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1)
- 2023(1254)
- 2022(1067)
- 2021(1016)
- 2020(947)
- 2019(1968)
- 2018(1981)
- 2017(3777)
- 2016(2075)
- 2015(2335)
- 2014(2392)
- 2013(2400)
- 2012(2292)
- 2011(1943)
- 2010(1870)
- 2009(1741)
- 2008(1782)
- 2007(1568)
- 2006(1285)
- 2005(1257)
- 学科
- 企(6577)
- 企业(6577)
- 济(6468)
- 经济(6454)
- 管理(5828)
- 业(5555)
- 方法(4101)
- 文化(3700)
- 理论(2900)
- 业经(2652)
- 教育(2305)
- 和(2267)
- 市场(2254)
- 数学(2193)
- 数学方法(2166)
- 中国(2099)
- 产业(2083)
- 经济理论(1964)
- 财(1911)
- 企业经济(1900)
- 文化产业(1768)
- 文化市场(1768)
- 学(1647)
- 务(1472)
- 财务(1472)
- 财务管理(1471)
- 企业财务(1454)
- 贸(1325)
- 贸易(1325)
- 制(1304)
- 机构
- 大学(28940)
- 学院(28223)
- 管理(10996)
- 理学(9531)
- 理学院(9395)
- 管理学(9222)
- 管理学院(9152)
- 济(8731)
- 经济(8467)
- 研究(7865)
- 中国(6243)
- 京(5992)
- 范(5089)
- 师范(5057)
- 科学(4670)
- 财(4637)
- 江(4184)
- 师范大学(4119)
- 北京(3851)
- 所(3810)
- 财经(3683)
- 中心(3666)
- 商学(3597)
- 商学院(3571)
- 州(3414)
- 研究所(3370)
- 经(3346)
- 教育(3158)
- 业大(3128)
- 农(3089)
共检索到43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孔子一生作为师者的实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乃是求得"斯文在兹",诲人不倦则是让孔子之后来者"与于斯文"。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斯文在兹 孔子 人文教育 文化使命 论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晓珠
"学"与"思"是《论语》中被反复论及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与"思考"并不同。《论语》中的"学"与"思"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学"重于"思"。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发是较为深入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内涵深刻,体系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形塑有巨大意义。重回孔子学思理论阐发的文本《论语》来对孔子的"学""思"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孔子学思理论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其教育意义与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哲
《论语》中蕴涵着丰富而邃密的教育思想,但因其成书背景之客观原因及不同时代人们解读方式之主观缘由,其教育思想之本真性、条理性、系统性似未得以更好地显现。学习理论即属此列。孔子的学习思想关涉学习的性质、过程、规律、动机、迁移、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此予以细致类解,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承续与当代承换,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华本土底气的现代学习理论,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
孔子 学习思想 类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平利
孔子出身贵族,一生旨在恢复贵族之礼,他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及其"君子精神"。《论语》讲"君子"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像"器具"那样专于一端,故而"君子"应"不器"。孔子所谓"六艺"也属于贵族礼仪,不是谋生手段。作为"专才"的平民工匠不属于儒家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儒学下的制度不可能诞生职业教育。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君子不器 职业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冯碧瑛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与孔子对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弘扬是分不开的。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依据发现,孔子在儒家德育思想方面的诸多主张借鉴与弘扬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他们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道德教育重在行"不言之教",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的观点等方面多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名师留有丰富的专业文化遗产。《论语》开篇话语表明,孔子以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深刻解答了教师或教育专业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教育的本源、价值与考验。后世中国名师因此形成专业传统,其核心精神是将培养追求仁道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视为教师或教育专业的首要追求。孔子开创的教师专业传统,可以为反思中国近十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究竟发展了教师的什么,提供具有重要历史参照意义的衡量点。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连起
我于孔子,自认为是他的一个远年弟子。虽然没正式给这位曲阜老头儿拜过师,窃以为私淑可也,想必先生不会嗔怪。老头儿出身贫寒,我也出身贫寒。老头儿年少时酷爱读书,我也是。更有趣的是,老头儿曾是"孔会计",而我一直做会计到现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金荣
《论语》中孔子谈论饮食、食品的文字有数十处,涉及到营养素的形态、质量、种类、数量、比例等要素,既基本符合营养学原理,又讲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合"思想,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孔子 饮食观 文化内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太平
创设“距离的情境”:孔子育人之方——读《论语》一得叶太平一部《论语》,人们固然可以从中读出哲学、读出伦理学、读出政治学、读出史学、读出美学、读出心理学,但更可以从中读出教育学。而一旦把它读成教育学著作,就会发现,创设“距离的情境”是孔子那高超娴熟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家 郭玉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学观地分析、解读,结合孔子教学思想及切身体会和自考生的特殊情况,从自觉意识的树立、"志"与"学"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吸收、借鉴《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思想,给自考生树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为学观,为自考生在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
论语 为学观 自考生 终身学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学通
(一)孔子传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年73岁。他是商代后裔宋国公族的大夫之后,上代因宋国内战避乱来到鲁国,就做了鲁国人。父亲作过鲁国的鄹邑宰。幼年时相当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仍保持着低级贵族“士”的地位。他非常好学,也是非常博学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文艺
21世纪以来,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软着陆的举措,更是向世界发出的和平实现"权力转移"信号。十年的探索式发展,初步见证了孔子学院自身的成长和东方文化品牌的形成。孔子学院现已成为以汉语教学为基础、展示东方文化的重要通道。然而,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国际权力竞争的文化转向,现实地提出了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系列课题,在"输出什么"方面从过去侧重语言与教育到今后倾向文化推介的转型,在"目标受众"方面从注重精英群体到今后更加关注大众群体的转型,以及在"怎样输出"方面从课堂教学为主到以大众传播为主的转型。当然,转型也预示了国家话语权建设的新面貌,即基于中华文化魅力的"再...
关键词:
全球竞争 文化转向 孔子学院 转型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新 刘伟乾
本文以"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为主题,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性社会中,从文化"在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方式及其价值理解,探讨文化"在场"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中对场域、对象、主体、形式及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孔子学院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从而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范本。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荣国
今年纪念孔子诞展2540周年的活动高潮——孔子文化节,将如期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市举行。 按计划,首届孔子文化节将于9月26日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拉开序幕,历时15天。其间将上演大型歌舞诗《大同梦》、话剧《布衣孔子》及大型仿古祭孔乐舞等一批以纪念孔子为主题的艺术剧目。曲阜市还将举办孔府珍贵文物、孔子生平事迹等各具特色的纪念展览,孔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曲如晓 曾燕萍
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孔子学院增强了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感知和认同,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本文在利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倍差法有效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的情况下,实证检验了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内,每成立一所孔子学院,中国出口到成立国的文化产品贸易额平均增加1.19%。表明长期来看,孔子学院不仅有助于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会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