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44)
- 2023(5475)
- 2022(4492)
- 2021(4610)
- 2020(3571)
- 2019(8264)
- 2018(8246)
- 2017(13621)
- 2016(8890)
- 2015(10000)
- 2014(10382)
- 2013(9135)
- 2012(8512)
- 2011(8018)
- 2010(8317)
- 2009(7182)
- 2008(7210)
- 2007(6811)
- 2006(6070)
- 2005(5722)
- 学科
- 济(21807)
- 经济(21779)
- 教育(20801)
- 管理(16702)
- 业(15750)
- 企(13233)
- 企业(13233)
- 中国(13079)
- 教学(12511)
- 理论(12106)
- 学(9834)
- 方法(9509)
- 数学(7554)
- 数学方法(7312)
- 财(7095)
- 学法(6904)
- 教学法(6904)
- 制(5561)
- 农(5442)
- 技术(5320)
- 学理(5038)
- 学理论(5038)
- 发(4789)
- 思想(4711)
- 业经(4670)
- 银(4609)
- 银行(4603)
- 融(4527)
- 金融(4526)
- 行(4424)
- 机构
- 大学(123681)
- 学院(118071)
- 研究(43560)
- 济(34968)
- 经济(33844)
- 教育(31836)
- 管理(31755)
- 范(29130)
- 师范(28917)
- 京(27687)
- 科学(26856)
- 理学(26773)
- 理学院(26247)
- 管理学(25397)
- 管理学院(25126)
- 中国(25018)
- 师范大学(23714)
- 所(22439)
- 研究所(20433)
- 江(20131)
- 财(19778)
- 北京(18435)
- 技术(18124)
- 中心(18014)
- 农(16762)
- 职业(16689)
- 州(16118)
- 财经(15781)
- 院(15135)
- 业大(14900)
- 基金
- 项目(70690)
- 研究(58970)
- 科学(55518)
- 基金(46066)
- 家(39887)
- 国家(39369)
- 教育(38089)
- 社会(32944)
- 科学基金(32082)
- 社会科(30794)
- 社会科学(30784)
- 省(29336)
- 划(26969)
- 编号(26273)
- 成果(25758)
- 课题(23185)
- 基金项目(22978)
- 年(20049)
- 自然(19232)
- 资助(18847)
- 自然科(18810)
- 自然科学(18804)
- 自然科学基金(18473)
- 性(18418)
- 重点(18156)
- 部(17671)
- 规划(16876)
- 教育部(15893)
- 项目编号(15808)
- 发(15481)
共检索到190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凯
长期以来,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概念被误读。常见的观点不是来自赫尔巴特,而是出自凯洛夫。这种误读不但窄化"教育性教学"概念,而且还遮蔽了赫尔巴特的教学伦理思想。
关键词:
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 凯洛夫 教学伦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赵月
赫尔巴特自19世纪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以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教育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教育性教学"理论过程中,由于对"教育性教学"理解的偏差、学科之间的隔断与知识逻辑的断裂以及教学活动与方式的被动和盲目,造成我国教育与"教育性教学"相疏离。要使我国教育回归教育性,必须厘清"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整合学科联系、加强知识逻辑的内在统合,将一些有效的活动方式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性教学 现实观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对"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作了双向否定。在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教育性教学"是一个体现着"概念重建"意图的延伸性命题。后世学者关于"教育性教学"究竟属于"教学原则"还是"教学规律"的争论,是对"教育性教学"原本内涵的误解。通过考述"教育性教学"在经由多重传译转化之后所发生的意义变迁,可以清晰地揭示出教育思想的跨文化交流可能出现的误读与变异。
关键词:
教育性教学 概念重建 标签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学 哲学 方法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贺国庆 刘向荣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陈露茜
美国赫尔巴特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旨在通过宣传、研究和实践赫尔巴特和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说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教育运动。它以德·加谟和麦克默雷兄弟为主要领导人,以伊利诺师范学院为依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从教育理论到学校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尽管这场运动昙花一现,但对美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关键词:
可塑性 宿命论 先验主义自由论 生命自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赫尔巴特教育学尽管具有理性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但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思考。他强调以教育机敏为中介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尽辩证,强调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专心与审思的互动。从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思考与杜威的实验主义的辩证思考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学的使命和宿命:辩证思考与形式思考的永恒互动。
关键词:
辩证思考 教育机敏 现代教育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