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21)
- 2023(16941)
- 2022(14588)
- 2021(13480)
- 2020(11392)
- 2019(25506)
- 2018(25407)
- 2017(48985)
- 2016(26896)
- 2015(30024)
- 2014(29365)
- 2013(28999)
- 2012(26341)
- 2011(23909)
- 2010(23862)
- 2009(22245)
- 2008(21842)
- 2007(19459)
- 2006(17306)
- 2005(15013)
- 学科
- 济(103686)
- 经济(103527)
- 业(83803)
- 管理(79344)
- 企(62326)
- 企业(62326)
- 农(48937)
- 方法(43666)
- 数学(37675)
- 数学方法(37280)
- 农业(32396)
- 财(28261)
- 业经(28172)
- 中国(27305)
- 制(24744)
- 学(22353)
- 地方(20518)
- 技术(20490)
- 贸(19224)
- 贸易(19214)
- 易(18701)
- 体(17395)
- 银(17391)
- 银行(17321)
- 务(16949)
- 财务(16881)
- 财务管理(16846)
- 环境(16571)
- 行(16480)
- 理论(16007)
- 机构
- 学院(378739)
- 大学(377900)
- 济(151294)
- 管理(149463)
- 经济(148128)
- 理学(130078)
- 理学院(128665)
- 研究(127632)
- 管理学(126515)
- 管理学院(125841)
- 中国(95894)
- 农(82493)
- 科学(80781)
- 京(79898)
- 财(68875)
- 业大(65630)
- 所(64736)
- 农业(64042)
- 研究所(58994)
- 中心(58585)
- 江(56009)
- 财经(54649)
- 经(49836)
- 北京(49624)
- 范(47838)
- 师范(47291)
- 院(45313)
- 州(44596)
- 经济学(44478)
- 农业大学(41023)
- 基金
- 项目(262772)
- 科学(205690)
- 基金(190322)
- 研究(189730)
- 家(167709)
- 国家(166243)
- 科学基金(141777)
- 社会(120083)
- 社会科(113504)
- 社会科学(113474)
- 省(104068)
- 基金项目(101853)
- 自然(92648)
- 自然科(90440)
- 自然科学(90413)
- 自然科学基金(88810)
- 划(86762)
- 教育(85149)
- 编号(77089)
- 资助(76504)
- 成果(61587)
- 重点(58597)
- 部(57433)
- 创(56337)
- 发(56283)
- 创新(52710)
- 课题(52347)
- 制(50296)
- 科研(50079)
- 国家社会(49423)
- 期刊
- 济(168833)
- 经济(168833)
- 研究(108566)
- 农(81541)
- 中国(74781)
- 学报(66715)
- 科学(58955)
- 农业(54923)
- 管理(52283)
- 财(51772)
- 大学(50431)
- 学学(48040)
- 教育(38058)
- 融(35310)
- 金融(35310)
- 业经(32477)
- 技术(30577)
- 业(26927)
- 财经(26314)
- 经济研究(25010)
- 问题(23043)
- 经(22383)
- 版(20660)
- 科技(20580)
- 业大(18890)
- 技术经济(18071)
- 理论(17792)
- 图书(17036)
- 现代(17032)
- 世界(16478)
共检索到552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刘建颖 刘宣宣
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关注"三农"政策的经济绩效,更需要关注目标群体的主观感受。鉴于此,本文基于个体效用函数,构建解释"新农保"政策影响主观效用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2015年三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模糊RD模型和RD-DID模型考察"新农保"政策与农村老年人主观效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领取"新农保"养老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且经验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两种方法保持稳健。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方法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新农保"养老金能够有效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强度并增加其消费水平,但其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渠道仅与劳动供给强度降低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新农保"与老年人福利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对提高农村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年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滞后项估计、工具变量法和断点回归法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并利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新农保能够显著降低参保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并提高生活满意度,且对女性、低龄和留守老人的主观福利促进作用更加明显;(2)不同养老金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仅领取基础养老金并不能显著提高参保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而当养老金水平超过基础养老金时,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才开始显现,且参保时间越晚,养老金的作用越弱;(3)在影响机制方面,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分别是绝对收入效应、相对收入效应与时间分配效应。其中,相对收入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在当前阶段,新农保改善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物质层面的经济支持,而是精神层面的信心与保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鑫 杨红燕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了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关键在于比较,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比效应是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时间比较对不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心理不健康、多子女、家庭经济地位高、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影响显著。据此提出,推进老年人继续教育、再就业等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加大民生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政策倾斜与人文关怀重点关注弱势老年人群体;重点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建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解垩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差分-断点方法,系统实证评估了我国"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消费及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保"对农村总消费及耐用品消费增长有正向作用,但统计不显著;对食品、衣着、保健、医疗及其他非耐用品的消费基本没有影响。(2)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和劳动供给时间不受"新农保"政策的影响。(3)"新农保"对反映心理健康的抑郁指数没有任何作用。(4)农村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时间及抑郁指数也没有因为"新农保"而产生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农保"这种补助强度不大的外部干预政策难以在短期内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
关键词:
新农保 劳动供给 消费 心理健康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希明 范小海
