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3)
- 2023(7143)
- 2022(6082)
- 2021(5449)
- 2020(4452)
- 2019(9563)
- 2018(9425)
- 2017(17971)
- 2016(9250)
- 2015(10239)
- 2014(9915)
- 2013(9698)
- 2012(8905)
- 2011(8178)
- 2010(8466)
- 2009(8159)
- 2008(7385)
- 2007(6419)
- 2006(5958)
- 2005(5322)
- 学科
- 济(61697)
- 经济(61659)
- 管理(27138)
- 业(20879)
- 方法(18481)
- 地方(17428)
- 企(17166)
- 企业(17166)
- 数学(16329)
- 数学方法(16227)
- 财(15807)
- 中国(13521)
- 地方经济(12133)
- 农(11045)
- 业经(10609)
- 财政(10394)
- 学(10117)
- 政(8724)
- 制(8677)
- 体(7602)
- 环境(7588)
- 贸(7329)
- 贸易(7324)
- 经济学(7158)
- 策(7094)
- 农业(7020)
- 易(6974)
- 融(6675)
- 金融(6674)
- 理论(6583)
- 机构
- 学院(134830)
- 大学(132094)
- 济(66701)
- 经济(65544)
- 管理(48343)
- 研究(47740)
- 理学(41714)
- 理学院(41236)
- 管理学(40514)
- 管理学院(40272)
- 中国(35412)
- 财(32601)
- 科学(26511)
- 京(25935)
- 所(23814)
- 财经(23645)
- 经济学(22245)
- 经(21307)
- 研究所(21178)
- 中心(20363)
- 江(19770)
- 经济学院(19671)
- 财经大学(17250)
- 范(17125)
- 师范(17014)
- 院(16833)
- 农(16630)
- 北京(16312)
- 州(15737)
- 业大(15609)
- 基金
- 项目(84632)
- 科学(67062)
- 研究(64006)
- 基金(61506)
- 家(52244)
- 国家(51819)
- 科学基金(44786)
- 社会(43608)
- 社会科(41359)
- 社会科学(41352)
- 省(33334)
- 基金项目(31774)
- 教育(29200)
- 划(26727)
- 自然(26214)
- 自然科(25620)
- 自然科学(25613)
- 编号(25402)
- 自然科学基金(25136)
- 资助(25004)
- 成果(20426)
- 发(19678)
- 重点(19067)
- 部(18413)
- 国家社会(18326)
- 课题(17971)
- 创(17586)
- 发展(16638)
- 人文(16537)
- 教育部(16495)
共检索到210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崔万田 战岐林
小泉政府上台以来,尽管中日政治关系趋于紧张,但是经济交往总额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因而出现了“政冷经热”的说法。同时,由于日本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因而有人认“政治冷经济亦不热”。本文通过对中日长期贸易和投资数据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判断双边经济关系“冷热”的基本标准,发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虽然中日从1978年以来的“经热”是源于两国关系的“政热”,但在短期内,当前的“政冷”尚未殃及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导致“经冷”。
关键词:
中日 经济关系 贸易 投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周应恒
中日两国,比邻而居,交往源远流长。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日本获得了对中国的全面优势,历次战争的痛苦记忆使得胜败双方国民的心态迥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标志的新大国崛起,逐步改变了百年来日方的优势地位。中国国民自信心的提升与没有清算历史的愤懑,对应的是日本国民心态从单纯的优越感转为失落、妒忌、恐惧交织的五味杂陈。日本日益依赖日美同盟的强化来平衡对华交往的失衡。日美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同盟的强化,必将对中日经济关系构成冲击,也使局势大大超越了两国以及经济的范畴。中日经济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未...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罗元铮
新形势下的中日经济关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罗元铮编者按:罗元铮教授是我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多年来,对我刊的发展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支持。值此中日建交22年周年之际,我们有幸发表罗教授的专稿“新形势下的中日经济关系”,是对中日建交的一个最好的记念。我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丽
2015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及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以中美为核心的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日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对"一路一带"战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压力、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只有大力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合作才符合现阶段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
一路一带 新丝绸之路 中日经济 中日关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季风
经过70年的长期合作与磨合,中日经济关系已然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相互投资不均衡、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在全球变局背景下,作为主要参与力量,中美日的大国关系变化也将影响中日经济走向,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将对中日经济关系产生正向影响,美国的战略收缩也在改变着日本的战略选择。另外,新时代为中日经济合作开辟新天地;中国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需要借鉴日本经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经济合作提供新平台。整体来看,近中期的中日经济关系将保持稳定甚至较快发展,中日两国也将在全球价值链、节能环保、共同应对老龄化等前沿、重点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在全球变局下,中日经济关系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仍将保持健康发展的大趋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安志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绍英
战后东亚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地区)之间发展上追赶结构和经济上互补关系的形成以及各国国家战略中经济中心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势,并为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东亚经济新秩序应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横向秩序”。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大国的责任和贡献是重要的,当然决不应是以大国支配为内涵的“国际贡献论”,而应倡导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要害是在真诚合作中解决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问题,这种合作既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又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因而有着关键意义。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于津平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永达
日本的国际经济关系走向与中日经济合作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于永达日本经济可谓当今世界上利用海外条件、借翼而飞的经济类型中最成功的一例,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其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1991年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局势,从不同侧面制约、抵减或促进着日本经济的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辛言实
中日邦交正常化20年来,两国的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但尚不平衡;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但尚不稳定;合作进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时有波动;合作关系基本正常,但仍有障碍。展望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会在已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克服困难,向广度、深度发展,使中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廷选 何立波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及其它对外经济关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贸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8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9%提高到1989年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菲菲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关键词:
中日经济关系 中日贸易 经济互补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素秋 巴殿君
21世纪初的中日经济关系是在不断“磨合”、不断妥协中发展的,双方是一种互补远远大于竞争的共存与双赢的结构。中日之间应发挥相互的互补性,促进中日两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诞生21世纪的崭新的中日关系。这就要求对目前的中日间以“存同求异”为交涉基准的旧的模式向“存异求同”的新的模式转变,实现质的超越与突破。
关键词:
多领域合作 产业空洞化 贸易摩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