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57)
- 2023(17228)
- 2022(14690)
- 2021(13713)
- 2020(11434)
- 2019(25891)
- 2018(25742)
- 2017(49122)
- 2016(26807)
- 2015(30144)
- 2014(29803)
- 2013(29264)
- 2012(26512)
- 2011(23470)
- 2010(23503)
- 2009(21808)
- 2008(21311)
- 2007(19005)
- 2006(16673)
- 2005(14765)
- 学科
- 济(105651)
- 经济(105521)
- 业(100404)
- 管理(91637)
- 企(90726)
- 企业(90726)
- 方法(46748)
- 数学(36572)
- 数学方法(36124)
- 业经(33887)
- 农(33108)
- 财(32959)
- 中国(26262)
- 务(24605)
- 财务(24520)
- 财务管理(24477)
- 技术(23997)
- 农业(23261)
- 企业财务(23155)
- 理论(22369)
- 制(20854)
- 学(20013)
- 和(19905)
- 地方(19200)
- 贸(18877)
- 贸易(18867)
- 易(18317)
- 划(17969)
- 策(17022)
- 环境(16194)
- 机构
- 学院(378833)
- 大学(372088)
- 管理(152867)
- 济(146089)
- 经济(142733)
- 理学(131163)
- 理学院(129805)
- 管理学(127743)
- 管理学院(127050)
- 研究(116822)
- 中国(89755)
- 京(79359)
- 科学(72685)
- 财(68723)
- 农(60199)
- 所(58115)
- 江(57625)
- 业大(55368)
- 财经(54896)
- 中心(53870)
- 研究所(52364)
- 经(49786)
- 北京(49674)
- 范(49024)
- 师范(48598)
- 农业(47132)
- 州(46941)
- 院(42733)
- 技术(42563)
- 经济学(42427)
- 基金
- 项目(251971)
- 科学(198557)
- 研究(189813)
- 基金(180322)
- 家(155356)
- 国家(153919)
- 科学基金(133789)
- 社会(117556)
- 社会科(111242)
- 社会科学(111215)
- 省(100868)
- 基金项目(95644)
- 教育(87615)
- 自然(86383)
- 自然科(84362)
- 自然科学(84346)
- 划(83040)
- 自然科学基金(82845)
- 编号(80324)
- 资助(73106)
- 成果(64100)
- 重点(55837)
- 创(54922)
- 部(54544)
- 课题(54525)
- 发(53896)
- 创新(50582)
- 项目编号(49846)
- 科研(47468)
- 大学(47317)
- 期刊
- 济(167032)
- 经济(167032)
- 研究(108986)
- 中国(72985)
- 管理(59787)
- 财(56530)
- 农(55670)
- 学报(54920)
- 科学(51806)
- 教育(46934)
- 大学(41777)
- 学学(38996)
- 农业(38974)
- 技术(37821)
- 业经(30911)
- 融(30134)
- 金融(30134)
- 财经(26402)
- 经济研究(25247)
- 经(22693)
- 业(22160)
- 图书(21575)
- 问题(21290)
- 技术经济(20763)
- 现代(18782)
- 科技(18706)
- 财会(18429)
- 理论(17716)
- 商业(17689)
- 版(17133)
共检索到557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正浩 戚聿东
单一维度的技术能力分类难以解释快速变化环境下特定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为更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提出包括技术探索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的二维构念,将企业技术能力分为探索导向型、利用导向型、二元Ⅰ型和二元Ⅱ型四类。通过对金陵药业、安科生物、华兰生物以及新和成四家上市公司的跨案例比较分析,从技术体制、研发活动、产品等维度归纳了不同技术能力类型特征,为全面理解技术能力提供了系统和动态的视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画斌 许庆瑞 陈政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家能源企业10多年的纵向案例研究,依据战略引领创新、创新促进能力发展、能力支撑战略的思想,分析和归纳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机制。研究表明:该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二次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各创新要素共同演进的路径,而创新机制中的积累机制、学习机制、协同机制在不同的阶段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创新能力 路径与机制 案例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曹裕 李想 胡韩莉 万光羽 汪寿阳
数字化如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已引起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而其微观层面的内在驱动机理尚未厘清。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对数字化驱动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阶段特征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过程经历了工具化向在线化、在线化向智能化、智能化向生态化演进的三次跃升,并推动企业实现了从绿色结构化到绿色能力化再到绿色杠杆化的绿色转型发展;第二,三次跃迁过程中制造企业数据资源的编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数字编排方式下制造企业数字化对绿色转型的驱动表现为以数字基础推动绿色结构化、数字捆绑推动绿色能力化、数字撬动推动绿色杠杆化的推动过程,并形成了“特征—能力—行动”的内在驱动逻辑。本文发现了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跃升演进规律,揭示了数字化助力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拓展并丰富了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情境与理论内涵,为后发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绿色转型升级与路径提供启发与参考。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数字化 绿色转型 资源编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慧洁 罗瑾琏 易明 李树文 钟竞
