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59)
2023(2747)
2022(2470)
2021(2429)
2020(2006)
2019(4446)
2018(4355)
2017(8348)
2016(4495)
2015(4966)
2014(4892)
2013(4947)
2012(4588)
2011(4191)
2010(4397)
2009(3841)
2008(3652)
2007(3085)
2006(2722)
2005(2328)
作者
(11778)
(10174)
(10031)
(9774)
(6289)
(4880)
(4627)
(4044)
(3754)
(3616)
(3356)
(3277)
(3275)
(3266)
(3186)
(3094)
(3043)
(2901)
(2812)
(2703)
(2518)
(2518)
(2442)
(2405)
(2246)
(2202)
(2194)
(2110)
(2034)
(2019)
学科
(17495)
经济(17481)
管理(12929)
(12629)
(11080)
财政(9582)
(9172)
企业(9172)
方法(8100)
(8034)
数学(7193)
数学方法(7149)
中国(6254)
(5439)
地方(4821)
(4710)
(3941)
贸易(3941)
(3940)
(3812)
(3699)
(3673)
(3483)
业经(3388)
体制(3249)
及其(3059)
农业(3010)
关系(2982)
理论(2888)
(2871)
机构
大学(61158)
学院(60357)
(25040)
经济(24565)
研究(21769)
管理(21290)
理学(18716)
理学院(18454)
管理学(18094)
管理学院(17976)
(16821)
中国(15831)
科学(12764)
(12268)
(11620)
财经(10757)
研究所(10331)
(9797)
(9254)
(8913)
中心(8802)
(8335)
师范(8271)
业大(8077)
财经大学(7971)
经济学(7896)
北京(7839)
(7826)
农业(7268)
经济学院(7138)
基金
项目(38591)
科学(29942)
研究(28669)
基金(27579)
(23826)
国家(23595)
科学基金(19843)
社会(18173)
社会科(17146)
社会科学(17142)
(15083)
基金项目(14580)
教育(13878)
(12631)
自然(12602)
自然科(12327)
自然科学(12323)
自然科学基金(12129)
资助(11320)
编号(11199)
成果(9400)
(8886)
重点(8752)
课题(8367)
(8057)
(8019)
教育部(7797)
(7594)
大学(7525)
科研(7518)
期刊
(30414)
经济(30414)
研究(20868)
(14366)
中国(13524)
学报(9619)
(8693)
科学(8423)
管理(8257)
教育(7604)
大学(7347)
学学(6863)
农业(6029)
经济研究(5674)
财经(5589)
(5078)
金融(5078)
(5029)
财政(5029)
(4765)
业经(4702)
技术(4294)
(4100)
现代(3654)
问题(3654)
世界(3593)
国际(3541)
商业(3239)
(3130)
(2942)
共检索到96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吴德烈  
在2005年1月27日举行的奥斯威辛悼念仪式上,世界各国与会者对纳粹大屠杀暴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呼吁国际社会以实际行动防止悲剧重演。人们不会忘记的是,60年前纳粹在欧洲肆虐之时,“帝国轴心”之一的日本在亚洲同样犯下了累累罪行。然时至今日,日本右翼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宁  
一些组织公民行为短期似乎起到了组织"润滑剂"的作用,长期却损害了组织绩效。本文对这类组织公民的动机、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企业实践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伴随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组织环境的变迁,学术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传统的信念、价值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教师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状态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工作满意度下降、激情消退、精神紧张乃至倦怠等。这些由过高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效应,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学术活力甚至创造力,它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当下学术制度与政策环境予以反思性的审视与评价。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余炳雕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新视点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余炳雕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自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发表了两国共同声明,使关系正常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历史阶段。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使中日关系走向了第二阶段。进人90年代由于中日两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钮维敢  
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遗变性。这种遗变成为美国调整台湾战略的重要因素;同时,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遗变性特色。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冬  
日本是一个能源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为了稳定能源供给,开始大力发展核能,并使其发电量上升至总发电量的1/3,从而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家。2011年3月发生于日本东北的地震、海啸和由此引发的福岛核电事故使日本的核电发展计划就此终止,并将其能源战略的重心从核电转向可再生能源。未来日本将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核电依存度,并持续推动能源节约。同时,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减少CO2排放,日本还将会采取措施,降低化石能源依存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丽霞  
