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51)
2023(6065)
2022(4951)
2021(4567)
2020(3545)
2019(7964)
2018(7589)
2017(14476)
2016(7590)
2015(8133)
2014(7632)
2013(7418)
2012(6891)
2011(6291)
2010(6536)
2009(6192)
2008(6156)
2007(5478)
2006(4929)
2005(4223)
作者
(20983)
(17749)
(17549)
(16646)
(11351)
(8392)
(7749)
(6780)
(6740)
(6056)
(6015)
(5928)
(5681)
(5647)
(5428)
(5363)
(5234)
(5174)
(4918)
(4853)
(4329)
(4158)
(4122)
(4063)
(3956)
(3857)
(3811)
(3728)
(3574)
(3407)
学科
(38623)
经济(38587)
管理(24969)
(22279)
(19721)
企业(19721)
方法(14747)
中国(13399)
数学(12143)
数学方法(12011)
技术(11001)
地方(10921)
技术管理(8830)
(8286)
业经(8000)
理论(7333)
(6559)
(6508)
城市(6448)
环境(6188)
地方经济(5907)
(5445)
(5406)
金融(5405)
(5369)
银行(5353)
(5241)
(5211)
(4948)
(4910)
机构
大学(111570)
学院(110197)
(49175)
经济(48054)
管理(42782)
研究(38640)
理学(37225)
理学院(36698)
管理学(36161)
管理学院(35943)
中国(27546)
(23686)
科学(23080)
(21188)
(17910)
财经(17198)
中心(16693)
经济学(16620)
研究所(16358)
(15892)
(15852)
师范(15798)
(15647)
经济学院(14912)
(14579)
北京(14464)
业大(13580)
(13176)
师范大学(13148)
财经大学(12830)
基金
项目(76344)
科学(62756)
基金(57715)
研究(54691)
(50281)
国家(49909)
科学基金(44455)
社会(38686)
社会科(36901)
社会科学(36893)
基金项目(31250)
(29502)
自然(27915)
自然科(27374)
自然科学(27367)
自然科学基金(26870)
(24706)
教育(24302)
资助(21361)
编号(19692)
(18820)
创新(17870)
重点(17344)
(17062)
国家社会(17060)
(16357)
成果(15107)
教育部(14488)
课题(14377)
人文(14220)
期刊
(53752)
经济(53752)
研究(36087)
中国(19954)
管理(17377)
科学(15589)
(15151)
学报(14098)
大学(10966)
(10675)
学学(10383)
教育(10269)
经济研究(9192)
技术(9161)
财经(8735)
问题(8670)
(8046)
金融(8046)
(7754)
城市(7519)
业经(7401)
农业(6960)
(6791)
科技(6652)
技术经济(6359)
现代(6215)
(5728)
商业(5413)
统计(5236)
资源(4979)
共检索到159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放华  魏清泉  苏薇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寻找空间发展的契机,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并运用"新木桶理论"从产业空间、交通空间、战略空间、生态空间等方面对其提出空间整合构想,为新时期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承丽  唐凯  周国华  周文丝  
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一直以其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引领湖南省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的"非整合、非合作博弈"的发展模式下,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也出现了诸如"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不集约、数量较多、空间布局过散"等问题。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现状评价,以建立协调的"竞争—合作"关系和最佳的整体综合效益为出发点,提出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等级整合、空间整合、多级管理整合"发展模式及"市场服务、产业关联、创新共享、政府支撑"等四个对策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天祥  
首先分析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机理,运用DEA方法测算2001—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技术进步水平,利用Moran系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索技术溢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证实:环长株潭城市群存在日益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技术扩散与空间邻近紧密相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市场化制度和人均资本是重要促进因子,且存在滞后现象,但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级人力资源作用不显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放华  苏薇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条件和演变阶段进行分析,通过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级、流等六大结构要素阐述了其演变规律与特征,即传统经济时代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空间结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通道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显,网络不健全,流动性水平较低;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计划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转型经济时代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认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进入信息化、生态化、空间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时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汤庆园  张新明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李亮  孙维筠  王卯蓉  尹建军  
探究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演变不仅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也可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城市发展质量,采用修正距离要素的引力和潜力模型量化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以及空间联系作用,综合运用ArcGIS的反距离插值法和重心转移曲线分析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8个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分异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作用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存在“中部高、西部低”的强度差异;(2)2005—2019年环长株潭潜力重心总体上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但潜力重心偏移角度小,且相对接近几何中心,表明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保持均衡稳定性发展;(3)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已形成长沙—株洲—湘潭三角结构的强联系区域,与外围城市的空间联系偏弱。应统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群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城市全面提质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冒亚龙  何镜堂  
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空间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分析数字技术对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影响。数字技术导致虚拟与地理空间共生,可达性最大化,城市区位最终取决于数字网络等级与地理区位的综合作用,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城市群空间形态重组并呈现网络化特征,多功能社区是构成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基本单元,强调自然生态,同时传承城市文化。长株潭城市群由工业时代"多中心、组团式"的公路网格空间形态向数字化时代"一主两副环绿心"的数字网络式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国恩  朱翔  贺清云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陈炉  唐承丽  贺艳华  冉钊  
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更加凸显。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试验场",近年来的研究较为活跃。文章梳理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近年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在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与城市群形成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演化、城市群的产业优化与园区发展、城市群的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与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研究内容较为传统、过程机理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对复杂性科学方法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包括: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两型"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创新、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网络对长株潭城市群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全球及全国城镇体系重构背景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大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五个方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甘静静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催生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应用3S技术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和生态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城市组团摊大饼式发展明显,具有明显融城趋势,生态福利空间分布不均,人们不能平等共享生态福利等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案例与经验,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群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建斌  占强  刘春浩  魏晓  宋洁  孙峰华  
引入空间异质性原理,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和空间流进行分析,从等级异质性、结构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三方面对长株潭空间异质性及其机理进行剖析,并据此探讨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异质性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等级异质性明显,多尺度等级缀块结构在理论上对城市群发展是有益的,但等级异质对后进城市(娄底、益阳等市)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是起妨碍作用的。2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结构异质性突出,与城市群核心区的时空距离是异质性重要原因,但距离并不是造成结构异质性的唯一原因,历史基础、文化和政策等方面也是造成结构异质性的重要方面。3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功能异质性方面构成较为合理,但城市群"新质"的产生更多集中在长沙市,其科研和创新职能远高于其他地区。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的一体化与空间异质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追求空间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空间异质性的存在,认识到空间异质性的机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力  谢宜章  向平安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晓  朱翔  贺清云  
从空间区位条件视角研究城市群的城市用地扩张规律和机制,对于科学编制城市群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结合2000、2005、2010和2015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城市用地信息,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区位条件与城市用地扩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城市用地扩张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期内城市群的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呈先加强后减弱的趋势。②对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进行强弱交互区域的划分,强交互区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群内部的聚合力不断增大。③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对周围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强交互区内的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受中心城市作用力推动效果明显强于弱交互区。④80%以上的新增城市用地集中在高速公路沿线10 km范围内,交通网络对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具有引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