依据国家设立科创板的目标与定位,科创企业既要在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又必须实现成熟技术的快速优化和迭代。在此背景下,管理者如何协同两者之间的悖论关系是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本文基于角色身份理论,采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对科创板上市企业HB公司3个核心创新团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探索管理者创新角色身份建构过程,破解其推动创新悖论协同增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管理者在创新悖论触发下主动进行角色探索,表现出角色同化、角色分离、角色整合、角色脱离4种形态,由此产生不同的创新角色职能。当管理者进行角色同化时,将践行规范维护者职能;当管理者同时进行角色分离和角色整合时,将主动协同多重角色身份及其要求,践行矛盾平衡者职能;当管理者进行角色脱离时,将表现出随俗浮沉,放弃践行创新角色职能。(2)管理者角色职能通过团队认知、资源过程影响创新目标的实现。当管理者实施规范维护者职能时,团队成员认知固化,通过团队资源消化实现成熟技术优化的目标;当管理者实施矛盾平衡者职能时,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认知匹配、认知扩展,通过团队资源积累、资源增益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和成熟技术优化协同增效的目标;当管理者表现为随俗浮沉时,团队成员将出现认知失调,通过团队资源损耗制约创新目标推进。本研究不仅从角色身份视角丰富了创新悖论管理的理论内涵,同时对科创企业创新管理人才培育、团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树文 罗瑾琏 张志菲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彻底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尽管现有研究结合AI技术情境提出了价值共创思想,但对AI能力如何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问题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企业与客户间互动视角,遵循“AI能力→感知机制→响应机制→价值共创”理论逻辑,选取容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调研对象,系统探究AI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助推过程。研究发现:(1)AI能力呈现出由机械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到直觉智能化的三阶段动态演进轨迹,并依次通过“感知”与“响应”两个过程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2)在感知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能力需求洞察、多元场景匹配、服务机会发掘实现价值感知进阶;(3)在响应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价值方向锚定、价值空间延展、价值链条衍射实现价值响应升阶;(4)随着感知进阶与响应升阶双重逻辑的有序推进,企业依次实现从敏捷式、赋能式到开放式的共创程度逐渐深化。本文拓展了AI的阶段性发展框架,打开AI能力与价值共创之间“感知→响应”框架的机制黑箱,推进企业与客户间互动理论发展,为企业借助AI能力实现价值共创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柳学信 杨烨青 孙忠娟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能力改变了企业传统能力的作用方式和价值表现,但已有研究对企业数字能力的内涵特征、维度关系和演化过程的挖掘不够准确和系统。基于领先数字企业的多案例探索式研究,界定企业数字能力的概念,构建企业数字能力的多维理论框架,探究企业数字能力的演化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企业数字能力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构建从协同软硬件技术基础,到整合集成组织内外部资源,再到赋能企业长期价值的综合能力;企业数字能力包含数字基础能力、数字集成能力、数字赋能能力三个维度;企业数字能力的演化阶段分为以技术匹配业务的探索阶段、以技术协同组织的成长阶段和以技术提升价值的深化阶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房巍
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圆桌会议上,天津市人民政府黄兴国市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沈晓明副市长、中国三一重工集团何真临副总裁应邀发言,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在地区和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小英 晏梦灵 余艳
企业创新中探索与利用双元能力的构建强调在两种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悖论管理的分离-集成机制为研究核心,以美国思科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案例企业首先使用分离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保证探索和利用活动互不干扰;然后使用集成机制在探索和利用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在集成机制中,组合能力和互补性资产发挥了关键作用。组合能力降低了技术创新中探索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互补性资产与利用活动的连接提高了企业管控内外部资源、拓展复制成功商业模式的能力,而互补性资产与探索活动的连接加速了探索活动的商业化进程同时降低了探索活动的风险。
关键词:
悖论管理 双元能力 高科技企业 案例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陶小龙 甘同卉 张建民 姚建文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激发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跨界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形式,是小微创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跨界搜索视角,应用SPS案例研究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初步构建了小微创业企业跨界创新模式框架。通过跨界搜索知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实现不同维度跨界战略与跨界能力组合式协同提升,是企业实现跨界创新的有效模式,也是小微创业企业不断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创业型企业 跨界创新 跨界搜索 案例研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雅彦
后发企业技术赶超过程中技术学习能力对其通过内外部知识吸收、整合、提升,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包括技术引进、模仿能力和内部技术学习和网络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是后发企业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前提;技术模仿能力的关键在于识别出外部知识的价值,进行模仿和吸收,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企业自身;内部技术学习能力包括个体的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竞争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使企业间竞争更多地根植于相关的企业网络。当然,后发企业在与其网络成员的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对其竞争优势的构筑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
后发企业 技术赶超 技术学习能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单宇 陈金龙
