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6)
- 2023(1871)
- 2022(1579)
- 2021(1564)
- 2020(1263)
- 2019(3058)
- 2018(2908)
- 2017(4887)
- 2016(2442)
- 2015(2813)
- 2014(2903)
- 2013(2838)
- 2012(2706)
- 2011(2480)
- 2010(2509)
- 2009(2096)
- 2008(2228)
- 2007(2113)
- 2006(2066)
- 2005(2003)
- 学科
- 银(13830)
- 银行(13685)
- 行(12501)
- 制(10006)
- 业务(8542)
- 济(7785)
- 经济(7782)
- 度(7631)
- 制度(7630)
- 银行制(7461)
- 融(6157)
- 金融(6157)
- 管理(5086)
- 业(4566)
- 方法(4075)
- 企(4059)
- 企业(4059)
- 数学(3710)
- 数学方法(3705)
- 中国(3421)
- 体(2484)
- 体制(2389)
- 财(1865)
- 贸(1823)
- 贸易(1817)
- 易(1782)
- 业经(1735)
- 中国金融(1505)
- 组织(1495)
- 理论(1426)
- 机构
- 大学(31683)
- 学院(30573)
- 中国(16204)
- 银(15340)
- 银行(14696)
- 济(14007)
- 经济(13640)
- 行(13549)
- 管理(11360)
- 研究(10007)
- 理学(8686)
- 理学院(8600)
- 管理学(8535)
- 管理学院(8475)
- 财(8409)
- 融(7444)
- 金融(7331)
- 京(7091)
- 财经(6330)
- 中心(5902)
- 经(5825)
- 人民(5783)
- 江(5575)
- 国人(5164)
- 中国人(5158)
- 中国人民(5103)
- 经济学(5054)
- 财经大学(4957)
- 州(4952)
- 分行(4922)
共检索到62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康立 龚六堂 陈永伟
本文建立了一个带有银行和金融摩擦的两部门DSGE模型,对存在金融摩擦时经济波动的部门传导过程进行了考察。模型中,银行同时向两个部门提供贷款,从而对波动的传导起到了桥梁作用。运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业贷款数据,我们以房地产和制造业两个部门为目标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存在金融摩擦时,来自房地产部门的经济冲击会对制造业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最后,我们分析了政府从量信贷政策对于这一过程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金融摩擦 银行净资产 行业间传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艾瑶 叶德磊
基于银行部门存在金融摩擦的假设,通过构建家庭、企业和银行的两期理论模型,得出银行部门存在金融摩擦时,银行净值和违约门槛在平常时期较高,不对银行存款发挥约束作用,但在危机时期银行净值和违约门槛骤降,发挥约束作用,使银行吸收存款不至于太大。实证研究也表明,银行净值和吸收存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1999年至2006年的平常时期内,我国银行存款随着银行净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007年至2011年的危机时期内,银行净值在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下增长,但银行存款却不升反降,银行存款不仅没有起到削峰填谷的逆周期作用,反而助长了大起大落的顺周期行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麟
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而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作为金融业主体机构的银行业更是需要主动对接科技创新的挑战与机遇。"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兴国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已显疲力,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动力转换,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麟
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而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作为金融业主体机构的银行业更是需要主动对接科技创新的挑战与机遇。"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兴国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已显疲力,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动力转换,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曦 金钊
同业拆借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同业市场摩擦因而通过银行贷款决策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我国同业市场的特殊性又在于,存在着具有不同流动性充裕度和信用风险的大小银行,其中大银行可看作资金批发方,小银行主要是资金拆入方。针对这些特征,本文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我国异质性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动态优化决策模型,推导不同类型银行的贷款投放决策,探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结论是,同业市场摩擦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面对货币政策冲击,不同类型银行反应不一;特殊的同业市场结构进一步阻塞了政策传导——若同业风险飙升,大银行将急剧减少资金拆出规模,货币政策传导遭遇梗阻并产生类"钱荒"现象。然后使用2007—2019年间279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理论推断。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改革的建议。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以及如何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本文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梁俊茹 范大路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银行的不同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刻画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中银行的微观信贷行为,找到货币政策传统机制中微观基础缺失的原因,说明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分布效应,选取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对贷款增长率和贷款供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最强烈,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再次是不良贷款率。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赵晓 柳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冰竹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已被公认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革命"。其中,大数据是目前互联网科技最前沿的一个领域。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变得有规律可循,旧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落伍出局,新的产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侯维栋
商业银行需要科学研判商业模式的演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和战略变革,从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12年至今,大数据概念席卷全球,无论是政府、学术界、产业界还是资本市场,大家都在讨论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应对策略和发展之路。大数据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逐步开启了一场重大的时代变革。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商业银行需要科学研判商业模式的演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和战略变革,从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陈博闻
相比于危机期间的凄风冷雨,从2009年开始呈现复苏之态的国际银行业在2010年收获得更多。然而,在全球宏观经济复苏大势尚难言"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结束的境况之下,2010年美国银行业绩表现亮丽,是否说明已否极泰来?未来主权债务危机又会给欧洲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是否会更好?这些问题始终与2011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陈建宇
建立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在不同的金融摩擦情形下,通过银行部门传导渠道的利率冲击、技术冲击和资本流动冲击程度,并考察各类冲击是如何通过银行部门传导到实体部门,研究发现:利率冲击、技术冲击和资本流动冲击均对投资形成显著影响,但不同金融摩擦系数对投资的冲击差别较大;不同的金融摩擦系数下,利率冲击对汇率产生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随着金融摩擦系数的增大,汇率波动幅度逐渐变小,技术冲击对银行利差和净资产的影响越显著,资本流动冲击对银行利差和净资产的影响越显著。因此,建议政府部门的金融调控要准确把控国际国内形势,逆周期调节政策要因时因地制宜,从供求两端入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制定与逆周期调节相适应的外汇政策。
关键词:
金融摩擦 利差 银行净资产 逆周期调节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战明华
以金融摩擦条件下修正的状态证实模型为基础,本文首先对银行信贷渠道影响信贷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假说,并利用差异中的差异交叉项模型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一是银行信贷渠道的强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结构性错配效应,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显著地放大了这一效应;二是企业的国有属性强化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但在考虑企业国有属性的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却对这种错配效应没有显著影响。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国有比重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而,总的来看,经济中国有比重的提高,仍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最后,本文从产业结...
关键词:
金融摩擦 银行信贷渠道 结构错配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寿喜
摩根大通作为美国银行业巨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经营稳健和风险管理能力强著称,但近年来也为其一系列违规行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该行因参与美国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舞弊案和Bernard L.Madoff 650亿美元的投资欺诈案而被迫分别支付数十亿美元的罚金和赔偿款,更因在销售次级债券中存在欺诈行为,而被处以130亿美元的罚款。由此表明大型金融机构在追求业绩高增长和市场扩张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自己的强势地位,最大程度地掠夺市场弱势群体的利益。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后对违规金融机构的重罚也告诫中国政府要加强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河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投资摩擦与近年来的中美投资摩擦进行了比较研究。尽管中日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中日和美国的投资摩擦本身也有更为复杂的状态和成因,但中日面对的投资摩擦国都是美国,其基本过程也大致相同,中日两国均受美元霸权结构性权力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日美与中美投资摩擦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中国借鉴日本处理投资摩擦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投资摩擦 大国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