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78)
- 2023(3520)
- 2022(2879)
- 2021(3129)
- 2020(2353)
- 2019(5509)
- 2018(5759)
- 2017(8548)
- 2016(6090)
- 2015(7144)
- 2014(7383)
- 2013(6394)
- 2012(6193)
- 2011(5704)
- 2010(6105)
- 2009(5392)
- 2008(5541)
- 2007(5356)
- 2006(4859)
- 2005(4568)
- 学科
- 教育(19502)
- 济(11936)
- 经济(11914)
- 中国(11038)
- 管理(10743)
- 业(8081)
- 理论(7569)
- 学(7171)
- 企(6948)
- 企业(6948)
- 教学(6653)
- 方法(4717)
- 发(4136)
- 思想(4057)
- 发展(3814)
- 政治(3803)
- 农(3753)
- 展(3691)
- 研究(3619)
- 财(3610)
- 思想政治(3539)
- 政治教育(3539)
- 治教(3539)
- 数学(3506)
- 德育(3505)
- 革(3445)
- 数学方法(3314)
- 改革(3204)
- 高等(3150)
- 技术(3108)
- 机构
- 大学(81566)
- 学院(75187)
- 研究(30547)
- 教育(27753)
- 范(22459)
- 师范(22347)
- 京(20146)
- 科学(19119)
- 管理(18995)
- 师范大学(18570)
- 济(18025)
- 经济(17172)
- 中国(16930)
- 所(15829)
- 理学(15595)
- 理学院(15241)
- 管理学(14520)
- 管理学院(14349)
- 研究所(14257)
- 江(14085)
- 北京(13830)
- 技术(13636)
- 中心(12741)
- 职业(12737)
- 农(11018)
- 州(11001)
- 院(10789)
- 教育学(10607)
- 财(10089)
- 业大(9737)
- 基金
- 项目(42482)
- 研究(37684)
- 科学(33578)
- 教育(26613)
- 基金(25901)
- 家(22114)
- 国家(21720)
- 社会(19758)
- 成果(19409)
- 编号(18835)
- 社会科(18149)
- 社会科学(18143)
- 省(17784)
- 划(17461)
- 科学基金(17068)
- 课题(16503)
- 年(14703)
- 基金项目(12342)
- 规划(11539)
- 项目编号(11490)
- 重点(11265)
- 资助(10839)
- 部(10807)
- 研究成果(10604)
- 性(10585)
- 度(10504)
- 发(9820)
- 教育部(9805)
- 一(9718)
- 自然(9667)
共检索到134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长伟
《中庸》是儒家教育哲学中最形而上的作品,整部作品皆是说"修道"之事。修道之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修道。《中庸》是在"敬"与"诚"的张力关系中论说修道方式的。"天命之谓性",天命之于人性的先在性和基础性,意味着修道者首要的德性是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在敬畏中领受和理解天命,此后的"谨慎乎其所不睹"与"恐惧乎其所不闻",则显示出"静中主敬"的功夫的重要性。至于"诚",一方面体现在"君子慎其独"这一首尾呼应的品行之中,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在"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之中,亦即修道者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在诚中呈现本性之善,并抓住本性之善,形成善观念,再经由五条目,才能确保自己走在正道上。"敬"与"诚"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天命的敬畏,让诚之者有了客观的标准,避免了自以为是;内心的真诚,又让其最直接地感受到了来自于天命的本性,避免了天命的抽象。另一方面,敬畏天命的礼仪,有助于致诚;致诚,又会生发出对天命的敬畏。《中庸》这一整全的视野是高明的,值得后学不断返回和温习。
关键词:
修道方式 天命 敬 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卯 张传燧
面对当下生命及其教育所遭遇的诸多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根植于中国文化教育根脉、切合当今话语范式及其教育实践的本土生命教育理论来指导当下的生命教育实践。我国传统思想中具有丰富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其中儒家经典《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就十分丰富而深刻,集中体现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逻辑连贯的三个方面以及"诚明"与"明诚"两个内外统一、相辅相成、目的一致的模式和路径。《中庸》凸显着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从生命教育的原点和归宿、生命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和途径等方面阐发其生命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与指导价值。
关键词:
性 道 教 生命 生命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关键词:
教育意蕴 刘小枫 教育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德华
