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6)
2023(2798)
2022(2197)
2021(2008)
2020(1654)
2019(3825)
2018(3729)
2017(6975)
2016(3805)
2015(4579)
2014(4674)
2013(4575)
2012(4537)
2011(3918)
2010(4106)
2009(3771)
2008(3764)
2007(3542)
2006(3143)
2005(2608)
作者
(10163)
(8311)
(8189)
(7737)
(5353)
(3979)
(3944)
(3116)
(3114)
(3112)
(2848)
(2758)
(2693)
(2668)
(2552)
(2518)
(2442)
(2352)
(2346)
(2340)
(2187)
(2053)
(2016)
(1993)
(1976)
(1946)
(1879)
(1871)
(1692)
(1665)
学科
(14108)
经济(14093)
管理(7816)
中国(5900)
(5686)
(5312)
企业(5312)
地方(5015)
业经(4757)
方法(4541)
(4462)
理论(4221)
(4081)
贸易(4079)
(3995)
(3929)
金融(3928)
教育(3858)
(3809)
文化(3718)
产业(2983)
国际(2975)
农业(2802)
市场(2798)
(2778)
银行(2778)
世界(2763)
(2749)
(2722)
(2566)
机构
学院(50234)
大学(50201)
(19014)
研究(18886)
经济(18451)
管理(16332)
中国(14764)
理学(12835)
理学院(12628)
管理学(12435)
管理学院(12314)
(11746)
科学(9940)
(9606)
中心(8892)
(8861)
(8768)
师范(8720)
(8516)
北京(7779)
研究所(7763)
(7231)
(7074)
师范大学(7030)
财经(6789)
技术(6369)
(6354)
职业(6206)
(6167)
教育(6126)
基金
项目(29239)
研究(25580)
科学(22116)
基金(18608)
(15440)
国家(15246)
社会(15045)
社会科(14117)
社会科学(14116)
科学基金(12458)
教育(12282)
编号(11851)
(11675)
成果(11137)
(9933)
基金项目(9449)
课题(9075)
(8020)
资助(7387)
项目编号(7197)
(7014)
重点(6937)
(6781)
规划(6545)
(6489)
自然(6259)
建设(6117)
自然科(6073)
自然科学(6072)
(6034)
期刊
(26331)
经济(26331)
研究(18460)
中国(14999)
教育(12559)
(6931)
管理(6831)
(6482)
(6175)
金融(6175)
学报(6133)
国际(6069)
图书(5803)
科学(5448)
大学(5269)
技术(5197)
(4755)
书馆(4741)
图书馆(4741)
农业(4591)
学学(4335)
业经(4006)
职业(3870)
(3854)
论坛(3854)
问题(3743)
经济研究(3592)
世界(3371)
财经(3337)
(2991)
共检索到91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鲍宗豪  
我国在推进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其主要表现是:重城市经济,轻城市人文精神;重城市“形态”,轻城市文化“精神”;重文化“活动”,轻文化“内涵”。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指导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既要在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又要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维护民族文化主权;既要形成一流的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艺术人才,又要从国际大都市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形成区域文化功能相区别、各具特色、多元文化形态纷呈的“文化圈”;既要重视城市“形态”,更要重视城市的文化精神,要使城市“形态”与文化“神态”融为一体;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的经验时,要反思建设国际...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庆松  
上海在建设国际型大都市过程中,国际型人才的流入和外流必然引发跨文化问题,需要加强跨文化管理。上海市跨文化管理的对象主要涉及5种人才。上海市跨文化管理的对策措施是构建3种机制,即跨文化选人、跨文化培训和跨文化用人机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吕玉洁  葛菁  
上海确定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即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下一步建设适应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规划的总体思路,即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线上与线下虚实结合、延伸服务与基础服务交相辉映、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贯穿始终,并加以具体阐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轶  
文化自觉、现代化与传统继承的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关系等构成当前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文学的立场来看,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市场和环境的建设、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皆有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讲,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精神追求的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甄明霞  
本文从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出发 ,从四个方面 :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文化水平 ,把上海与当今国际大都市作了比较 ,指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现存距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黎英  平静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内涵、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当前,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理念性冲突、制度性冲突、主体性冲突和环境性冲突等阻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因素,文章以文化自觉为视角,探讨了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金松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存在文化理念功利化、文化认同碎片化、文化反思简单化、文化创新表面化等文化自觉偏离。文化自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动力本源、自主择优、自我反思、驱动创新的功能,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理念更新、文化认同教育、文化创新实践、文化生态构建,找到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显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大学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令。这必将促进广大师生提高对文化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一、大学文化建设要有宏观视角和战略眼光大学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永兵  
迈入全面质量提升新阶段的高职教育需要从特色文化建设的角度关照育人。从应然的角度看,高职特色文化应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但从实然的角度看,高职文化建设尚存在内涵浅表化、取向功利化、定位同质化、对策应景化与操作行政化等问题。高职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在加强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合理把握高职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加强文化的自觉反思中充分彰显高职文化建设的特色,在加强文化的创新构建中积极完善高职文化建设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克婴  张翔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城市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现代创意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城市演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产业经济的结构变迁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文化产业在国际创意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集聚改变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改变了过去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构建了多中心的城市形态,并带来了国际创意大都市人口、土地及就业密度的变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露莹  
当前,文化已经成为体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市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其中,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本文指出:由上而下的观念转变对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两者互动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形成机制,上海应结合自身特色确立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秦淑娟  
本文分析了上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把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作比较,从比较中得到启示,提出进一步发展上海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羽佳  郭璇  
借用"碎片与耦合"的概念并将其引入至遗产保护领域中,研究遗产游步道对散布的碎片化历史遗存的串联,及对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的作用;并以香港史迹径建设经验为借鉴,从线路组织、空间节点与解说系统三个方面对重庆山城步道与历史街区和整合进行了剖析与探索,以期对今后大都市区遗产游步道的研究与设计有所启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小华  
关于惠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思考刘小华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标志和作用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其特征如何?有什么标志?所起作用怎样?究竟达到何种程度和层次才算是国际化大都市?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从大体上来说,可以认为国际化是指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认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是兼有国际化、国际服务性、规模大并以国家综合国力为依托等重要特征,具有全球或较大区域空间连接并超前于世界城市发展平均水平的典型性城市,主要有四个判断依据:一是交通网络体系能否带来运输、交流的规模经济;二是服务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三是城市是否具有良性的创新能力;四是城市非经济要素是否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北京在WTO大环境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必须大幅度提高交通网络体系的运输质量和效率;二是要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会展业、旅游业,改善金融保险市场以及信息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