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4)
2023(10093)
2022(8779)
2021(8463)
2020(7305)
2019(17165)
2018(17084)
2017(32721)
2016(18144)
2015(21270)
2014(21691)
2013(20591)
2012(19064)
2011(16991)
2010(16832)
2009(15316)
2008(14918)
2007(13422)
2006(11111)
2005(9637)
作者
(50199)
(42107)
(41812)
(40111)
(26619)
(20270)
(19471)
(16660)
(15919)
(15058)
(14258)
(13944)
(13524)
(13078)
(13075)
(12947)
(12800)
(12437)
(12199)
(12045)
(10388)
(10196)
(10137)
(9695)
(9492)
(9476)
(9465)
(9220)
(8585)
(8536)
学科
(69081)
经济(69012)
(49982)
管理(49367)
(41847)
企业(41847)
方法(37819)
数学(34191)
数学方法(33600)
(19345)
(18272)
中国(16979)
理论(13798)
业经(13606)
(13496)
(13193)
财务(13149)
财务管理(13120)
地方(12997)
(12800)
贸易(12799)
教学(12557)
企业财务(12472)
(12419)
农业(12021)
(11528)
(10700)
技术(10532)
教育(10338)
(9638)
机构
学院(253422)
大学(252504)
(97666)
管理(96780)
经济(95461)
理学(84613)
理学院(83612)
管理学(81744)
管理学院(81259)
研究(76327)
中国(56016)
(51759)
科学(48100)
(43944)
(39672)
中心(38673)
(38224)
(37653)
业大(37488)
师范(37280)
(37254)
财经(36061)
研究所(34071)
(32731)
北京(32089)
农业(31278)
(30446)
经济学(30128)
师范大学(29675)
技术(29455)
基金
项目(172102)
科学(135067)
研究(128474)
基金(122285)
(105038)
国家(104097)
科学基金(90178)
社会(78303)
社会科(74131)
社会科学(74110)
(69821)
基金项目(65194)
教育(64601)
自然(58868)
(58561)
自然科(57534)
自然科学(57516)
自然科学基金(56451)
编号(54327)
资助(50714)
成果(44594)
重点(39030)
(38870)
课题(38369)
(36272)
(36224)
大学(34869)
教育部(33849)
科研(33701)
创新(33672)
期刊
(98299)
经济(98299)
研究(69781)
中国(49591)
教育(44020)
学报(37599)
(36222)
科学(34020)
(33973)
管理(33783)
大学(29232)
学学(26959)
技术(26614)
农业(23015)
(19849)
金融(19849)
财经(17772)
业经(16436)
经济研究(15373)
(15303)
问题(13494)
统计(12995)
(12693)
技术经济(12415)
职业(12257)
图书(12131)
(11954)
理论(11581)
(11564)
财会(11399)
共检索到357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帆  许庆豫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种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同时,两者相互渗透和交叠。根据两种教学理念的相对比重,教师可分为"师生双高"、"师高生低"、"师低生高"和"师生双低"四种类型,其中"师低生高"型教师有着诸多优势。持有两种教学理念的情况因教师性别、学校类型、教授学科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还受到人格特质、教学能力、职业认同、科研实践、校长领导风格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教师教学理念改革可通过塑造教师优秀的人格品质、提高教学能力、促进科研实践、树立职业理想、加强校长修养等途径推行。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敏钰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主要从学校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教师对教学单位的要求,以及教师对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态度五个方面,对有关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在网络环境中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合理化建议,以便为网络环境下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安全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并后天习得的各种属性。人都是在人性中、为了人性而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但中小学教师普遍没有对其自身人性及其理念进行反思,其人性及其理念始终处于放逐状态,从根本上导致了各种不良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因此,应有意识引导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等方式,逐步完成其人性及人性观,才可能预防和杜绝不良教育后果发生,并努力取得积极的教育实践效果。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唐海朋  郭成  程平  李振兴  
利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教师自主问卷》,对我国17个省份两千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自主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教师自主四个维度上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自主意愿强烈,自主体验和自主抉择次之,自主行动较低;整体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自主意愿维度上,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在自主行动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职称、不同学段、地区、教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职称的教师显著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小学教师显著高于中学教师,城市教师显著高于村镇教师,教龄为11~15年和26年以上的教师显著高于5年以下的教师。基于调查结果,文章也提出了策略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自主水平,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广   盖阔  
教师工作强度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场域特征要素之一,客观体现并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适度的工作强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教师专业职责的基本要求。过高的工作强度则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对教师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基于31个省市48 874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总体水平偏高,各内容维度存在差异,随职业发展阶段呈“倒U”型变化趋势。面临的挑战表现为:工作结构“教学与非教学”专业性倒置,教学性工作投入相对较低;工作内容隐性投入高,绩效考核存在主观盲区;工作要求与资源供给不匹配,中青年教师普遍身心透支;工作价值工具性倾向明显,亚健康症状被常态化忽视;工作边界被无限扩张,教师专业角色日益泛化。以专业标准规约工作强度,以学校文化解困工作强度,以自我调节纾解工作强度,以舆论引导调控工作强度,是有效进行教师工作强度调适的基本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生全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1所中小学校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由于受到性别、任教阶段、教龄、学历和区位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准备、系统呈现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和班级管理等五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基于此,改进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应确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信念,塑造学习共同体中心的教师文化,建构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韶峰  
