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43)
2023(13164)
2022(10305)
2021(9074)
2020(7253)
2019(15404)
2018(14707)
2017(27511)
2016(13913)
2015(14834)
2014(13761)
2013(13166)
2012(11606)
2011(10481)
2010(10504)
2009(10005)
2008(8712)
2007(7845)
2006(6827)
2005(6002)
作者
(36122)
(29981)
(29752)
(28101)
(18797)
(14231)
(13383)
(11317)
(11291)
(10358)
(10067)
(10023)
(9488)
(9265)
(9253)
(8869)
(8810)
(8753)
(8502)
(8397)
(7230)
(7048)
(6902)
(6895)
(6819)
(6537)
(6534)
(6394)
(5878)
(5798)
学科
(57151)
经济(57110)
管理(45135)
(44623)
(38734)
企业(38734)
(25594)
金融(25593)
(23121)
银行(23113)
(22476)
中国(22315)
方法(19040)
业经(17843)
地方(16898)
技术(16273)
数学(16199)
数学方法(16042)
(15504)
(14650)
(13189)
技术管理(12206)
产业(12163)
中国金融(11135)
农业(10634)
(10456)
贸易(10443)
(10236)
财务(10216)
财务管理(10206)
机构
学院(185761)
大学(181058)
(79499)
经济(77965)
管理(73104)
理学(63264)
理学院(62624)
管理学(61710)
管理学院(61354)
研究(58731)
中国(51299)
(37142)
(35595)
科学(33291)
中心(29785)
财经(29722)
(27548)
(27026)
(26695)
经济学(25863)
研究所(24227)
(23736)
师范(23524)
经济学院(23509)
(22988)
(22978)
业大(22431)
财经大学(22333)
(22308)
北京(21700)
基金
项目(130222)
科学(106100)
研究(100133)
基金(95429)
(81814)
国家(81137)
科学基金(72209)
社会(67450)
社会科(64384)
社会科学(64373)
(53190)
基金项目(50191)
教育(44582)
自然(43248)
(42890)
自然科(42382)
自然科学(42374)
自然科学基金(41620)
编号(40416)
资助(35693)
(34211)
成果(30980)
创新(30960)
(30171)
重点(29384)
国家社会(29088)
课题(27472)
(27338)
(26152)
项目编号(25624)
期刊
(84739)
经济(84739)
研究(55294)
中国(37230)
(32314)
金融(32314)
管理(28652)
(27888)
科学(22996)
学报(22498)
(21223)
教育(20539)
大学(17785)
学学(16686)
技术(16142)
业经(15437)
经济研究(15190)
财经(14256)
农业(14046)
(12418)
科技(10658)
问题(9741)
商业(9736)
技术经济(9397)
图书(9116)
(8935)
论坛(8935)
(8674)
(8620)
理论(8467)
共检索到278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传忠  张远  
本文在"新基建"部署进行的背景下,基于直接和间接的双重维度,尝试厘清数字金融影响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并结合2011—2016年中国267个城市数字金融指数和城市创新力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能够成为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新动能,在考虑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商事制度改革前、高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数字金融的创新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还能够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渠道影响区域创新:一是改善银行信贷的创新效应,二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文章使用SSBM-网络DEA模型,从创新链角度入手,测算了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下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分阶段效率(知识研发效率与商业化效率),并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现状与演变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2014—2018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且数字经济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高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但数字经济下区域创新效率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均较低,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2)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明显,2014—2018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呈优化趋势,省域集中度变差。(3)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数字经济提高了创新活动第一阶段(知识研发)的效率,数字经济并未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中的商业化效率。(4)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知识研发效率极高-商业化效率中等”“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极高”“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极低”“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中等”4种典型特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华  李景腾  
推进金融创新不仅对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积极推动作用,还有利于加大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布局,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重组和优化,刺激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成为我国走出去直接投资的新契机、新机遇、新引擎和新方式。"一带一路"的金融创新需求(一)融通资金需求。"一带一路"规模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巨大。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我国联合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鹏  杨丽华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规避信用风险,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创新结算方式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在对各种传统结算方式的风险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推出结算方式的创新机理,尝试性地提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的结算模式和风险买断的结算方式,并分别从政府、银行、贸易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王宏鸣  
在“数字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从创新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大系统的视角,构造基于松弛值测算的网络数据包络模型(SBM)测度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效率,并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不同区域间的效率差异以及时序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整体较高;(2)相比于传统经济,大多数省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有所提升,且这一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产业化阶段;(3)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受到成果产业化的制约,60%以上省份的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于创新研发效率;(4)2018年以后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数字经济加快了各区域的收敛速度。为深入揭示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建  高维新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而科技成果的产生、转化和产业化都要求金融体系强有力的支撑。研究表明,大幅增加科技资金的投入就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能力;改变和完善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能起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能力的作用。因此,应该鼓励民间金融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鼓励科技企业主动利用股权投资、新三板、"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IPO等方式融资;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担保、再担保体系;建立科技金融平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文巧甜  
消费金融市场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发展消费金融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对于擅长对公业务、大额融资的商业银行,如何权衡小额高频的、碎片长尾的、征信不足的消费金融市场的收益与成本,面临巨大挑战。聚焦金融科技,从产品服务、场景渠道、技术能力和经营模式这四个方面深化消费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而开展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巨大挑战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背景以及发展现状,然后评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创新主体缺位﹑创新技术含量低以及金融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一萌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科技与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解决我国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一、科技金融发展方兴未艾美国硅谷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据统计,在美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毛毅翀  竺李乐  吴福象  
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难以演化出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而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先行资本被寄予了赋能厚望。文章选取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各省市数字基建水平的基础上,将区域创新活动分解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考虑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和专利保护强度的异质性影响,梳理出数字基建影响区域创新活动的特征事实,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数字基建能够促进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提升,与区域创新效率负相关;而人力资本水平并不能影响数字基建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但在高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地区和高专利保护强度地区,数字基建则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由此,文章进一步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知识资本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建对创新精准赋能;二是坚持“互联互通”,营造多链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三是坚持“包容审慎”,深化对数字基建综合有效监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冯圆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成本管理创新与发展面临的机遇。通过辨析数字化企业及其成本结构、探讨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成本的延伸,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管理具有"二二"特征,即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效率和产出的收益增量,并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由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可知,应结合成本动因探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规律,并巩固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创新成果。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重视对数字化产品的功能理解与认知,并且在成本管理工具开发与创新的过程中优化企业数字化改革的执行性动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董建华  高英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这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关于创新过程及创新结果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数字化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模式,以创新管理为基础的关键假设和主题遭到质疑。数字化创新管理方面的新颖理论迫切需要不依赖于上述假设,而是借鉴数字化技术本身丰富新兴研究理论。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数字化创新管理理论对传统理论假设基础的挑战,并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动态问题与解决方案匹配设计、社会认知意义构建、技术支持这三种新的逻辑形式去应对数字化创新管理的新挑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冯圆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成本管理创新与发展面临的机遇。通过辨析数字化企业及其成本结构、探讨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成本的延伸,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管理具有“二二”特征,即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效率和产出的收益增量,并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由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可知,应结合成本动因探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规律,并巩固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创新成果。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重视对数字化产品的功能理解与认知,并且在成本管理工具开发与创新的过程中优化企业数字化改革的执行性动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宏海  
本文在普尔基本模型基础上引入金融创新因素,并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依据1999—2014年月度数据,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势更趋明显。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将利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从而更好地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同时,为防止今后中国经济的过分减速,对称和不对称减息都是可取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