24499)
业经(23436)
经济研究(22531)
(20845)
(19338)
问题(18809)
科技(18124)
(17600)
图书(17049)
业大(16521)
理论(16199)
技术经济(15551)
职业(15497)
实践(14820)
共检索到520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海利  
200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简称"新机制"),在义务教育投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本文采用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评估了这一财政改革的实施成效,对其在缩小地区间投入差距的成效进行了严谨的社会科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使全国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出现了整体增长,但西部地区增长率高于非西部地区的显著水平并不高,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在缩小地区间投入方面的成效仍需提高。原因主要在于以"中央大规模增加转移支付"为特征的"新机制",挤出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本身对教育投入的努力,西部地区政府教育偏好的提高并没有因为"新机制"的实施而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海利  陈芳敏  周晨辉  
文章利用江西省2000~2015年80个市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简称省直管县改革)对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省直管县改革并没有显著缩小地区间义务教育投入差距。原因在于,省直管县改革对义务教育投入产生了方向相反、实力相当的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来源于改革地区和未改革地区本级地方财力差距扩大,拉大了两类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差距;另一股力量源于改革地区相对未改革地区,获得更多净转移支付额,对教育重视程度更高,缩小了两类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差距。结合已有研究,文章认为省直管县改革还不足以独立承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为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还需加强省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帮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造血"能力。同时,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受益定位,精准扶弱,变转移支付的过程管理为绩效管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海利  
本文利用2000-2012年河南省108个县(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强县扩权改革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差距方面的成效进行了严谨的科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强县扩权改革并没有显著增加扩权县(市)的生均义务教育预算内支出额,也没有逆转原有的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原因在于,强县扩权改革对义务教育投入产生了两股作用方向截然相反的力量:一股力量扩大了强县与非强县的义务教育投入差距,力量的源泉在于改革带来扩权县(市)本级财政能力相对未改革县(市)得到快速增加;另一股力量缩小了改革县(市)与未改革县市的义务教育投入差距,主要源泉在于强县扩权改革后,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上移。相对未扩权的经济弱县,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丽萍  李祥云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不足的状况。但依靠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的义务教育投入,不仅难以完全满足义务教育实际需求,且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义务教育投入分配不公的格局。实地调查还发现,义务教育事权上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义务教育供给效率。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需要上级政府采取合适的干预机制,在均等地方财力的同时,着力解决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激励不足的问题。另外,要适当增加乡镇和村参与义务教育财政决策的机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静漪  宗晓华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在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尚未改变低重心的政府间投入格局;在明显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提高教育质量;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形势下,仍采取城乡分治的发展机制。"新机制"承载的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差距,凸显"新机制"的制度缺陷;"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安排与城乡一体化内在发展秩序的不适应,导致"新机制"的不稳定性。因此,须在宏观体制和微观治理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宗晓华  陈静漪  
缩小省内义务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是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三个投入维度构建衡量县级义务教育投入指标体系,以东部某省为例,测度该省2007-2012年义务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及其变动。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因素。研究发现:县际义务教育投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反向变动关系,相对差距缩小主要得益于省对县的财力均衡作用的发挥,而绝对差距扩大的主要体制原因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和依县级财力而定的梯度发展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并未与县级财力增长同步,抑制了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距的缩小速度。未来的改革思路是...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胡咏梅  卢珂  
本研究在描述西部五省近年来义务教育普及情况基础上,使用世界银行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课题的县级数据库,构建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的增值模型,考察与"新机制"相关的资源投入和政策实施对义务教育普及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机制"实施后,西部五省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明显提升,但五省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相对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毛入学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出现超龄学生返学现象。研究证实,"新机制"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产生了正向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免除教科书费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额度的政策均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普及,但西部五省农村中小学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危房,不利于...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丁延庆  薛海平  王莉红  
本研究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资料以及基于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新机制"改革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程度、降低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经济负担有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公用经费的保障有突出的作用;"新机制"改革也强化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程度。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嘉毅  常宝宁  
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选择西部地区6省18个县的部分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就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新机制"的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改进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晋  哈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机制")于2006年起开始试点和实施,其改革效果一直是个重点问题。本研究基于政策效果评估分析框架,利用2005-2006年全国县级教育财政短面板数据,采用准实验的研究设计,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探讨了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支出水平及其结构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新机制改革的实施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改革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同时并未提高人员性经费支出水平,地方政府可能在短期内采取优先提高预算内公用经费以达到改革既定目标的策略。同时经过检验发现,这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单中心模式,城市群多中心化具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为多中心结构的收入收敛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及深化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起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其中,频繁快速的劳动力流动发挥了相对更强的中介效应。因此,可积极发挥多中心空间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深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从而为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詹江  鲁志国  
本文利用异质性资源错配模型,研究中国各省之间资源错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该机制导致的中国经济地区差异。得到的结论是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导致TFP损失随着改革进程逐步下降,自1992年以来,要素市场扭曲包括资本和劳动扭曲程度大幅度减小,中国经济差距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到2016年,扭曲的减少带来的显著影响是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至少25%,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央政府通过高度自主的国有部门向不同地区重新分配资本的干预过程有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田志磊  袁连生  张雪  
本文构建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并计算了2003年和2007年全国31个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得分。近年来绝大部分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不同地区差异很大。随后,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论述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回归分解的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得分差异的关键原因。研究发现,省内财政分权是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它解释了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指数差异的42%。最后,还探讨了省内财政分权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作用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丁建福  萧今  
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缩小教育差距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经济、财政制度转型为基本脉络,聚焦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和政策,对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春霞  
本研究考察了1993-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差距的演变状况,发现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城乡差距比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又持续下降的演变过程。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城乡差距十分显著。并分析了财政分权程度、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以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最后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