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59)
2023(16319)
2022(13194)
2021(12538)
2020(10157)
2019(23240)
2018(22609)
2017(43115)
2016(22769)
2015(25464)
2014(25272)
2013(24753)
2012(22520)
2011(20008)
2010(19723)
2009(17863)
2008(17293)
2007(14933)
2006(12875)
2005(11120)
作者
(62005)
(52078)
(51597)
(49473)
(32894)
(24896)
(23442)
(20263)
(19927)
(18347)
(17874)
(17472)
(16349)
(16120)
(15988)
(15982)
(15241)
(14965)
(14881)
(14801)
(12851)
(12649)
(12440)
(11947)
(11662)
(11622)
(11471)
(11134)
(10401)
(10393)
学科
(96195)
经济(96095)
(60975)
管理(60397)
(45712)
企业(45712)
方法(41699)
数学(37240)
数学方法(36791)
(36099)
中国(30750)
农业(23796)
业经(23370)
(23055)
地方(19092)
(18735)
(17977)
贸易(17963)
(17597)
(17266)
(15314)
银行(15297)
(14780)
金融(14778)
(14704)
(14608)
环境(13671)
技术(13660)
(13503)
财务(13445)
机构
大学(314557)
学院(314375)
(136111)
经济(133589)
管理(121287)
研究(107844)
理学(105305)
理学院(104179)
管理学(102320)
管理学院(101718)
中国(82895)
(65303)
科学(62871)
(60629)
(53474)
(51474)
中心(50418)
财经(48952)
研究所(47043)
业大(45548)
(45191)
(45024)
经济学(43562)
(41465)
师范(41053)
农业(40795)
北京(40496)
(39268)
经济学院(39241)
财经大学(36720)
基金
项目(219160)
科学(175022)
基金(162630)
研究(162229)
(141902)
国家(140714)
科学基金(121666)
社会(107103)
社会科(101456)
社会科学(101437)
基金项目(85385)
(83168)
自然(76611)
自然科(74928)
自然科学(74910)
教育(74639)
自然科学基金(73589)
(70521)
资助(65457)
编号(64108)
成果(51803)
(49991)
重点(49552)
(47713)
国家社会(46093)
(45848)
课题(44166)
教育部(43514)
创新(42966)
科研(42116)
期刊
(146169)
经济(146169)
研究(92125)
中国(63482)
(53471)
学报(47645)
(45610)
科学(45593)
管理(43689)
大学(38062)
农业(36068)
学学(35751)
教育(33874)
(30218)
金融(30218)
技术(27428)
业经(25719)
财经(24243)
经济研究(24039)
(21054)
问题(20081)
(17705)
(15944)
(15608)
世界(15425)
技术经济(14333)
统计(14271)
图书(14265)
国际(13818)
科技(13693)
共检索到461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奚建武  
"新城中村"作为当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存在,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二元性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其存在依据为: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三是基于地方综合利益统筹兼顾、博弈下的新平衡。深入考察"新城中村"现象对一度困扰城镇化发展的"城中村"、"小产权房"乃至城乡结构转换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梦欣  任保平  
绿色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和新目标,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架构和实践突破中上升为生态文明的新价值谱系。绿色发展作为时代理念和现实导向的双重需求,通过对人类改造自然行为模式的初始架构进行重新设定,成为效率提高、和谐共处以及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按其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意识主导阶段、制度支撑阶段、系统推进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通过研究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行为,归纳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阶段性变化,试图梳理绿色发展的演化逻辑和发展特征,并寻找阻碍中国特色绿色发展进程的矛盾和桎梏,探索绿色化道路全面实现的政策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使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生态文明的充分融合中再现繁荣盛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梦欣  任保平  
绿色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和新目标,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架构和实践突破中上升为生态文明的新价值谱系。绿色发展作为时代理念和现实导向的双重需求,通过对人类改造自然行为模式的初始架构进行重新设定,成为效率提高、和谐共处以及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按其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意识主导阶段、制度支撑阶段、系统推进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通过研究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行为,归纳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阶段性变化,试图梳理绿色发展的演化逻辑和发展特征,并寻找阻碍中国特色绿色发展进程的矛盾和桎梏,探索绿色化道路全面实现的政策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使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生态文明的充分融合中再现繁荣盛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柏文  杨懿  李慧新  
从城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几乎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古代的行政型城镇化道路和市镇化道路,到近代的商业城镇化道路,再到当代的乡镇工业小城镇化道路。在1000多年城镇化历史中,中国只有约138年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城镇化道路。从城镇化动力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城镇化依赖众多的产业,古代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商业,近代主要依赖商业和近代工业,现代主要依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对城镇化动力产业的选择一向比较绿色环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产业的视角,以第三产业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道路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心羽  杨德才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江苏省城镇化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平衡、城乡二元差距大、农民工市民化低、公共服务不均等多个问题,如何根据城镇化发展动力完成综合试点任务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分位数模型探究江苏省200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模式。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一直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2000—2005年和2013年以来两个阶段土地价格和科技教育是推动江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体现人和土地的综合城镇化特征。据此提出完善土地政策、组合产业布局、减少户籍壁垒、关注教育公平等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吕宏芬  王积瑾  
在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改造已经形成的“城中村”,一直是城镇政府进行城镇建设、城镇环境改善和城镇管理的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分析切入,对“城中村”改造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邢菲  戎成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式举措,以60个“双高计划”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为观测对象,从专业群建设途径及完成度、专业群贡献度及着力点以及专业群建设特色经验做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专业群建设阶段性成效,总结发现专业群的发展潜力:内部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激发、贯通培养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建设成果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接下来的建设期中,以矩阵项目管理模式为牵引,完善专业群内部治理体系;以内主激励外主引进为指导,激发教师队伍内外活力;以专业群多维建设为契机,扶持贯通培养多点开花;以分层分类项目培育为依托,优化高质成果培育机制,从而突破专业群发展瓶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冬欣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弱、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着力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中西部城市群,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这些地区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平稳融入城市,进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胜男  马昭  
21世纪以来的海南省逐步迈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为了明确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主导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建立包括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因素的复合指标体系,借助SPSS 19.0软件平台综合研究海南省的城镇化进程,明确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主导因素。2000年以来,通过复合指标体系测算的综合影响力对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的城镇化影响强度整体上逐渐增加,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表现为减弱、提高、急速增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城镇化主导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春飞  罗小龙  田冬  刘永敬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有现象。在就地城镇化的视角下,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8个典型城中村为例,研究半城镇化地区城中村。研究发现,相比较于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城中村房屋出租率相对较低,移民群体以家庭形式为主,并且呈现出长期租住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地区城中村出现了土地利用无序、房屋空置闲置较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就地城镇化下城中村健康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经勇  任柏强  
从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逻辑体系看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结合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也就是说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以逐步优化城乡人口布局 ,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鲁德银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梁  徐敏  陈瑜  
生态文明是新形势下中国实现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走生态文明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沿海地区城镇化发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依靠科学规划的引领,凸现以人为本的特色,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要抓手,要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的作用,实现绿色低碳的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