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5)
2023(6292)
2022(5049)
2021(5000)
2020(3744)
2019(8369)
2018(8096)
2017(14760)
2016(8242)
2015(8785)
2014(8523)
2013(8280)
2012(7686)
2011(7020)
2010(7302)
2009(6700)
2008(6615)
2007(6104)
2006(5668)
2005(4948)
作者
(21427)
(18804)
(18098)
(17285)
(11197)
(8957)
(8038)
(7215)
(7056)
(6570)
(6275)
(6006)
(5741)
(5655)
(5567)
(5520)
(5519)
(5330)
(5096)
(5088)
(4623)
(4596)
(4549)
(4537)
(4251)
(4249)
(4218)
(3905)
(3843)
(3809)
学科
(50099)
农业(34166)
(33762)
经济(33718)
(31473)
业经(15283)
管理(14885)
农业经济(12320)
(9523)
(9508)
农村(9505)
中国(9414)
(9268)
企业(9268)
(8874)
收入(8833)
地方(8735)
发展(8384)
(8376)
分配(8049)
方法(7467)
土地(7378)
建设(7263)
(7246)
(6662)
劳动(6661)
(6620)
数学(6516)
(6483)
数学方法(6438)
机构
学院(111852)
大学(103638)
(45304)
经济(44307)
(42804)
管理(41364)
研究(38191)
理学(35762)
理学院(35447)
管理学(34904)
管理学院(34720)
农业(31887)
中国(31107)
业大(24155)
科学(22302)
(21075)
中心(19535)
农业大学(19456)
(18439)
(18421)
(18388)
研究所(16462)
(15969)
师范(15850)
(15043)
(14971)
经济管理(14882)
(14653)
(14420)
财经(13915)
基金
项目(74024)
研究(61327)
科学(57574)
基金(50794)
(43488)
国家(42851)
社会(38673)
科学基金(36114)
社会科(35883)
社会科学(35873)
(31871)
编号(28388)
教育(27266)
基金项目(27091)
(27028)
(24532)
成果(22932)
自然(19733)
自然科(19154)
自然科学(19152)
课题(19052)
自然科学基金(18794)
资助(18458)
(17869)
(16639)
(16537)
重点(16479)
(16454)
(16187)
国家社会(15796)
期刊
(61516)
经济(61516)
(52291)
农业(35618)
研究(30607)
中国(29974)
业经(18336)
学报(17165)
科学(16647)
教育(15881)
(15357)
大学(14705)
农业经济(14536)
学学(14049)
农村(13845)
(13845)
(13566)
金融(13566)
(12425)
技术(10522)
管理(9908)
问题(9435)
(9411)
农村经济(9277)
社会(8735)
世界(8186)
社会科(8013)
社会科学(8013)
经济问题(7898)
业大(6786)
共检索到174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在国家的扶贫实践中,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是影响扶贫绩效的关键变量。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调研发现,中央政府不断升级的治理手段为重构央地关系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对国家扶贫理念转型认知的偏差以及在形成路径依赖之后的策略行为不仅容易产生对总体局势的误判,还为后期的政策困局埋下了伏笔。在此背景下,地方扶贫工作遭遇"指标困局",即地方政府很难实事求是去识别贫困户,只能在既有的指标约束下进行精准识别,扶贫工作陷入了反复识别,却仍难实现精准的怪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春光  单丽卿  
农村产业扶贫政策作为国家在贫困地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核心是在农业生产层面对小农逻辑进行全面改造,即从"为生存而生产"向"为市场而生产"转型。但是,旨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的产业扶贫政策,并不能达成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乃至遭遇失败,产生了"小农境地"。本研究对一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实践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揭示了为何政策实践会陷入"动员—失败—再动员"的困境,讨论了相关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围绕"国家、农民和市场"关系,通过对产业扶贫政策的反思,发现国家在"改造农民"和"驾驭市场"方面面临的双重困境,原因在于政策定位和聚焦不合理。由此本文提出了产业扶贫政策应该进行"服务转向",即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武  杜辉  
提高扶贫瞄准效率是减贫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适应贫困实际情况的瞄准机制和瞄准方法是提高扶贫瞄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遵循了一条合乎农村贫困变化特征、反映农村减贫规律的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路径。农村减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农村贫困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有效率的贫困瞄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调整扶贫政策。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经历了农村整体瞄准——贫困县级瞄准——贫困村级瞄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瞄准的历史进程,契合的正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不断创新、措施不断精准、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贫困难度不断增加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新特征,强化瞄准精准性、措施精准性;必须前瞻性预测2020年后农村新贫困问题,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农村贫困新特征的贫困瞄准机制和扶贫模式,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未来新阶段的贫困新挑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力  欧涉远  李霞  
目前,不同的机构关于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贫困标准,这显然不利于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统计局低估了农村贫困线与贫困发生率,同时,各地在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也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灿明  
理解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实践,需立足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读懂中国特色减贫思想,需紧扣中国减贫的价值理念,把握中国减贫实践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消除农村贫困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即初心与使命驱动下的革命式减贫阶段、制度保障下的救济式扶贫阶段、深化农村改革下的开发式扶贫、市场化导向下的培育内生动力减贫阶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阶段。各历史阶段的减贫战略,在思想与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减贫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融合、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既是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减贫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在农村减贫实践探索中的重大创新,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适应。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融合"理论、理念、制度和机制"为一体的综合性减贫体系,即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引,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联动的减贫机制,从而形成了值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中国智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佑恩 ,魏中海 ,王齐庄 ,易法海  
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尽快地摆脱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而科学地衡量贫困地区贫困程度和确定脱贫标准,又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本决策依据。在这个问题上,近些年来,人们虽然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总的讲,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鉴于此,我们对衡量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与脱贫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衡量贫困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条件分别拟定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荣党  
贫困测度是监测贫困状态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农村是我国反贫困的主战场,如何科学地制定贫困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描述和正确评估农村贫困的现状和脱贫进程,及时把握扶贫政策对缓解农村贫困的实际效果的关键,并成为当今理论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热点。本文对农村贫困指标体系设计基础、目标层次、结构系统和指标选择作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金  孙迎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视作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期达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因此,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进行制度回顾、矛盾反思与实践创新,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从而为"后扶贫时代"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钢  乔海程  
信息扶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我国贫困地区信息贫困的状况及程度是实行信息扶贫的前提条件。本文选取河南省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专家评价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以期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程度给予客观准确的量化反映。研究结果显示:(1)国家级贫困县的信息贫困程度更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在现有信息贫困指标中,信息化应用最受重视,而不重视信息化服务。(3)三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权重指标分别为:移动终端(手机)普及率、4M及以上宽带入户率;中小学多媒体普及率,在线政务用户比例、村公共服务(政务)平台比例;农产品网上交易额占农产品交易额比重、一般性网上支付等项目,这些指标也是新时期以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钢  乔海程  
信息扶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我国贫困地区信息贫困的状况及程度是实行信息扶贫的前提条件。本文选取河南省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专家评价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以期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程度给予客观准确的量化反映。研究结果显示:(1)国家级贫困县的信息贫困程度更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在现有信息贫困指标中,信息化应用最受重视,而不重视信息化服务。(3)三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权重指标分别为:移动终端(手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军昌  杨益华  丁仁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