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1)
- 2023(1751)
- 2022(1323)
- 2021(1269)
- 2020(1011)
- 2019(2477)
- 2018(2420)
- 2017(4529)
- 2016(2270)
- 2015(2599)
- 2014(2752)
- 2013(2759)
- 2012(2564)
- 2011(2576)
- 2010(2626)
- 2009(2476)
- 2008(2594)
- 2007(2286)
- 2006(2140)
- 2005(1960)
- 学科
- 济(12259)
- 经济(12238)
- 管理(9760)
- 企(8773)
- 企业(8773)
- 业(8236)
- 方法(5802)
- 理论(4867)
- 学(4824)
- 财(3857)
- 数学(3589)
- 业经(3548)
- 数学方法(3525)
- 和(3200)
- 技术(3172)
- 策(2567)
- 中国(2492)
- 技术管理(2489)
- 划(2396)
- 收入(2297)
- 经济学(2280)
- 经济理论(2235)
- 教育(2034)
- 经营(2016)
- 计划(1960)
- 科学(1952)
- 决策(1932)
- 企业经济(1863)
- 国民(1852)
- 制(1838)
- 机构
- 大学(43800)
- 学院(41316)
- 管理(18056)
- 济(17686)
- 经济(17305)
- 理学(15643)
- 理学院(15514)
- 管理学(15343)
- 管理学院(15270)
- 研究(12600)
- 京(9119)
- 中国(9017)
- 财(8627)
- 科学(7136)
- 财经(6876)
- 经(6225)
- 范(6196)
- 师范(6171)
- 所(5886)
- 经济学(5874)
- 江(5756)
- 北京(5611)
- 研究所(5356)
- 中心(5235)
- 财经大学(5187)
- 师范大学(5111)
- 经济学院(5111)
- 商学(4671)
- 州(4655)
- 商学院(4612)
共检索到60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道祥 齐观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金光远 刘东明
本文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和特点作出定义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对高校教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进行详尽的阐述 ,对当前高校教师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生产要素分配 依据 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
特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总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劳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决定了在分配上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结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松森
财政分配的一般理论依据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财政分配的一般理论依据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的一般依据是凭借国家主权,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主权所有的一切自然资源为物质实体,在主权范围内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主权的政治性表现为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政治权力;主权的社会性表现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不受外来侵犯和控制,提供再生产的社会条件(如国防),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主权的强制性表现为制定或变更、执行各种法律,以规范各集团、企业、个人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
生产要素分配 克拉克公式 所有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帮 陈瑶
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财务经营具有了完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财务的产生源于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充实了财务内容。依照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把财务经营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只能进行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财务只是与生产某一种商品、提供劳务或销售商品相关的筹资、投资和收益活动。这时人们对财务的认识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谈不上自觉运用财务规律实施财务管理,更说不上财务经营。第二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再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财务活动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财务的重要性,开...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海就
给高利贷"平反"?在当前,在我们国家,高利贷是一种违法行为。换句话说,在以前或者可能以后,或许在其他国家,高利贷就不一定是违法行为。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所能容许的民间借贷利率,是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利率的4倍,超出的部分法律不予支持。严格地说,"法律不予支持"也不就是违法行为。因为借贷本是一种"民不告,官不理"的民事法律行为,若有纠纷打官司时才会出现法律不支持超出4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国明
林业分类经营,或叫林业分工论,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对于林业分工论的实践,在国外早已有之,并有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80年代后期,雍文涛老部长主持的“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研究”中,对此已经作了理论简述。在199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上,徐有芳部长明确提出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行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基础,是总体推进林业发展的龙头性工作,是建立林业两大体系的迫切要求”。并提出“九五”期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威
本文首先引入市场化条件下利函数的两种构造法 ,即纯因素构造法和宏观经济均衡构造法 ,并着重运用宏观经济均衡构造法分别考察利率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条件下 ,利率对其他经济变量行为的影响 ,从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 ,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其他经济变量恢复均衡。其次探讨了调整利率结构的理论依据 ,并指出利率市场化之后宏观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是优化利率结构。最后重点讨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所应坚持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利率函数 政策取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
林地是土地的一种。本文通过对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研究综述指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的原理,分析了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我国仍然存在着形成林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条件,仍然存在着林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并且指出,探讨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对实行林地有偿使用、加强林地管理、制定林地和林产品价格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林地 地租 有偿使用 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宗海 綦秀兰
经国务院批准,从1991年1月1日开始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建立林价制度。这是国家对林业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治危兴林”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经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部分林业局实行按伐区拨交的立木蓄积量计算提取林价,并计入木材生产成本。因此,国家物价局和林业部根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解龙
文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值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说,即通过对生产要素或物化劳动(以劳动工具为代表)对人类的活劳动所具有的"吸收─储存─转移─释放"而使其间接化之功能的揭示,确立了间接活劳动的新概念,从而认为,国有资产参与创造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转移了自身作为物化劳动消耗的价值,而且还带入了它的所有者的间接活劳动。这种间接活劳动的消耗,凝结为新增价值的实体内容,国有资产增值部分,就是间接活劳动消耗而应得的报酬,它属于间接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一种真正的按劳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