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
- 2023(401)
- 2022(293)
- 2021(348)
- 2020(267)
- 2019(575)
- 2018(608)
- 2017(898)
- 2016(452)
- 2015(495)
- 2014(453)
- 2013(377)
- 2012(378)
- 2011(351)
- 2010(382)
- 2009(383)
- 2008(372)
- 2007(422)
- 2006(448)
- 2005(261)
- 学科
- 济(1581)
- 经济(1579)
- 教育(1163)
- 政治(894)
- 学(834)
- 中国(816)
- 主义(749)
- 思想(744)
- 理论(724)
- 和(613)
- 研究(576)
- 思想政治(560)
- 政治教育(560)
- 治教(560)
- 德育(554)
- 管理(517)
- 革(517)
- 问题(492)
- 经济学(490)
- 教学(484)
- 克(472)
- 思(471)
- 马克(471)
- 马克思(471)
- 社会(459)
- 马克思主义(427)
- 策(380)
- 建设(376)
- 总论(363)
- 制(354)
- 机构
- 大学(7138)
- 学院(6569)
- 济(2598)
- 经济(2538)
- 研究(2434)
- 中国(1717)
- 京(1541)
- 科学(1521)
- 范(1475)
- 师范(1471)
- 管理(1365)
- 师范大学(1238)
- 财(1178)
- 所(1167)
- 经济学(1159)
- 理学(1088)
- 教育(1073)
- 理学院(1051)
- 社会(1044)
- 管理学(1038)
- 研究所(1034)
- 江(1023)
- 管理学院(1013)
- 北京(997)
- 主义(991)
- 财经(948)
- 思(934)
- 经济学院(928)
- 克(923)
- 马克(913)
共检索到11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技术或硬件配置不是神话,它们的本相只是工具。几年之间就快速繁殖到“乱花迷人眼”地步的远程教育理论,终于破除了飞扬跋扈的技术崇拜,重新担负起自己对“人”的责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翔翔
梁实秋是一名坚定的新人文主义者。其旅行观以“逃避论”、“枯寂论”为核心,将人生、人性、美食与旅行相结合,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新人文主义旅行观,促进了现代文人旅游思想史的演进。
关键词:
梁实秋 旅行观 新人文主义 思想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人与自然 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王平
从关心教育的普遍质量以及将教育作为一种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财富,走向对个体学习方式、知识经验和教育质量的关心,并最终超越个人的知识和竞争层面,指向共同利益的维护和促进是全球教育的呼吁和发展趋势。情感教育在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并通达全副生命发展,建构人类伦理以及面对狭隘、封闭的教育积弊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反思教育并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情感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情感-交往"型课堂是融合情感教育、课程育人、情感德育为一体的,关心有生命质量的课堂教学。它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等个体间情感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民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人文主义 文化启蒙 东南学风 中西会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科学 趣味 审美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武华
个性化服务与人文主义的追求构成了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更为具体和深化,它张扬人的主体地位,肯定读者信息消费的平等权与自由选择权,使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人文主义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个性化服务 网络技术 人文主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静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外神话虽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流传体制上有许多差异,但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这个基本点上却具有通感性和同质性。中外神话都经历了由"人本"向"神本"的蜕变和由"神本"到"人本"的复归,都在现代文明中变异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延续着它人文主义的情怀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魏兆锋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人提出旨在超越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此一教育模式的内在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和人文并非从来就是分裂与对抗的,两者都应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以理性作为自己的手段,两者的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与现代化的需要,是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相互需要。故此,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它把科学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人文保证目的和方向。它的最高宗旨,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当中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
关键词:
科学 人文主义 教育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科学 趣味 审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文章通过考察西方“人文主义”一词的演变,揭示出“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哲学价值观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并从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事实出发,探讨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教育 价值取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小勇
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训练主义盛行,教育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教育性与训练性的这种内在矛盾,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技术教育,在人文主义的视野下应当立足于学生专业成长与和谐发展的双重价值角度,主张专业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术教育的训练不仅是一个技能的习得训练,更是一个充满精神体验和道德生成的训练。应当使技术教育作为学生"自我本质力量的表现",逐步成为学生个体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化主观表现,最终统一到作为整体的学生职业行动上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技术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了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学校教育重点转向提高教学效率。这场改革使得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关注儿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学研究,人文主义重现苏联教育学。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学从儿童出发 人文主义回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兴洲 徐莉 姬冰澌
有“思想实验室”之美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来以积极探索和引领人类教育前瞻性发展为己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推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等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在不同时代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研读和分析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报告,可以洞见蕴含其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追求:从最初关注人的生存跨越到人类生态整体利益的人文主义情怀;从提倡“学会生存”深入到“学会重新融入世界”的终身学习理念;从注重挖掘教育潜能升华到“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终身教育期许。在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深入学习和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促进教育概念体系内涵升级,立足终身教育新理念,推动教育政策法规改革创新,发挥技术变革潜能,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剑鸣
文章指出 :从传统行政理论到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长期困扰在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偏好摇摆中 ,使公共管理时而呈现偏好民权的理想主义特色 ,时而呈现偏好效率的工具主义特色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失败。新公共管理运动必须有机的将人文主义和技术主义融合起来 ,使公共管理在效率、效益和公平三种价值取向上保持高度平衡。
关键词:
公共管理 人文主义 技术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