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38)
2023(4578)
2022(3778)
2021(3750)
2020(2973)
2019(6926)
2018(7017)
2017(11421)
2016(7444)
2015(8504)
2014(8483)
2013(7722)
2012(7309)
2011(6905)
2010(7032)
2009(6198)
2008(6079)
2007(5782)
2006(5465)
2005(4874)
作者
(20400)
(16883)
(16595)
(16082)
(10665)
(8231)
(7801)
(6856)
(6507)
(6200)
(5757)
(5754)
(5601)
(5457)
(5440)
(5429)
(5234)
(5145)
(5059)
(4981)
(4424)
(4408)
(4161)
(4102)
(4015)
(3951)
(3868)
(3691)
(3617)
(3504)
学科
教育(19376)
(19272)
经济(19134)
中国(13241)
管理(12544)
(10483)
理论(10131)
(9585)
企业(9585)
(8962)
方法(8540)
(6330)
教学(6133)
业经(5850)
(5618)
数学(5278)
数学方法(5141)
(5114)
(4829)
发展(4438)
(4316)
社会(3993)
(3924)
研究(3916)
(3847)
技术(3752)
农业(3715)
政治(3661)
思想(3659)
经济理论(3367)
机构
大学(101429)
学院(94448)
研究(42023)
教育(29098)
(28610)
经济(27635)
科学(26386)
管理(26308)
(24556)
(24142)
师范(23924)
中国(23829)
(22301)
理学(22169)
理学院(21724)
管理学(21019)
管理学院(20830)
研究所(20324)
师范大学(19931)
(18157)
中心(16879)
(16808)
北京(16671)
(15151)
技术(15113)
农业(14448)
业大(14372)
(14266)
职业(12583)
(12555)
基金
项目(59905)
研究(48461)
科学(47853)
基金(39698)
(35641)
国家(35161)
教育(31101)
社会(28763)
科学基金(28037)
社会科(25587)
社会科学(25574)
(24385)
(23784)
编号(21734)
成果(21340)
基金项目(19462)
课题(19277)
自然(17505)
自然科(17102)
自然科学(17093)
自然科学基金(16806)
资助(16413)
(16004)
重点(15679)
(15210)
(14028)
规划(13983)
教育部(13295)
(13140)
项目编号(12973)
期刊
教育(48199)
研究(40516)
(34146)
经济(34146)
中国(32801)
学报(18749)
(16478)
科学(15737)
大学(14902)
学学(12299)
职业(11362)
农业(11273)
技术(11187)
(10993)
管理(10229)
技术教育(7409)
职业技术(7409)
职业技术教育(7409)
(6263)
论坛(6263)
财经(5993)
(5969)
高等(5815)
(5425)
金融(5425)
(5399)
(5284)
经济研究(5244)
图书(5199)
高等教育(5162)
共检索到161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杜佳慧  李伟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支持只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孤立的自我改革。教育改革嵌套于社会改革,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媒介、互动同构的有机整体。社会信任、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是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三要素,三者以社会合作为中心,共同为教育改革提供从心理到行动、从行动到制度化的社会基础。社会信任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本与责任共担,信任程度缺失制约教育改革,造成教育改革制度设计的“公平悖论”与参与改革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内耗;社会合作促进教育改革的技术、人力、经费等诸要素融合,并为教育改革提供自生自发的基层创新动力机制,跨界合作为解决教育“短板”与“盲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社会参与为教育问题解决从个体感受经由社会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开辟了渠道,通过协商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重建社会信任、鼓励社会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可夯实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黄浩耘  
本文系统论述了信息利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面临的问题以及深入发展的措施和条件。特别强调了信息利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殊关系和全社会为什么要支持其发展的原由。对信息利用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深化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康宁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关系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纯度","谁赞同"则涉及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中的"关键人群"。只有全面了解所有这些因素,才能切实把握教育改革人心向背的具体状况,准确判断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成熟程度,从而为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民意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海涛  
在西部民营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体系的"润滑机制"和社会基础深刻影响着组织变迁进程。"润滑机制"的实体内容是市场中介组织,表现为信息服务体系、要素供给组织、销售网络;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包括二元结构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经济道德基础。它们共同决定着市场组织的交易费用,影响着市场组织的发展程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傅巧灵  赵睿  鲍新中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网民规模扩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中国网民数量在2008年6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占全部网民的85.8%;网民又以青年人为主体,10~39岁年龄段网民占全部网民比例的78.1%。考虑到网络普及和代际更迭因素,中国互联网的群众基础将继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姚会元  
“江浙财团”形成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姚会元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江浙财团”逐渐形成。”江浙财团”乃是以上海为基地,以江浙籍金融资本为主体的大资本集团的总称。它包括所有以上海为其资本活动基地的资本家集团,既有钱庄银行资本,又有近代工商业资本;它网络着江浙...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惠民  王名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行政主导型的制度逻辑中经历了起始和稳定阶段、推动和发展阶段、均衡和专业化阶段、断裂和变迁阶段。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发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但关键节点的出现推进了制度的变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需要进行从行政管控到价值中立的逻辑重构,保持在"管"和"办"中的独立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呈明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治理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资料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观念的、行为的、制度的和体制的,只要这些基础和条件存在,农村土地纠纷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解决农村土地纠纷远非事后救济以及救济方式的选择那么简单,而需要深化改革,逐步消解体制性矛盾;完善法律,合理界定利益边界;正视现实,实现制度兼容;尊崇法治,理性选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结论: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应致力于消解纠纷产生的社会基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珂  李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它的发生依赖特定的社会条件。通过选取五个特定社会条件,即民主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权力距离指数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对特定社会条件与创新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揭示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社会条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总数与创新没有相关性,权力距离对创新负相关;经济与个体的独立性对创新的影响显著,政治的民主程度对创新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改革对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涛  
农业生态环境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基础。通过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等措施,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吉昱华  蔡跃洲  史仕新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取向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 ;社会激励结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权力结构决定了个体以何种方式达到其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目的 ;制度和政策通过影响个体和厂商从事不同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