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5)
2023(5005)
2022(4138)
2021(4124)
2020(3314)
2019(7718)
2018(7252)
2017(13531)
2016(6977)
2015(8303)
2014(7754)
2013(7650)
2012(7167)
2011(6707)
2010(6572)
2009(6012)
2008(5917)
2007(4935)
2006(4381)
2005(4114)
作者
(18396)
(15552)
(15404)
(14770)
(10029)
(7379)
(6912)
(6006)
(5984)
(5499)
(5231)
(5163)
(5046)
(4974)
(4922)
(4776)
(4533)
(4423)
(4334)
(4072)
(3890)
(3665)
(3653)
(3586)
(3460)
(3403)
(3297)
(3135)
(3125)
(3034)
学科
(32695)
经济(32650)
管理(15652)
(15267)
方法(14053)
中国(13213)
数学(13060)
数学方法(13010)
(10933)
企业(10933)
(9229)
贸易(9221)
(9134)
(8414)
(6223)
关系(6061)
(5949)
(5626)
环境(5489)
(5473)
银行(5471)
(5456)
金融(5456)
(5390)
业经(5242)
(5236)
农业(5178)
(5037)
教育(4633)
(4359)
机构
大学(104263)
学院(99435)
(53704)
经济(53138)
研究(42647)
管理(35715)
中国(33250)
理学(30697)
理学院(30324)
管理学(30048)
管理学院(29853)
(22873)
(22588)
科学(21783)
(20556)
经济学(19078)
研究所(18868)
财经(18508)
中心(17985)
(17385)
经济学院(17191)
北京(15436)
(14915)
财经大学(14154)
(13550)
师范(13480)
(13279)
科学院(12974)
研究中心(12884)
社会(12354)
基金
项目(66874)
科学(54338)
基金(52730)
研究(50993)
(47214)
国家(46446)
科学基金(38700)
社会(36640)
社会科(34826)
社会科学(34818)
基金项目(26533)
教育(22965)
自然(21977)
资助(21865)
自然科(21487)
自然科学(21479)
自然科学基金(21167)
(20605)
(19214)
中国(18313)
编号(17939)
(17575)
国家社会(17289)
成果(15773)
教育部(15621)
重点(15370)
(14645)
人文(14105)
社科(13684)
(13675)
期刊
(56422)
经济(56422)
研究(35587)
中国(21320)
(15712)
科学(15104)
学报(14360)
管理(14061)
(12586)
大学(11683)
学学(10871)
经济研究(10744)
教育(10410)
财经(10050)
世界(9671)
(9314)
(9211)
金融(9211)
农业(9155)
(8923)
国际(8811)
问题(7797)
技术(6656)
(6280)
业经(5942)
技术经济(4849)
社会(4733)
经济问题(4578)
(4529)
论坛(4529)
共检索到155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广生  
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如何预断中国国家制度与发展道路的未来?既然西方的挑战与中国的回应构成了整个中国现代历史的处境,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西方的发展经验与理论。然而,如果仅仅参照现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有限经验与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中国的转变,那么,期待从这样的视野出发能够预见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则纯粹是奢望。只有上升到比较文明的高度,只有把"历史终结"论的普世主义理论话语还原为现代西方有限的历史经验与理论经验,近代以来中西冲突的历史才会得到重新理解,当代中国"文明-国家"重建的理论自觉才能再次回到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之路,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要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道路》为主题的大型丛书,就是以此为主旨,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分卷分册作出全景式系统阐释。《中国道路》围绕中国道路主题分作十卷百册。每册的内容包括实践探索、改革历程、发展成效、经验总结、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之路,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要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道路》为主题的大型丛书,就是以此为主旨,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分卷分册作出全景式系统阐释。《中国道路》围绕中国道路主题分作十卷百册。每册的内容包括实践探索、改革历程、发展成效、经验总结、理论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露平  吴岩  
马克思主义的落后国家发展理论是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从"政治运动逻辑"转至"经济启蒙逻辑",并拓展为经济化的实践逻辑,不断呼唤着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落后国家发展理论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丰富和发展了落后国家发展理论。就本质而言,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从哲学维度提出了中国科学有效地发展经济的路径,实现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和谐,形成了人民经济学与财富经济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主要是从哲学话语和政治话语两个话语体系中展开的。哲学话语揭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更深层的伦理根源或阶级根源,其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性改造,将其在伦理形式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拉回到了唯物论的基础上;政治话语阐明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因果关联。但是现在很多学者并不清楚这两种话语体系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将这两种话语体系错综交织一起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仅仅化约为政治话语模式。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把握,需要将政治话语与哲学话语结合起来。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姚洋  
本文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概念,总结了中国道路的四个特征:社会平等、贤能体制、制度的有效性先于制度的纯洁性、中性政府。社会平等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贤能体制选取有能力和德性的人进入政府,并以表现作为衡量政府好坏的标准;强调制度的有效性使得中国的制度转型比较平稳,并可能创造出新的制度形态;中性政府保证政府不受利益集团的左右,从而放开手脚采取选择性的、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文章分析了这四个特征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雪冬  
话语体系是价值、知识以及各种诉求赖以有效表达的形式、方式和方法等组合。社会的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制度多样性,导致了话语体系的分化。就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而言,尽管都以发现普遍性和一般性为根本目标,但是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制度文化环境下,会有具体的表现形态。话语体系也不例外。以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尤其如此,深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议题的提出,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其现实意义上是民族复兴的宏观愿景在具体学科中的回响和表达;它从逻辑上内在地包含着"全球化·本土化"框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学术史方面植根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创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民族性自觉中。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主体以清晰的话语意识,回归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在"话语的教化"中积累话语创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由自觉意识引领的、审慎的渐进性学术探究和积淀,中国教育学话语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需警惕本土意识的"绝对化"、教育学建设的"去学科化"和话语体系构建的"空心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磊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全党要学习"四史"。其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1)一、道路探索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为了寻求国家与民族的强大、繁荣,无数政党团体和志士仁人都在进行道路探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历史舞台,并以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苟燕楠  
中国的预算管理在过去20年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面向绩效的新发展正在推开。美国著名的预算专家艾伦·希克曾经说过:考虑到独特的治理模式和文化传统,中国的预算绩效管理要走自己的道路。本文尝试回答这一命题,探讨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国道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璇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对于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意义重大。从历史源流、逻辑起点和时代走向三个层面把握其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源流一脉相承,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实践成为它诞生在中国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道路以其新特征和独特优势不断彰显必然成功的时代走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侯水仙  
"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所指向的目标是实现民众富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然而,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却需要在"全球化"和"西方中心主义"双重时空背景的叠加下,去关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内的"不良倾向",进而把握好具体境遇中"如何进行现代化实践"的"度"。从而,以"现代化"之"中国道路"的历史性突围,回应"历史是否终结"的世纪之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知干  
<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格局均发生深刻改变,美国实施“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遏制中国“竞赢中国”图谋不减,产业链区域化布局趋势强化。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也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是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有重大意义的真命题。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平  
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争议涉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劳动分工的发展方式究竟是趋同还是多样的?均衡经济学派与演化经济学派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文章从历史和比较的分析出发,论证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英美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道路,而且中国未来的发展也要求中国探索不同于已有市场模式的新路。政府的作用不能由意识形态先验地决定。中国所处的生态历史条件,要求有远见的政府。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再造中国,并引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