自由教育的根本精神源于西方古典自由教育。目前人们对古典自由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存在模糊认识,原因是未能深入理解古希腊的自由观念和古希腊人对待自由的态度。古希腊有三种自由观念,分别是欲望的自由、德性的自由和沉思的自由;古希腊人对三种自由的态度大相径庭:抑制欲望的自由,倡导德性的自由,限制沉思的自由。他们对待自由的态度规定了古典自由教育的特征:非实用性,公共性和闲暇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枫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关键词:
世界史 历史教育 世界历史意识 古典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文娟
西方古典共和传统中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上讲是一种旨在培养良善公民的德性教育。从实施途径来讲,包括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模式。在当今社会,古典共和传统的公民教育对于反思西方现代所谓"民主教育"之弊端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共和主义 公民教育 德性教育 民主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元发
教育科学主义、教育历史主义、教育消费主义"三大现代性浪潮"联手"杀死"了教育哲学的古典视野。然而,现代性教育危机的纠偏与超克却离不开古典的参照与平衡。唯有使现代性教育与古典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深度,从而使现代人更为审慎、更有底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玲
作为西方法文化形而上层面的自然法体现着西方"因自然而人事"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其悠久的"法则"意识浸透着整个西方文化。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受到各自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既是他们儿童教育观念相互联系的思想根脉,又是他们儿童观相互分歧的思想基础。如果从古典自然法这一角度来解读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西方儿童教育观念所赖以形成的语脉,以及认识到一种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所需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古典自然法 儿童教育思想 洛克 卢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孔令新
血气是引发人的意气、勇气这类情感的灵魂能量,它既不同于欲望也不同于理性。在古典教育看来,血气激发起来的灵魂的激愤热情与勇敢、正义、道德理想主义及公民友爱都有紧密的关系。另血气作为一种未经反思的灵魂热忱亦有其潜在的危险。古典目的论视野下的古典教育认为血气对超越性自然秩序的深层渴望合乎古典理性的追求,主张以古典诗教的方式对其进行驯化后的引导。然而,自马基雅维利开始的古今教育之变,使血气教化的处境开始遭遇重大变化。
关键词:
血气 古典目的论 古典理性 古典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文钦 陈洪捷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分别从教育哲学、学术史、教育史(包括教育思想史)的维度对博雅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大量教育思想史原典、英语辞典、学者文集为基础,重点选择若干代表人物的经典文本,以思想史的关键人物为线索,以语义分析为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当下教育生活面临着平庸化的危机,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实际上迫切地需要以教育哲学意识的不断开启来促成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上升。我们试图把教育哲学定义为理想教育的哲学辩护,意在保持对教育现实的必要距离,由此而激活教育想象的空间,以对理想教育的追寻来促成作为教育人的德性的生成。对于当下的教育而言,不断地探询教育实践的"本"与"源",以古典姿态守护现时代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培育教育精神底蕴、激活教育实践可能性的必要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坤庆 陈亚凌
在古典语境中,教育并未脱离哲学怀抱,它承载着哲学的理想与追求,此时的教育价值观是向外和向上的,知识的传递是帮助人回归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语境下,随着哲学的剧烈翻转和科技的狂飙突进,教育顺势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工具,教育价值观亦由此变成向内和向下的,几乎全是引导人向往物质与功利。就本质而言,当前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失落了原初意蕴,并深陷困境中难以解脱。因此,有必要重新追溯到古典教育价值观的源头来厘清此问题,从而探讨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古典语境下的教育价值观为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教育价值观 教育哲学 工具性价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卫勇
庚子年秋,于述胜教授积十年之功结集而成的《中庸通解》(下文简称《通解》终于面世了。笔者酷爱《中庸》有年,喜获此书,随即伏案研读,至今已过三遍。初读《通解》,笔者即有三个明显感受。一是《通解》注重训诂文字、考据旧注、条理章句、辨析义理、疏通淤塞、彰明本旨,体现出平实、古朴、严谨的解经之风。二是《通解》引述、辨析古今传注、义疏集解之多、文献功夫力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
《中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