文章基于CHIP2013和CHIP2018新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影响。文章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新农保对农业劳动参与率或劳动时间的影响,而是全面考察了其对总的劳动参与率和不同类型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影响,特别是关注了以往研究未曾分析的长期影响。文章发现,在当前新农保养老金水平仍较低的情境下,领取养老金仅是使得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类型劳动间转换工作,而几乎不影响总劳动参与率,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劳动的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短期变化不显著,长期才显著。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下降源于土地经营面积的减少。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由挤出变为挤入。领取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支出、家庭储蓄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应通过准确定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改革退休年龄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毅 白容华 李旷奇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分析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影响机理,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养老金收入增加在提升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同时,还能缩小其主观福利差距。养老金收入增加对女性、低龄和低收入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影响更大,相对剥夺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鉴于此,应以公平、适度为目标,缩小养老金收入差距,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掌握老年人福利状况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对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LHLS),采用分层增长曲线模型检验了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及队列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主观福利与年龄的关系呈"U"型曲线分布,老年人在逐渐"失去"躯体健康以及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第二,老年人主观福利存在明显的队列差异,出生队列处于动乱与饥荒时期的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更低,且随年龄变化的速度更快。第三,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性别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最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家人同住的居住模式、子女代际支持、社会经济支持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均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关键词:
老年人 主观福利 年龄效应 队列差异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泱泱 周钦
抑郁症状影响到个人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衡量主观福利状况的重要反向指标。本文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新农保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主观福利状况:按年龄划分,60岁以下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7%;60岁及以上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16%;新农保对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影响更大;也显著改善了2011年未参保而2013年参保的新增群体的主观福利。同时,"新农保"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政策影响在不同地区亦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新农保 主观福利 抑郁症状 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艳 王鹏飞 魏翔
文章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年)》中2019年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可以分为一般休闲型、自我休闲型、家庭友好型和运动时尚型4种类型。其中,运动时尚型和自我休闲型休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家庭友好型和一般休闲型休闲模式并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克服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时尚型休闲模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此外,还对不同性别、居住地、收入与婚姻状态的群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关键词:
老年人 休闲模式 身心健康 主观幸福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郑超 王新军
新农保政策作为一项国家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其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减贫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两期数据,利用DID和DID-PSM方法有效控制了老年人参保行为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的偏误问题,对新农保政策的扶贫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具有显著的扶贫效果,但是通过挤出子女代际转移支付降低了扶贫绩效。(2)新农保政策显著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提升了其生活的满意度,但是对其健康的影响不显著。(3)按婚姻状态、年龄、地区和居住模式的不同研究新农保政策扶贫绩效的异质性发现,对更加弱势的中西部地区、高龄、独居、没有配偶相互照顾的农村老年人的扶贫绩效相对更小,这与促进精准扶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存在一定偏移,从而为将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文章建议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探索更为精准的补贴方法和保障支付设置,对弱势老年人群体加大政策倾斜,为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精准扶贫绩效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
新农保政策 贫困 农村老年人 扶贫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红志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3年山东、河南、陕西等8个省(区)农户调查数据,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定序变量,采用有序Logit模型,探讨了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健康条件和婚姻状况等个人基本特征,经济条件、社会保障、与过往生活条件的比较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有无儿子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苗国强
本文在代际团结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14个地市的1094位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家庭代际团结与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代际情感团结和代际结构团结对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而代际功能团结中的经济上的"老养小"通过经济满意度间接地影响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代际功能团结中的老年人帮子女做家务和代际结构团结中的心理孤独苦闷感,则间接地影响着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对未来社会如何提升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文杰 吕康银
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延迟退休政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退休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但退休后的劳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2013年CHARLS调查数据,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考察我国强制退休政策下,退休后选择继续劳动参与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后继续参与劳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在女性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和闲暇均为劳动参与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因素。分群体研究发现,年龄对回归结果有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则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提示我们在退休政策设计时需要考虑群体异质性进行弹性化设计。
关键词:
退休 劳动参与 幸福感 积极老龄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聪 慈勤英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对全国城镇社区2231位60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特征、社会支持变量后,社区周边便民设施越齐全、社区内基础设施越完善、社区的社团组织越丰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因而我们建议应当重视适宜老年人居住与生活的社区环境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