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
2023(7)
2022(8)
2021(1)
2019(2)
2018(3)
2017(10)
2016(2)
2015(4)
2014(8)
2013(1)
2011(2)
2010(1)
2009(1)
2007(3)
2006(4)
2005(1)
2001(2)
作者
(10)
(8)
(7)
(5)
(5)
(4)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学科
教育(9)
(8)
中国(6)
(5)
企业(5)
工作(5)
(4)
农民(4)
农民工(4)
民工(4)
理论(4)
业经(3)
(3)
乡镇(3)
乡镇企业(3)
农村(3)
教学(3)
(3)
(3)
经济(3)
(3)
义务(2)
义务教育(2)
农业(2)
农业经济(2)
(2)
及其(2)
地方(2)
(2)
(2)
机构
大学(45)
学院(43)
教育(20)
师范(15)
研究(15)
(15)
科学(11)
中国(10)
师范大学(10)
科技(10)
教育学(9)
理学(9)
理学院(9)
社会(9)
华中(8)
教育科(8)
教育科学(8)
管理(8)
中心(7)
师范学院(7)
技术(7)
科技大(7)
科技大学(7)
管理学(7)
管理学院(7)
职业(7)
中科(6)
(6)
华中科技(6)
学社(6)
基金
项目(36)
研究(35)
科学(32)
教育(24)
社会(21)
社会科(21)
社会科学(21)
基金(20)
国家(16)
(16)
(14)
创新(14)
科学基金(14)
编号(14)
成果(13)
(13)
课题(13)
重点(12)
(12)
(11)
国家社会(11)
(11)
改革(10)
(9)
(9)
基金项目(9)
大学(9)
机制(9)
中国(8)
(8)
期刊
教育(29)
研究(17)
大学(16)
学报(16)
(15)
社会(15)
科学(15)
学学(14)
社会科(14)
社会科学(14)
(13)
中国(12)
农业(12)
业大(10)
农业大学(10)
技术(6)
(6)
经济(6)
(5)
(4)
南京(4)
南京农业(4)
(4)
发展(4)
(4)
(4)
技术教育(4)
职业(4)
职业技术(4)
职业技术教育(4)
共检索到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嘉蔚  张晓月  
作为分析教育哲学的重要引领者,彼得斯发现“教育”概念被长期混同于社会化形式和工具性过程,难以保持自身独特性。考虑到教育既与人类处境密切相关,又是人类公共传统的重要部分,他回归教育概念的非工具性立场,提出“教育作为启导”的综合性概述,以期重建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个体参与文化传承提供开端。启导源于彼得斯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审,意指学生经由教师的引领,进入公共世界并成为认知上更自主、意愿上更积极的参与者,由此创造心智与世界的根本联结。在当代语境中,对该命题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应对教育中“传统”与“进步”之间的张力、“理性”与“德性”之间的裂隙、“目的”与“过程”之间的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经验,揭示了农地调整的治理内涵,以突破既有的认识框架。研究发现,"结平衡账"构成了农地调整的核心机制,其实质是在村社范围内构建和形塑一套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体系。农地调整对"结平衡账"机制的启动,在实现土地利益于村民间均衡分配目标的基础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实现了对村民全面和深度的动员,为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实践场域,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二是,它为村庄日常积累的矛盾提供了化解平台,增强了村级组织在村民当中的合法性。因此,农地调整实践从总体上达到了村民的强政治参与能力和村级组织的强治理能力的双强效果,村级自主治理能力不断得到激发和增强。在农村村级治权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反思当前的农村确权实践,仍具有必要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经验,揭示了农地调整的治理内涵,以突破既有的认识框架。研究发现,"结平衡账"构成了农地调整的核心机制,其实质是在村社范围内构建和形塑一套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体系。农地调整对"结平衡账"机制的启动,在实现土地利益于村民间均衡分配目标的基础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实现了对村民全面和深度的动员,为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实践场域,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二是,它为村庄日常积累的矛盾提供了化解平台,增强了村级组织在村民当中的合法性。因此,农地调整实践从总体上达到了村民的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黎利云  余孟辉  
消费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基本生活和考证培训开支在消费中占有很高比例、消费目的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恋爱消费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等方面是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当前的主要特点。大多数学生自认为能在理性指导下进行消费、学生对过高消费也存内疚之情、大多数学生渴望消费指导,而消费教育在民办高校基本上是缺失的。加强消费教育开展合理消费、加强消费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是学生实现和谐消费的基本条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龙  
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利己型寻租由于利己型特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成为政府反腐重点,并随着反腐制度的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大幅减少,利他型寻租则由于利他型特征而受到社会忽视并呈蔓延之势,造成新的危害。基于中部S镇的调研显示,相对于普通利己型寻租,利他型寻租不仅导致乡村振兴项目资源错配与低效利用风险增大,而且形成示范效应助长官本位与乡村发展路径依赖,损害政府公信力,其潜在危害更大,也应引起政府重视。为此,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从树立民本思想和公平意识、完善民主法治、矫正乡村振兴目标的异化、加强乡村振兴项目监管等方面,制定减少利他型寻租的合理对策,有效提高乡村振兴项目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恢复政府公信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双磊  
社会组织党建是党的基层建设的有机组成,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组织党建的路径,有利于扩大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有效覆盖和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的体制机制。N市S社会组织平台“刚柔并济”的党建策略表明,社会组织党建对社会工作的适度吸纳有利于实现双向整合,但又会面临专业关系与非专业关系的混同、多重角色间的冲突、岗位职责边界的模糊等非预期后果。为此需在厘清二者逻辑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克服非预期后果,并按照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内涵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思路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工作参与路径,以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不断优化提供“社工方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徐依婷  
基于四川省S市5县(区)农村离婚案例的调研分析显示:农村离婚呈现出农村青年女性主动离婚事件增多,女性提出离婚主因是经济因素,女性注重个体体验、对男性不良习惯行为容忍度降低等新特征。这种"女性主导"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为:农村婚姻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掌握着话语权;乡村传统文化习俗消解使得农村再婚女性"去传统化"和"去污名化";现代性的社会情境改变了农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部分女性敢于摆脱束缚并把离婚想法付诸行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关士续  王大洲  
21世纪需要具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综合知识和协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STS教育就是适应这一需要的产物。作者对美欧一些著名大学从学士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层次进行STS教育的情况作了介绍,并对STS教育的鲜明时代性、学科开放性和包容性、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教育方式的多选择性以及务实性作了评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声怡  张晓燕  郑淼茜  谢向英  李先  
本文在对企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外企业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企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以S理论为核心的文化教育战略,将是对企业教育思想进行的重大变革与制度的创新。保证“自在人”在教育型企业中、在教育型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充分体会到自在和快乐学习的感觉,以培养员工自觉、主动受教育、学习的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郝光荣  葛平新  
本文分析了“3S”技术的发展特点和“3S”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并阐述了“3S”教育的实施措施和手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武元  
制定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条例必须遵循“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三个原则,必须全面把握本地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解决《民促法》和《实施条例》尚未很好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合理回报比例和退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条例的应有作用。本文就起草S市民办教育管理条例时的若干思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