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10)
- 2023(16270)
- 2022(13553)
- 2021(12156)
- 2020(9859)
- 2019(21932)
- 2018(21066)
- 2017(39138)
- 2016(20662)
- 2015(22308)
- 2014(21538)
- 2013(21403)
- 2012(20098)
- 2011(18529)
- 2010(19002)
- 2009(17850)
- 2008(16599)
- 2007(14887)
- 2006(13530)
- 2005(12457)
- 学科
- 济(106489)
- 经济(106400)
- 业(59225)
- 管理(58218)
- 企(45935)
- 企业(45935)
- 中国(33986)
- 方法(33294)
- 地方(31076)
- 农(29299)
- 数学(29203)
- 数学方法(29031)
- 融(27627)
- 金融(27627)
- 银(25908)
- 银行(25864)
- 行(25133)
- 业经(24192)
- 财(22542)
- 农业(20642)
- 制(20025)
- 学(19400)
- 技术(18222)
- 贸(17780)
- 贸易(17763)
- 易(17151)
- 地方经济(16929)
- 环境(15544)
- 发(15323)
- 体(13725)
- 机构
- 学院(295951)
- 大学(292139)
- 济(136534)
- 经济(134073)
- 研究(110089)
- 管理(108579)
- 理学(92627)
- 理学院(91536)
- 管理学(90219)
- 管理学院(89672)
- 中国(87960)
- 科学(64990)
- 京(61515)
- 财(60309)
- 所(55934)
- 农(54603)
- 研究所(50751)
- 中心(50394)
- 江(49381)
- 财经(47333)
- 业大(44037)
- 经济学(43880)
- 经(42934)
- 农业(42316)
- 经济学院(39436)
- 院(39427)
- 北京(38283)
- 范(37876)
- 师范(37369)
- 州(36579)
- 基金
- 项目(196028)
- 科学(154886)
- 基金(142457)
- 研究(141295)
- 家(125702)
- 国家(124610)
- 科学基金(106146)
- 社会(94759)
- 社会科(90106)
- 社会科学(90083)
- 省(78654)
- 基金项目(75279)
- 自然(66164)
- 自然科(64664)
- 自然科学(64646)
- 划(64578)
- 自然科学基金(63508)
- 教育(61947)
- 资助(56343)
- 编号(54035)
- 发(48956)
- 重点(44956)
- 创(43597)
- 成果(42340)
- 部(42248)
- 创新(40973)
- 国家社会(40274)
- 发展(39333)
- 课题(38900)
- 展(38728)
- 期刊
- 济(159808)
- 经济(159808)
- 研究(93224)
- 中国(64835)
- 农(51706)
- 学报(47614)
- 财(44678)
- 科学(44297)
- 融(43028)
- 金融(43028)
- 管理(42192)
- 大学(36029)
- 学学(34591)
- 农业(34351)
- 经济研究(27154)
- 业经(26320)
- 教育(26162)
- 技术(24517)
- 财经(24412)
- 经(21228)
- 问题(20360)
- 业(17744)
- 技术经济(16364)
- 贸(16021)
- 商业(15075)
- 世界(14864)
- 国际(14854)
- 科技(14515)
- 现代(13460)
- 版(13435)
共检索到466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雄浪 王诗语
推进以网络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基遇”。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宽带中国”战略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10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基建”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基建”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基建”的影响效应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诸如长江下游城市、特大城市中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在中小城市则显现相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市场规模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是“新基建”影响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基建”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推动相邻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雄浪 王诗语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来探讨高铁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高铁建设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显示:高铁建设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地理区位、不同规模城市中存在差异,在长江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市,其促进作用更明显。同时,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投资规模有促进作用,并可通过这些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应充实完善发达地区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弥补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实走深。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汤学兵 张守磊 洪建国
新时代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数字新基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3—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数字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得出,数字新基建在提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本地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带动作用。不同类型的数字新基建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同,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融合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数字新基建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中下游地区数字新基建对本地和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上游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应继续加大投资,加快推动数字新基建发展,稳步发展融合基建,重点推进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优化数字新基建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吴国滨 李雨函 杨帆 李玉龙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极具潜力。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检验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基建整体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信息型、融合型和创新型三类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都存在正向影响,其中信息型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依赖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型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依赖于产业结构升级,而融合型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则可以通过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者共同传导。因此,应考虑区域内数字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科学规划布局三类新基建的投资建设,加强区域间新基建规划联通,发挥新基建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越 张洪潮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科技金融发展增长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对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和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效率 定性比较分析 优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晴 汪发元 何智励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城乡保险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不显著,城乡保险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保险融合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当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与推广,有序提升新型城镇化率;加速城乡各项保险的发展与完善,有效激活新型消费潜力;加强数字技术协同的发展与应用,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孔伟明 常梅
长江干流流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7省2个直辖市,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2011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6.7%。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其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线,成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长江经济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经济总量大、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综合实力强、城市密布、文化底蕴深厚的发达地区之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蓉 张贺
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城乡一体化及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对长江经济带城乡一体化与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差异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沿长江流域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特征显著,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中引领作用明显,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到代表性的特色经济增长突破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文中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快、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投入较大的城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明显的带头作用。城市功能、科技创新是影响长江下游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增长、结构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城市转型发展 空间统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珊珊 许丹丹
本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构建以互联网产业以及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为因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已构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逐级赋权,得出长江经济带11个主要省市互联网产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评价综合指标得分序列;第三,聚类分析得分序列,分析这些省市之间存在的融合发展差异;第四,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建立能力成熟度(CMM)模型,划分两者相互影响的序列层级;第五,给出推动互联网产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进一步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恩来 杨帆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融合,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探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以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高技术渗透型融合为内部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内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成熟度与农村产业融合在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区域在利用产业融合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经济发展阶段,围绕健全产业体系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辛金国 马帅西
文章基于2007—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浙江省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整体来看浙江东北地区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2)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3)城乡融合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数字经济呈非线性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辛金国 马帅西
文章基于2007—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浙江省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整体来看浙江东北地区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2)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3)城乡融合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数字经济呈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科技创新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量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第二,科技创新能够驱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路径;第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