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6)
2023(3488)
2022(2806)
2021(2896)
2020(2181)
2019(5290)
2018(5313)
2017(7830)
2016(5720)
2015(6540)
2014(6712)
2013(5730)
2012(5524)
2011(5280)
2010(5667)
2009(4826)
2008(4862)
2007(4476)
2006(4161)
2005(3881)
作者
(14709)
(12292)
(12199)
(11707)
(7897)
(5800)
(5582)
(4952)
(4630)
(4598)
(4351)
(4319)
(3994)
(3987)
(3960)
(3949)
(3870)
(3704)
(3645)
(3632)
(3535)
(3275)
(3010)
(2980)
(2970)
(2875)
(2774)
(2648)
(2641)
(2504)
学科
教育(18718)
(11728)
经济(11712)
中国(10562)
管理(7414)
(7260)
理论(7230)
教学(5937)
(5858)
方法(4537)
(4311)
(4264)
企业(4264)
(3910)
发展(3864)
(3742)
数学(3617)
数学方法(3475)
研究(3447)
(3355)
思想(3296)
改革(3210)
高等(3138)
政治(3065)
技术(2933)
思想政治(2873)
政治教育(2873)
治教(2873)
德育(2849)
教育改革(2805)
机构
大学(79317)
学院(73093)
研究(32515)
教育(28008)
(23087)
师范(22979)
科学(20520)
师范大学(19358)
(19355)
(18713)
管理(18161)
经济(18012)
(17047)
中国(16219)
研究所(15855)
理学(15575)
理学院(15151)
管理学(14507)
管理学院(14345)
(13250)
北京(13122)
技术(12567)
中心(12457)
(11807)
职业(11685)
(11497)
教育学(10723)
(10024)
业大(9936)
(9357)
基金
项目(45773)
研究(39377)
科学(37424)
基金(29743)
教育(27388)
(26214)
国家(25859)
社会(21386)
科学基金(20463)
社会科(19827)
社会科学(19822)
(19102)
(18968)
成果(18512)
编号(18420)
课题(16969)
基金项目(14856)
(14365)
重点(12641)
自然(12440)
规划(12202)
自然科(12155)
自然科学(12148)
(11954)
自然科学基金(11922)
资助(11603)
(11081)
(10821)
教育部(10639)
项目编号(10549)
期刊
教育(46308)
研究(32540)
中国(24940)
(21149)
经济(21149)
学报(12677)
科学(11178)
职业(11097)
大学(10349)
(10304)
技术(9670)
学学(7932)
农业(7339)
技术教育(7261)
职业技术(7261)
职业技术教育(7261)
(6278)
(5674)
论坛(5674)
管理(5477)
高等(5213)
(5073)
成人(4742)
成人教育(4742)
高等教育(4628)
发展(4127)
(4127)
(3961)
图书(3919)
(3898)
共检索到120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张学涛  
考查"教"的字形字源发现,甲骨文"教"字右侧字形的意义在古文字学界尚无定论,存在辨为"父"字的可能;较之"攴"字,"子、文、心、言、音、玄"等字作为篆体字"教"字的右侧偏旁所带来的文化启示,与先秦儒道经典之中的"教育"意义关联性更强。从教育史视角考查,"教"的内容和制度经历了从"爻"之教到"孝"之教的变化。先秦时期"爻"之教的内容包括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信息交流,而两汉之后的"孝"之教则反映了教育内容的伦理化、狭隘化和教育制度的政治化。考查和还原"教"之本义,启示了中国教育学需要突破旧教育史观的束缚,引入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对肇始于19世纪的"民族—国家"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的批判和"美国史国际化运动"的推动,跨国史研究在国际史学研究中逐渐兴起。入江昭、伊恩·蒂勒尔和托马斯·本德这些跨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进行了最初的主题和实践尝试。他们关于跨国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跨国史范式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重新书写;二是基于跨国史视角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关注和考察。跨国史对于教育史研究有诸多意义:一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史的价值追求;二是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三是为教育史的完整书写和编撰带来了启发。我们可以运用跨国史推进教育史研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斌贤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期撰文认为,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读《美国教育史》●任钟印1978年以来,外国教育史研究工作取得了迅猛发展。教材的编写,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多卷本的外国教育家系列研究的出版和多卷本的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史料建设都成绩斐然。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队伍正壮大起来,一批硕士、...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正>詹姆斯·鲍温著张斌贤领衔翻译、审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出版《西方教育史》是澳大利亚著名思想史、教育史学者詹姆斯·鲍温最为重要的著作。《西方教育史》“古代世界”卷重点梳理了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1世纪中叶古代东方国家和古希腊、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中期的文化与教育演变。“欧洲文明”卷着重讨论了中世纪早期到近代早期欧洲教育的变迁。“现代西欧与新世界”卷聚焦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教育演化过程展开论述。
关键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敬雯  
从全球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取向等,都提供了一整套极具独特性与创造性的东西,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多方面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学习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特点、展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目的是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动当代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采  
研究当代史学趋势时首先应了解与其相关联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西方史学的发展经历了数次重大转折。在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史家们力图弥合现代与后现代史学理论,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科学性与哲学性相结合,认为史学的未来出路在于将社会学研究方法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教育史研究有诸多启发。教育史研究者应关注世界史学发展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诸如教育史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教育史编纂方法的多元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露茜  
当下对教育史实用性的片面强调已经严重干扰了教育史的学术研究,具体表现为要求教育史直接服务于学科、服务于现实、服务于政治政策,这根源于我们混淆了教育史的研究和教育史的应用;我们将教育史理解为一门自然科学,而非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经验知识;而究其实质是唯科学主义思维定势对教育史学术研究的侵害。事实上,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是不能以直接服务于行动的能力来衡量的;它应是一类不牵涉任何实际利益的、纯粹地为了实现精神满足而进行的研究;它要求教育史研究者能够出于纯粹的学术兴趣进行研究,能够在教育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林  
道无言而恒在,学待论而益明。昔者,漆园尝叹百家之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至于孟坚,则谓诸子相灭而相生,相反而相成,洵为至论。学术者,常与时代相应,而为其时代运会升沉之钤键也。近世以还,知识领域越益展拓,学术分科日趋细密。一人之见,何其偏狭!往圣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之说,于今尤见其实。教育历史之学,既称教育学之基础门类,而膺作成英才之使命;亦属历史学之专门分野,因具穷究天人之职志。从事于斯,至者必求融通史论,综赅今古,折衷东西:是故其学似狭实广,似浅实深。清季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王晨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不断强化。教育史研究应深刻反映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念重新阐释教育的历史进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华章——《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读后●杨东平在学界80年代的“文化热”中,“重写现代史”的呼声很高。显然,“重写”的意义不限于清除多年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解读,从传统中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王倩  郭媛媛  
智力障碍的定义承担了智力障碍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守门员"的角色,它与社会对智力障碍的认识、法律裁定、政策资源、实践支持等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分析了2010年之前有关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变,但并未考察2010年版定义对实践的影响。在2021年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发布第12版智力障碍定义之际,对智力障碍定义进行系统梳理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不同版本智力障碍定义关注的焦点,探讨智力障碍定义演变中取得的进步,以及定义对智力障碍者有关政策和教育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