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07)
- 2023(13613)
- 2022(11133)
- 2021(9944)
- 2020(8061)
- 2019(18002)
- 2018(17097)
- 2017(32552)
- 2016(17033)
- 2015(18799)
- 2014(18601)
- 2013(18309)
- 2012(17197)
- 2011(15484)
- 2010(15912)
- 2009(14702)
- 2008(13600)
- 2007(11943)
- 2006(10731)
- 2005(9985)
- 学科
- 济(78575)
- 经济(78518)
- 业(45763)
- 管理(44676)
- 企(35397)
- 企业(35397)
- 中国(29858)
- 地方(27602)
- 融(26535)
- 金融(26534)
- 银(24625)
- 银行(24604)
- 方法(24160)
- 行(24009)
- 农(22345)
- 数学(20597)
- 数学方法(20338)
- 业经(20328)
- 财(17399)
- 制(16719)
- 农业(15564)
- 地方经济(15121)
- 学(14478)
- 产业(13952)
- 贸(13197)
- 贸易(13178)
- 发(12970)
- 环境(12629)
- 易(12597)
- 技术(12423)
- 机构
- 学院(239635)
- 大学(234093)
- 济(102273)
- 经济(100082)
- 研究(87957)
- 管理(87206)
- 理学(73947)
- 理学院(73033)
- 中国(72153)
- 管理学(71735)
- 管理学院(71286)
- 科学(52714)
- 京(50378)
- 财(47314)
- 所(44075)
- 中心(41821)
- 研究所(39881)
- 农(38893)
- 江(37555)
- 财经(36965)
- 范(33876)
- 师范(33534)
- 经(33453)
- 院(32641)
- 业大(32514)
- 经济学(32143)
- 北京(32134)
- 州(31052)
- 农业(30023)
- 经济学院(29049)
- 基金
- 项目(160644)
- 科学(128114)
- 研究(120518)
- 基金(114884)
- 家(100177)
- 国家(99346)
- 科学基金(85390)
- 社会(77947)
- 社会科(74277)
- 社会科学(74263)
- 省(65242)
- 基金项目(60549)
- 划(54066)
- 教育(53385)
- 自然(52375)
- 自然科(51152)
- 自然科学(51146)
- 自然科学基金(50202)
- 编号(48521)
- 资助(45295)
- 发(42221)
- 成果(38549)
- 重点(37789)
- 课题(35025)
- 创(34487)
- 发展(34225)
- 部(34075)
- 展(33648)
- 国家社会(32808)
- 创新(32302)
- 期刊
- 济(119821)
- 经济(119821)
- 研究(76659)
- 中国(53839)
- 融(37210)
- 金融(37210)
- 农(36556)
- 财(34056)
- 学报(33611)
- 科学(33311)
- 管理(33274)
- 教育(27901)
- 大学(25801)
- 农业(24575)
- 学学(24406)
- 业经(22196)
- 技术(21135)
- 经济研究(20276)
- 财经(17728)
- 经(15481)
- 问题(15432)
- 业(13112)
- 商业(12952)
- 资源(11915)
- 贸(11551)
- 技术经济(11517)
- 科技(11385)
- 统计(11237)
- 现代(11047)
- 策(10824)
共检索到378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翠仙
本文首先选取2013-2022年数据,对选取的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数实融合”视角下我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其次,对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最后,对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优势环节进行分析,根据其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政策建议,进而促进我国流通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孟勐珺 王应明 叶菲菲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建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系数标准差测算指标权重,运用证据推理测度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及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和稳定性;我国物流业于2019年步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阶段。旨在为推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振举 李小想
本文选取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数字贸易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二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得出,考察期间我国数字贸易水平增速变化趋势并不稳定,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增速呈波动上升趋势;数字贸易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间呈现高度耦合状态,东部地区耦合关系呈波动现象;数字贸易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间协调关系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基于此,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协调体制;加快数字新基建布局,夯实产业融合根基;建构网络安全屏障,严守信息安全红线;推动智能化转型,塑造数字化发展优势,全方位强化数字贸易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能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晓语 张鹏飞 许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对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本文立足高水平开放背景构建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7—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正向作用主要经由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的中介机制实现,政府宏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层能力均对基准关系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效应。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展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并畅通其作用渠道。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注意塑造有利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宏观及微观环境。
关键词: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高质量发展 制造企业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荆文君 池佳林
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回溯“数实融合”的理论基础,梳理“数实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着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体系不完整、研究与实践接轨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引入“技术-经济”范式界定数字经济概念、关注经典理论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重视提炼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数实融合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毛文富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 1个省市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环境较好,中部地区发展环境次之,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最差。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的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流通产业区域发展环境,实现流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流通产业 发展环境 因子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树广 王东 陈胜利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8—2019年中国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且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在时间上,各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不断增强,极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空间上,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势,分布重心的迁移方向为西南方向;在区域差异上,全国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最主要来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严书亭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实融合”越来越成为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枢纽行业,广泛受到经济体中“数实融合”程度的影响。本文使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带动整个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但是要发挥这一效应需要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为“数实融合”奠定基础。此外,“数实融合”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效应最大为东部,中西部次之,当前弥补“数实融合”地区差异尤为重要。最后,“数实融合”可以通过提升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创新水平两个渠道来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汪浩
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趋势、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两大系统总体空间差异呈缓慢下降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空间差异最大,东-西、东-东北、东-中区域间差异较大,超变密度是造成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环境规制、金融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丽 梁鹏
贸易强国一定是产业强国,贸易发展加速产业发展。中国建设贸易强国,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通过统筹国内外和境内外商品市场、统筹境内外服务市场、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促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境内外经贸规则有序对接、促进跨国经营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内外贸监管方式有机衔接,推动内外贸市场高质量融合发展;要努力构建自主贸易体系,掌握贸易的主导权、渠道的控制权、商品的定价权和市场的话语权;要跳出低附加值层面,让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要打造一流的贸易企业尤其是内贸外贸融合发展的一流企业;要有理论支撑。打造贸易强国,离不开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好去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问题,加快发展物流业。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核心重构零售业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倩
本文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高质量发展和流通产业升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高质量发展与流通产业升级之间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高质量发展和流通产业升级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发现,高质量发展对流通产业升级产生了持续的促进作用,而流通产业升级同样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促进作用,但是,高质量发展促进流通产业升级的作用明显大于流通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方差分解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高质量发展对流通产业升级解释的贡献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且解释贡献度明显大于流通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发展的解释贡献度。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流通产业升级 PVAR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贺广明 高晓彤 刘家华
流通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必须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融入流通产业集聚全过程当中。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探究我国流通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国家层面上,流通产业集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水平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联合作用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只有市场开放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爱萍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伴生出大量产业新城是产城融合问题提出的起点,新城产城融合的动力来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并实现动力循环。新城产城融合大致可划分为产城绝对分离、产城相对分离、产城无序融合、产城有序融合4个阶段。新城产城融合的本质是城市发展向人本导向转变,向人自身要动力的价值取向变化;产城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利于催生高效益经济动能,避免产生城市系统性风险。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产城融合的制度障碍;以产立城,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补齐社会短板,提高新城承载力等路径,提高新城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产业新城 集群 宜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