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97)
- 2023(9521)
- 2022(7780)
- 2021(7056)
- 2020(5637)
- 2019(12687)
- 2018(12219)
- 2017(23527)
- 2016(12339)
- 2015(13544)
- 2014(13382)
- 2013(13027)
- 2012(12598)
- 2011(11615)
- 2010(12321)
- 2009(11771)
- 2008(11648)
- 2007(10781)
- 2006(10051)
- 2005(9317)
- 学科
- 济(74263)
- 经济(74208)
- 管理(42393)
- 业(37547)
- 企(32387)
- 企业(32387)
- 方法(21630)
- 地方(18965)
- 数学(17897)
- 中国(17838)
- 数学方法(17687)
- 业经(15138)
- 农(14865)
- 财(13503)
- 技术(13424)
- 地方经济(13220)
- 学(13205)
- 制(12262)
- 策(11369)
- 银(11054)
- 银行(11049)
- 融(10958)
- 金融(10958)
- 行(10770)
- 理论(10600)
- 贸(9995)
- 贸易(9987)
- 农业(9904)
- 技术管理(9719)
- 环境(9693)
- 机构
- 学院(187600)
- 大学(186318)
- 济(93356)
- 经济(91560)
- 管理(71884)
- 研究(67340)
- 理学(60625)
- 理学院(60000)
- 管理学(59245)
- 管理学院(58859)
- 中国(52015)
- 财(42883)
- 京(38298)
- 科学(35185)
- 财经(32870)
- 所(32546)
- 经济学(30303)
- 经(29668)
- 江(29642)
- 中心(29519)
- 研究所(28821)
- 经济学院(26751)
- 范(24788)
- 师范(24684)
- 北京(24662)
- 院(24049)
- 财经大学(24022)
- 州(23297)
- 农(21888)
- 业大(20181)
- 基金
- 项目(112181)
- 科学(90861)
- 研究(87983)
- 基金(82116)
- 家(69047)
- 国家(68433)
- 科学基金(59970)
- 社会(59728)
- 社会科(56673)
- 社会科学(56660)
- 省(43331)
- 基金项目(41458)
- 教育(39613)
- 划(35411)
- 编号(34774)
- 自然(34660)
- 自然科(33870)
- 自然科学(33862)
- 资助(33305)
- 自然科学基金(33277)
- 成果(29600)
- 发(26180)
- 创(25703)
- 部(25293)
- 课题(25197)
- 重点(25119)
- 国家社会(25030)
- 创新(24209)
- 教育部(22668)
- 性(22665)
共检索到303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芳
价格水平财政决定论从"李嘉图框架"出发复活了凯恩斯主义,而"新共识"宏观经济学则从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复兴了货币主义,两大阵营"越走越近",在多方面达成了"新共识"。然而,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却向这种"新共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宏观经济政策"新共识"在新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进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丽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永臻
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激发经济学理论的创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形成了新挑战。本文对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难、"国家道德风险"的制约、价格稳定目标是否应当包括资产价格的稳定、央行如何有效监控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边界如何界定、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是否应该纳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视野等几个方面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出问题,推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深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诚
正如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一样 ,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宏观态势分析中两个不同思路即规范性宏观分析思路和宏观问题感受性分析思路的比较 ,发现规范性宏观分析虽然权威和简明 ,但是在诊断中国宏观问题时缺乏准确性 ;宏观问题感受性分析虽然准确全面 ,但是缺乏学术性提炼。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承担起向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思想基础这一基本任务 ,必须寻找宏观经济中真正具有典型化的事实 ,分析这些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影响 ,进而重新梳理中国宏观经济关系 ,重建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系。
关键词: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依然是良好的。2007年很可能将成为自2003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第五个年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经济通货膨胀形势显著恶化、资产泡沫膨胀变本加厉。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宇 董一一
新经济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多元特征和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新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运行新变化给传统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政策目标、调控思维、调控模式和政策工具带来了新挑战。基于供给创新、需求变化及其互动的视角,以新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新经济带来的主要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以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更加注意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防范,注重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升,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作用方式和工具,构建科学、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汉洪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曹远征 于春海 阎衍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刺激"效果下降,而"强刺激"带来了严重后遗症,导致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框架在整体上出了问题。重构我国宏观政策框架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应对不断加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2)中期应对结构调整的负面冲击;(3)长期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调控模式。重构政策框架的原则性要求包括:(1)宏观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性与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显性目标;(2)财政政策主要指向结构调整期的短期阵痛,货币政策指向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性;(3)宏观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国债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国债发行规模和方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大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冀素兰 许广灵 渠丽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宏观调控由需求管理转变为供给管理、经济政策更加突出为以微调为主、新的开放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等。我们要充分把握当前历史机遇,构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思路,如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促进经济增长要素的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在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致力于不断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历程中,无论是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都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先后经历了建党初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模式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并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形成了成熟定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构建起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不仅广泛运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而且还被用来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炳才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波动性、曲折式增长,以及出现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城镇化步伐减慢、人口趋向下降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走向现代化增长、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更突出、难以出现轮动式结构性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趋向弱化等。为保持我国经济未来适度增长,需要进行若干方面的政策创新。一是创新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二是创新财政政策,推动土地出租和入股,将住房租赁化,将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基金化、股权化等。三是创新货币、金融监管政策,保持汇率稳定和升值,提升人民币信用,倡导主权货币跨境履行货币职能,对金融风险实时监管等。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组织优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系统集成;走科学化、数字化制造之路;拆分行为动作、思维步骤,走向智能化制造。
关键词:
后工业化时代 增长特征 宏观政策 创新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赵承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那么,这次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传递了哪些新信息?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敬东
结构失衡与宏观经济政策成效的理论分析尹敬东为论证方便,我们假定:(1)结构失衡模型仅限于投资和消费两个部门。(2)经济未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一、结构失衡: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作为研究结构失衡的起点,我们采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分析框架,这个由希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