自《教师法》实施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身份之争就没有停止过。从政策法规的走向来看,教师与普通劳动者的界线正在不断淡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私立学校的教师身份多为雇员,公立学校的教师身份有公务员、公务雇员和学校雇员之分。我国大陆地区民办中小学与教师的聘任关系,定性为劳动合同关系是合适的;但公办中小学的教师任用即便坚持实行聘任制,其聘任关系亦当定性为行政合同关系比较合适。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彭飞  邰振淮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现有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网站与教师发展平台上,本文通过调查网站的功能配置、知识结构、呈现方式和交互特征等方面,来反映开发者关于教师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师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理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继星  徐美贞  李荣芝  
本报告是“学校教育现状问卷分析报告”中有关教师队伍的部分,包括: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学科教师缺编情况、班额情况和教师在校内的平均月收入情况。针对实际情况,建议坚持“全国范围内综合解决为主、小区域因地制宜地解决为辅”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舆论的、行政的、市场的、学术的各种措施,逐一解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蒋帆   虞梓钰  
绩效管理作为学校组织的重要管理策略,“提要求”与“给资源”成为驱动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两项常见举措,但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亟待检验。本研究对S市22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教师在成员协作方面获得了较多的资源,但在职业发展和专业自主权方面得到的支持不足,教师职业发展停滞感较强是短板所在。第二,工作特征对教学能力发挥着双刃剑效应,工作要求与教学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工作资源越充足越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工作资源与工作要求交互影响教师教学能力,低工作要求—高工作资源组教师教学能力最高,低工作要求—低工作资源组教师教学能力最低。第三,工作要求通过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教学能力,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工作投入在工作资源正向影响教师教学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建议以完善教师工作支持系统为保障,缓冲工作要求对职业停滞感的触发效应;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动态调整教师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的配置关系;以减少非教学事务侵扰为关键,助力提高教师工作投入水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蓓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4所中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眼中的优秀中职教师应具有心平气和、真诚待人、平等待人;不使用威胁语言,并言而有信;应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使学习成为负担;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等教学行为;学生认为中职教师最欠缺的5个教学行为依次为:不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教学方案;不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关注学生生活及品行不够;备课创新不足局限于教材;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好的学习状态。通过分析得出,中职教师亟待解决的是师德、教学研究能力和课程教学评价能力的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是确保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核心。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筑基。基于广西350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研数据,以量化研究的范式,分析中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和群体差异,检验其心理机制和教育路径。研究发现:广西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具有高水平的中华文化认同,其心理机制遵循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的循序演进,情感认同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广西民族地区小学和中学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着差异,小学以行为教育为主,中学以认知和行为教育为主。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对中小学生知、情、行的心理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效应,其中,认知教育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不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实现行为外化。未来,中小学校应围绕三条教育路径推动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形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以接受式认知教育为基础,深化“渗透—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二是以体验式情感教育为纽带,强化“共情—乐情”的情感育人方式;三是以导向式行为教育为关键,优化“协同—互动”的实践育人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曲霞  宋小舟  
"科教融合"是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念。它倡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本科教育目标。基于高校教学名师与普通教师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发现:教学名师的科教融合理念与实践几乎不受性别、教龄、学历、院校类型、任教学科等因素影响;其科教融合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行动整体上显著优于普通教师。但教学名师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行动之间也存在较大落差而且在教学方法变革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可见,科教融合有利于造就高水平教师。名师个人的努力与能力使其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更新教学内容上表现更优,但学校组织文化、制度环境与团队建设的不足削弱了名师变革教学方法的愿望与行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晓伟  周宗奎  谢和平  褚晓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了解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品质的期望与现状评价并将其作为师德培训指标构建的依据,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访谈分析发现,社会大众对合格教师师德品质的认知可凝炼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四大核心要素。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品质有全方位的较高期望,尤其强调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两个方面;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的评价总体较积极,但在关爱学生的品质上对教师的评价相对较低,且现状评价与期望差距较大;中小学教师自身对师德现状各方面的评价都比公众更积极,且在最关切和不满的师德品质上与公众存在一定差异。向教师准确传达公众对师德的期待和评价,引导教师理性看待公众和自身观点的差异,对师德培训指导标准的制定和师德培训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勇宏  吴恩慈  
基于1487份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相较于普通中小学生更易遭受校园欺凌,欺凌发生率按照非留守儿童、仅母亲在家、仅父亲在家、父母都在外的顺序依次增加,后者依次比前者高9.4%。不同留守类型样本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具有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遭受欺凌是留守状态和低龄、走读、具有负向人格、父母关系不佳、具有欺凌他人经历、家庭及教师支持不足等风险因素叠加交互影响的结果,不同样本实际遭受校园欺凌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风险因素的多少和保护力量的大小。良好的家庭支持和有效的教师支持可以显著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群体特性和内部差异性,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同时促进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