隐形冠军企业作为解决技术和产业“卡脖子”问题的生力军,是打破技术封锁与低端锁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由于市场环境的差异,本土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表现出不同于国外企业的独特特征,探究其成长过程和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通过对海丽雅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探究了制造业企业的隐形冠军成长之路。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成长过程是纵向聚焦市场和深挖技术、横向拓宽技术应用场景的过程,其成长路径呈现出“业务聚焦—技术深耕—场景延伸”的“T型战略”演化轨迹;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成长表现出细分市场嵌入、技术创新聚焦、业务场景延伸以及生态能力构建四个关键机制,企业通过这四个机制聚焦细分市场、明确技术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拓展技术应用场景,进而寻求增值空间,最后通过生态能力构建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发展。本文既是对资源配置理论解释边界的拓展,也是对解构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成长之路做出的新尝试和探索。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敬伟 靳秀娟
创业战略是决定新创企业创业成败的关键,但学界对于新创企业如何开发可行性创业战略知之甚少。从认知与行动结合视角出发,通过案例研究方法纵向考察技术型新创企业创业战略开发过程,结果发现:第一,创业战略可以解构为若干战略模块,以战略模块为单元开展认知活动和学习行动能够促进创业者机会表征演化,有助于形成逻辑连贯的创业战略;第二,创业战略开发过程中,认知活动与学习行动结合方式具有多样性,由此识别并剖析迭代聚焦和多模块并行这两种创业战略开发模式。结论可深化学界对新创企业创业战略开发过程的理解,有助于促进新创企业创业战略开发实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肖鹏 孙晓霞
制造型跨国企业产品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并走向高端化,是学术界和管理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和技术转移视角,将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近40年的技术创新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并从8个维度剖析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型开放式创新内涵,构建"低端产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学习吸收与整合—双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产品高端化"路径模型。结果发现,安徽中鼎公司经历了以组织流、资源流、知识流和技术流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阶段,将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吸收和整合,初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然后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与海外研发中心共同研究,并与行业协会信息共享的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集成和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产品高端化发展。结论可为我国制造型跨国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肖鹏 孙晓霞
制造型跨国企业产品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并走向高端化,是学术界和管理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和技术转移视角,将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近40年的技术创新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并从8个维度剖析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型开放式创新内涵,构建“低端产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学习吸收与整合—双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产品高端化”路径模型。结果发现,安徽中鼎公司经历了以组织流、资源流、知识流和技术流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阶段,将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吸收和整合,初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然后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与海外研发中心共同研究,并与行业协会信息共享的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集成和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产品高端化发展。结论可为我国制造型跨国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崔淼 苏敬勤 王淑娟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八类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为分析单元,研究发现: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系统包括架构、元件和测试技术,测试技术是联接架构与元件技术的纽带;从技术获取到自主研发,三类技术分别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系列化,引进、国产化与周边元件改进、核心元件研发与元件改进,以及匹配性测试、周边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三个发展阶段。最后通过与"简单"产品制造企业技术演化特征的比较,提出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具有架构与元件技术并行消化吸收、测试技术促进架构与元件技术发展、核心元件技术研发模式多样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规制差异对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海尔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中小制造企业如何走向平台化?——基于数据资源编排视角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OEM企业如何打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激发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路径探索——基于关系投资视角的双案例研究
企业敏捷性构建: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案例研究
教学交互、网络扩张与职业能力建构——新生研讨课提升职业能力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基于LSSC的物流企业成长机理——探索性多案例研究
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向探索性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业审融合视角下企业持续审计研究——基于陕西移动的探索与实践
集群风险自组织理论建构的探索式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