战后日本外交中,经济外交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国家化”作为理解当今日本国家战略走向主流趋势和把握现阶段日本政治与外交行为方式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与经济外交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分析今天日本政治所不能回避的。尽管有学者对这个问题有所探讨,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并不多见。北京大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建民的专著《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这部专著历史感强,内容丰富, 而又有清楚的条理和结构,一方面肯定了国内外学者对“军事大国化”与“普通国家化”关系的合理阐释,同时又有所创新。在作者看来,作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阎静  王军  
台湾问题是当今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冷战结束后台湾问题在两国关系中凸显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并深入剖析了其凸显的缘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冯瑞云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把日本纳入到其战略体系之中,因此美日两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紧密关系:占领时期,美国政府通过其占领军操纵和主持日本的外交政策;日本获得独立后,又通过与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在对外政策上由美国主导,日本顺从。这种密切的美日关系对中日关系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万胜  栗硕  
自21世纪以来,日本逐渐将防御重点由东北转向西南,其中明显带有防范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通过调整防卫体制与深化日美同盟,日本正在形成事实上的"西南防御"战略。2010年版《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更进一步推动了其强化"西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日本构筑"西南防御"体系的行为,严重削弱了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信基础,并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姜跃春  
随着日本新安保法的实施,日本对外作战的动向凸显,中日之间从对抗演变为战争的可能性难以排除。如果说过去中国是日本的潜在对手,如今中国业已成为日本备战的主要目标。日本内外环境的种种变化表明,合作与对抗并存,对抗大于合作将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新常态"。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卢国学  
日本在野党为当代中日关系的奠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在野党出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对选民愿望的尊重、议会斗争的需要,坚持中日友好大方向,大力推动民间友好往来向官方发展,并根据执政党的不同主张和对华政策决定是给予适当地配合、还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日本在野党为当代中日关系所做的贡献给未来以启示,中日友好是历史潮流,逆流而动必被历史车轮所倾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海燕  
“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是日本岸田政府的外交新旗帜,它由三大支柱支撑:维护“普世价值”是其第一支柱,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被视为第二支柱,“守护国民的生命与生活”则作为第三支柱。在宏观层面,“岸田外交”是日本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追求国家利益的产物;在中观层面,它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在对外政策领域的总体规划;在微观层面,它是岸田个人政治理念与国内政治力学结构博弈的结果。在实践中,日本以“价值观”为政策导向,拓展与“共享价值观”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压缩价值观“异己”国家的政治空间;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公共产品为价值追求,有选择地参与全球治理;最能体现“岸田外交”本质的是“守护国民”的外交举动。日本外交将地区安全局势作为达成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政策工具,绑架了日本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使其成为国内政治议程的附属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关系将难以转圜向好。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化解日本话语移植与政治挪用可能造成的风险,预防其摧毁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将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江永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度执政后,手中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机会,但在日本政治右倾化抬头背景下,其对华政策仍可能受到日本右翼和鹰派的影响。安倍内阁企图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中国周边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格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迫使中方让步。安倍最大政治目标是修改日本宪法,为日本对外使用军事力量铺路。近期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同时,也会谋求缓解紧张关系,防止局势失控。若2013年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很可能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中日关系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前景不容乐观。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中日双方信守条约,妥善处理钓鱼岛争议,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和东亚和平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池元吉  
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已经25年,这期间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近年来呈现加快和加深的势头。但是,在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关系中,不时也出现一些摩擦。为了推进中日关系正常发展,有必要研究如何开辟21世纪两国友好合作关系途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