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39)
- 2023(7868)
- 2022(6448)
- 2021(6265)
- 2020(4940)
- 2019(11466)
- 2018(10994)
- 2017(19698)
- 2016(10508)
- 2015(12181)
- 2014(11917)
- 2013(12221)
- 2012(11737)
- 2011(11324)
- 2010(11356)
- 2009(10923)
- 2008(10811)
- 2007(9615)
- 2006(8844)
- 2005(7879)
- 学科
- 济(53260)
- 经济(53103)
- 农(26863)
- 业(26189)
- 管理(22586)
- 方法(20696)
- 中国(20466)
- 农业(17608)
- 企(16778)
- 企业(16778)
- 数学(16512)
- 数学方法(16397)
- 业经(15194)
- 制(11574)
- 财(11177)
- 贸(11153)
- 贸易(11146)
- 易(10969)
- 学(10479)
- 发(9803)
- 地方(9295)
- 和(8650)
- 银(8603)
- 银行(8600)
- 融(8555)
- 金融(8553)
- 发展(8465)
- 展(8434)
- 行(8417)
- 理论(8308)
- 机构
- 大学(165739)
- 学院(161727)
- 济(77238)
- 经济(75952)
- 研究(64883)
- 管理(56483)
- 中国(50798)
- 理学(47637)
- 理学院(47002)
- 管理学(46353)
- 管理学院(46023)
- 京(35791)
- 财(35206)
- 科学(35069)
- 所(32212)
- 研究所(28975)
- 农(28809)
- 中心(28568)
- 财经(27486)
- 经济学(25891)
- 经(25218)
- 范(25152)
- 师范(25055)
- 北京(23454)
- 江(23259)
- 经济学院(23121)
- 院(21956)
- 农业(21105)
- 师范大学(20603)
- 财经大学(20190)
- 基金
- 项目(101128)
- 科学(81310)
- 研究(78541)
- 基金(76756)
- 家(66232)
- 国家(65612)
- 社会(55878)
- 科学基金(55322)
- 社会科(51655)
- 社会科学(51642)
- 基金项目(39260)
- 教育(35418)
- 省(34929)
- 自然(30924)
- 划(30898)
- 资助(30734)
- 编号(30565)
- 自然科(30219)
- 自然科学(30214)
- 自然科学基金(29728)
- 成果(27260)
- 部(25201)
- 国家社会(24394)
- 中国(23171)
- 重点(23100)
- 发(22613)
- 教育部(22179)
- 课题(21638)
- 性(20829)
- 人文(20696)
共检索到266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广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发展样貌。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高柏镇乡村社会70年发展变革现实社会形态的呈现,借助对制度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秩序议题的认知,把变革之中乡村社会秩序的构筑与形塑放在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结构和网络关系的特定乡间聚落社会空间中,以考察村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乡村组织),群体(乡村组织)与群体(乡村组织)之间,基于特定社会处境或利益诉求,展开不同互动形态和关系连接,去理解和分析当乡村社会传统的村落团结维系"遭遇"外来的行政性力量"嵌入"时,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形态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外来力量,进而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一系列互构和博弈,并最终形塑了乡村的社会团结和秩序维系及其变迁。研究得出:当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之力量(国家政权的制度法规建设与政策施政倡导、乡镇政权的行政命令与施政干预、驻村乡镇干部的村治行为等),进入到乡村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恒定准则和样态(家庭及其家族、人际关系与人情往来、村落规范与村庄权威、村民小组与村级组织等),在村庄这一现实场景中遭遇,并转而进行着一系列的互构和博弈时,乡村社会里既存的两种场域形态——村头公共舆论场(非正式组织化的)和村庄红白喜事场(正式组织化的),构成了乡村社会中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力量互动整合的主要场域,也成为调试外嵌性秩序与内生型传统这两股不同的地方性社会秩序维系的主要力量源,并最终构筑起了乡村社会日常的秩序维系与团结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城乡中国 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远行 杨勇 余聆溪
基于自然秩序的感性秩序,贯穿于人类社会变迁过程,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形态。对于中国传统共同体性质的乡土社会而言,感性特征更为明显。感性秩序传统型塑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秩序形态。近代以来,在理性化、商品经济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感性秩序趋于崩解:在社会结构层面,村落社区解构和家庭功能缺损破坏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在社会行动层面,乡村感性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从感性秩序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行动,充分发掘乡村感性秩序资源,形成国家与农民、市场与乡村社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理性秩序 感性秩序 乡村秩序 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乡村秩序 社会结构 整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旭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
乡村秩序 村庄精英 历史嬗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洪秀
"秩序"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泛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规则、和谐的态势之中。社会秩序是由人们生活其间的各种秩序构成的,如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国家机关的力量干预和全面调控,这种外力助推应是当前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急需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农村社会秩序 新道德体系 外力助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全社
预算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是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秩序形成的关键环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预算制度的不断改进,可以推动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都要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都和中国预算制度不完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预算改革,可以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是中国当前深化改革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董磊明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
秘术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底线秩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董磊明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
秘术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底线秩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文博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义刚
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活动和公共秩序处于士绅阶层管理之下,受益于儒家传统和差序格局,乡村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随着国家政权逐渐深入乡村,传统乡村公共秩序不断瓦解。现代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其职能与范围已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自治组织,而国家政权对这种日益增长的权力却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巴泽尔的"交易-履约模型"为分析框架,首先探讨了国家对乡村自治组织强化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阐述如何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以有效制约乡村自治组织对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滥用,从...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公共秩序 交易履约 政府审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红霞 张学东 方冠群
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乡村秩序发生变化,传统亲缘关系与现代社会关系并存,传统礼俗与理性并存。但是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乡规民约为规范的乡村秩序,在农村社会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建构,对于变迁的农村社会具有一种"嵌入性"特征。传统乡村秩序与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建构现代农村管理体系,必须以农村社会的现有乡村秩序为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