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0)
- 2023(4025)
- 2022(3277)
- 2021(3459)
- 2020(2672)
- 2019(6213)
- 2018(6447)
- 2017(9755)
- 2016(6801)
- 2015(7890)
- 2014(8506)
- 2013(7320)
- 2012(6848)
- 2011(6378)
- 2010(6824)
- 2009(5793)
- 2008(5830)
- 2007(5582)
- 2006(5067)
- 2005(4853)
- 学科
- 教育(19918)
- 济(13484)
- 经济(13466)
- 管理(11679)
- 中国(11593)
- 学(9911)
- 理论(9284)
- 业(8771)
- 教学(8417)
- 企(7391)
- 企业(7391)
- 财(4728)
- 学法(4580)
- 教学法(4580)
- 发(4458)
- 农(4428)
- 研究(4379)
- 思想(4198)
- 政治(4060)
- 发展(4059)
- 展(3935)
- 学理(3889)
- 学理论(3889)
- 学校(3651)
- 革(3619)
- 制(3499)
- 经济学(3483)
- 思想政治(3459)
- 政治教育(3459)
- 治教(3459)
- 机构
- 大学(85746)
- 学院(81829)
- 研究(31022)
- 教育(28385)
- 范(23696)
- 师范(23579)
- 京(20647)
- 管理(20118)
- 济(20022)
- 师范大学(19279)
- 经济(19031)
- 科学(18243)
- 中国(17647)
- 江(16492)
- 职业(16114)
- 所(15859)
- 理学(15624)
- 技术(15419)
- 理学院(15272)
- 管理学(14724)
- 管理学院(14527)
- 北京(14298)
- 研究所(13970)
- 中心(13130)
- 州(13058)
- 财(12167)
- 职业技术(11138)
- 院(11127)
- 教育学(11011)
- 技术学院(10395)
- 基金
- 项目(42153)
- 研究(41300)
- 科学(32551)
- 教育(28744)
- 基金(23498)
- 成果(21975)
- 编号(21844)
- 社会(20583)
- 省(19081)
- 课题(18931)
- 家(18871)
- 社会科(18854)
- 社会科学(18851)
- 国家(18484)
- 划(17638)
- 年(17121)
- 科学基金(14186)
- 规划(12948)
- 项目编号(12913)
- 性(12119)
- 研究成果(12101)
- 度(11927)
- 重点(11282)
- 阶(11115)
- 段(11080)
- 阶段(11050)
- 基金项目(10930)
- 一(10614)
- 年度(10583)
- 部(10513)
共检索到148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周遭“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让个体面对世界大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又具有整体性,作为整体的教育,其目标就是个体人生的完成,即实现个体人生的整全,追求个体人生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走向哲学,走向教育存在本身的最高形式。
关键词:
哲学形态 人的完成 个体人性 卓越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经验 专制 民主 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学 哲学 智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学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教育学,这是它们共同繁荣之所需。哲学家兼为教育家,教育家兼为哲学家,在古代依稀可见,在近代则成为先进文明的象征,成为发达的文化与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教育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兴趣、哲学兴趣的提升,伴随着教育理论与哲学学术共同的繁荣,这是伟大社会变革所必需的,又是眼下我们所缺乏的。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家 哲学 哲学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晓宏
自古希腊以来,"哲学"的原意即"爱智慧",而古希腊哲人崇尚的智慧是对思想进行思想。《教育哲学》作为与哲学有着本然联系的一门教育学专业基础课程,理应以唤醒学生的"智慧之爱"作为教的起点,以体验"思"的活动构成其日常教学生活的基调,以"做哲学"的行动过一种理论生活。在教育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经典相遇,与哲人对话,理论的力量、学术的力量会在无形中滋润其头脑,改善其思维。思、学、行——如此真实地具身化地融入其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这正是一种理论生活样式。对于一个人而言,一旦真实地体验着一种理论生活,就意味着走出柏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爱智慧 理论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未来性 技术 重新域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书娟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席卷欧美亚各国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重点推广的项目。我国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关注并研究儿童哲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也为整个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对儿童哲学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原理性的深度研究仍待加强,儿童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前沿之间还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限制了它在教育学界的整体影响力以及对学校实践的指导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中国式教育哲学是指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的思辨。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生哲学,中国式教育哲学思辨的就是人生教育应该何所为的问题。人生教育应在"三人"教育即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受着何种教育,便养成何种人格,成为何种人才,便会过何种人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格教育,修养高尚人格不仅是义务,而且是权利。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才教育,不只是才能教育,更是人的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充沛的人文气场让人体会到"斯文在兹",而且是智仁勇融为一体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是做人的"内圣"教育,人才教育是做事的"外王"教育,"内圣外王"的做人做事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做人教育旨在成己的"内圣",做事教育旨在成物的"外王"。中国式人生教育是成己成物的"仁—生"教育,把提升心灵境界和实现人的整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关键词:
教育哲学 人格教育 人才教育 人文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