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3)
2023(5254)
2022(4288)
2021(4061)
2020(3229)
2019(7539)
2018(7097)
2017(12389)
2016(6508)
2015(6986)
2014(6726)
2013(6783)
2012(6391)
2011(5966)
2010(6078)
2009(5856)
2008(5679)
2007(5263)
2006(5052)
2005(4502)
作者
(19385)
(16163)
(16020)
(15558)
(10477)
(7797)
(7198)
(6454)
(6193)
(5790)
(5673)
(5415)
(5319)
(5286)
(5104)
(4958)
(4892)
(4735)
(4665)
(4615)
(4362)
(3917)
(3899)
(3871)
(3705)
(3598)
(3578)
(3573)
(3393)
(3305)
学科
(31537)
经济(31394)
(13989)
管理(13896)
(12580)
(12255)
企业(12255)
(10923)
业经(10627)
方法(10377)
中国(10100)
农业(8513)
理论(8491)
地方(6924)
(6639)
(6626)
数学(6216)
数学方法(6096)
教育(5498)
(5296)
(4965)
农业经济(4803)
发展(4699)
(4672)
关系(4499)
社会(4460)
(4349)
经济理论(4251)
(4047)
贸易(4038)
机构
大学(97672)
学院(94886)
研究(37214)
(37077)
经济(36264)
管理(32925)
理学(27677)
理学院(27261)
管理学(26630)
管理学院(26425)
中国(25999)
科学(22801)
(21354)
(18932)
(18009)
(17988)
研究所(17065)
(16032)
(15953)
师范(15876)
中心(15760)
业大(13746)
北京(13638)
财经(13577)
农业(13529)
(13354)
师范大学(12958)
(12267)
(12005)
(11938)
基金
项目(61656)
科学(48155)
研究(46734)
基金(43970)
(38817)
国家(38396)
科学基金(31884)
社会(31664)
社会科(28596)
社会科学(28584)
(24055)
基金项目(22450)
教育(21820)
(20320)
编号(19068)
自然(18642)
自然科(18226)
自然科学(18221)
自然科学基金(17896)
成果(17129)
资助(16996)
重点(14485)
课题(13944)
(13616)
(13508)
国家社会(12942)
(12416)
大学(11763)
(11754)
科研(11635)
期刊
(47941)
经济(47941)
研究(31718)
中国(25129)
(19051)
学报(18791)
教育(16882)
科学(16510)
(14317)
大学(14310)
管理(12977)
学学(12940)
农业(12702)
业经(7921)
财经(7498)
技术(7483)
经济研究(7209)
图书(6874)
(6652)
(6515)
金融(6515)
(6342)
(6171)
问题(6075)
社会(5318)
书馆(5177)
图书馆(5177)
业大(4776)
(4700)
世界(4366)
共检索到156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英  
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成文  廖欢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有计划性地对特定的贫困区域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助与扶持,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向社会变迁过程。这一界定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综合性的效益评价目标;三是要完善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下又源于农户兼业经营的社会学分析,是具有厚重经验基础的理论概念。半工半耕揭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和趋势,在重要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均能够形成独特的理论判断,这是兼业概念不能完成的。从目前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有望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和农户生计等问题提供基本框架,有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社会食物研究团队  
最近几十年,各种杂交、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广,正导致全球丰富的地方性种源基因从土地上快速消失。农民基于传统知识自己选种、留种的情况越来越少,从市场上购买被各种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商业化种子已成为一种常态。种质资源的这种趋势和变迁已经引发全球性的关注、讨论和忧虑,并出现了各种各样推动农民保种的草根实践。
关键词: 品种保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龙  
想象力对于学科而言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塑造了学科的性格与知识生产方式,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影响力。不同的学科呈现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值差异。高等教育学在大学中的位置极为尴尬,它自诞生起就一直面临着不被承认的危机。实际上,高等教育学的危机并非缺乏想象力,而是对高等教育学想象力的内涵没有明确的建构指向。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应该由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的学科空间、拥有上下级学科的知识链条、在社会科学共同尺度内具有超越性的知识构成。高等教育学只有重新构建属于自身的想象力才意味着知识的超越与升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贾春新  王婷婷  
作者从波普的有关学说出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整体主义改革与渐进工程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容关系。波普对整体主义的诘难可被理论和经验证伪。现代西方经济学与历史决定论有许多相通之处。波普关于问题意识、制度问题和零点研究方法的论述,值得经济学者借鉴与反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价值中立"作为韦伯个人纠结式的概念自出炉迄今,虽历经无穷争论和"为我所用",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公理",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或所有"式问题及其"事实学科论"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事实学科论"及其"价值中立"方法论的元理论反思和话语分析表明,"事实学科"作为"事实学科论"的研究"结果"和"文本"更多的是一种"话语建构"而非"给定实在",并在教育社会学学者个人理论体系之中及群体文本之间呈现斑斑"修辞"印痕和逻辑"短路"。同理的反思亦可用于教育社会学"规范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如此分析和研究,旨在尝试走向"反思教育社会学"或曰"后教育社会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然  
"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是网络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乡村转型的地方自觉运动。从结构、社会和个体等3个层面分析"淘宝村"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得出"淘宝村"不仅遵循着技术理性导向下的农民集体行动逻辑,而且具有更为现代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形式,且具有地域生产力再造和社会转型的价值。进一步,通过采用事实观察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淘宝村"存在的制度设计、产业结构、关系重组和区域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地方自觉、生产力分工、主体价值和乡土重构等多重视角,思考如何实现"淘宝村"的"有序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邓宏图  齐秀琳  
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乡村宗族组织的存在、演变和消亡。国家威权出于对成本收益的综合考虑来决定对乡村是采取直接治理,还是放权给宗族组织以间接治理。后者为宗族组织的兴盛提供了空间。如果不考虑成本,宗族组织可以有效地承载"多边惩罚机制",它相较于市场中的"双边惩罚机制"更具经济效率。将成本纳入分析后,得益于传统中国社会中对宗法思想的普遍认同,宗族组织施行多边惩罚机制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进而导致宗族组织被中国历史一再选择。另外,来自同一宗族的村民将合作局限于宗族组织内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大,而这种机会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制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将导致宗族组织消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传统伦理学多是排斥想象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排斥想象的伦理学也是无法离开想象的。道德想象力不是想象力与道德的简单结合,而是想象力带有道德意蕴与道德功能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意义在于发现道德问题,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矫正。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培育道德想象力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限制、堵塞、挤压道德想象力的教育因素,使道德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道德隐喻、道德教育隐喻的转换、发挥文学叙事的独有功能、直面痛苦、沉思练习等教育方法对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刘博文  
道德想象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力,是蕴涵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蕴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因其对行为后果“道德效应”的清晰把握,可增进个体在事前责任中反思自我、关怀他者及与群体共生共益,继而自觉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此正契合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社会使命。而当个体在事前责任中缺乏道德想象力时,或将导致“我我”迷失、“人我”冷漠、“己群”离析,以致个体事前责任日趋式微。由此,道德教育应以克己慎独、依偎同情、重拾认同等程式化育道德想象力,对于纾解个体责任式微具有显著的道德效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伟  卜风贤  
乡村集市自诞生以来,数千年中一直扮演着乡村社会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不同的历史时期,差异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国家政策安排之下,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乡村集市除了其具有的基层市场功能外,作为乡村社会独特的公共空间,依靠自身复杂的功能对乡村社会起着国家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在现代乡村社会,乡村集市已经发展成为乡村政治的焦点、基层市场的节点和乡民闲暇的热点,形成为一个集政治整合、经济贸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