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0)
2023(3753)
2022(3284)
2021(2991)
2020(2427)
2019(5054)
2018(5121)
2017(9457)
2016(4920)
2015(5142)
2014(4545)
2013(4089)
2012(3341)
2011(2964)
2010(2962)
2009(3031)
2008(2477)
2007(2120)
2006(1798)
2005(1527)
作者
(11316)
(9505)
(9172)
(8857)
(5865)
(4499)
(4217)
(3559)
(3469)
(3260)
(3082)
(3048)
(2900)
(2813)
(2813)
(2778)
(2755)
(2727)
(2691)
(2563)
(2314)
(2204)
(2139)
(2138)
(2135)
(2085)
(2049)
(1986)
(1895)
(1849)
学科
管理(13421)
(13404)
经济(13387)
(11382)
(9494)
企业(9494)
(5378)
方法(4429)
中国(4373)
(4270)
业经(4184)
(3893)
(3661)
贸易(3657)
(3556)
数学(3491)
农业(3432)
数学方法(3419)
(3362)
理论(3041)
(2873)
金融(2872)
(2763)
财务(2754)
财务管理(2749)
(2673)
(2667)
银行(2664)
(2533)
环境(2501)
机构
学院(58866)
大学(55319)
管理(20480)
(19920)
经济(19428)
理学(17507)
理学院(17339)
管理学(16949)
管理学院(16849)
研究(16534)
中国(13542)
(10697)
(10282)
科学(10268)
(8691)
中心(8204)
财经(8059)
(8034)
(7936)
(7793)
师范(7712)
业大(7626)
(7315)
(7258)
技术(7245)
研究所(6964)
职业(6776)
北京(6356)
(6309)
农业(6231)
基金
项目(39658)
研究(31251)
科学(30898)
基金(27452)
(23413)
国家(23195)
科学基金(20060)
社会(19333)
社会科(18270)
社会科学(18269)
(16671)
教育(14520)
编号(14216)
基金项目(14145)
(13486)
自然(12198)
自然科(11916)
自然科学(11914)
自然科学基金(11676)
成果(11119)
资助(10730)
课题(9618)
(9129)
项目编号(8917)
重点(8899)
(8734)
(8696)
(8182)
(8135)
创新(8102)
期刊
(24839)
经济(24839)
研究(15904)
中国(11208)
(8580)
教育(8258)
(8251)
学报(8004)
管理(7486)
科学(7239)
业经(6244)
农业(6041)
大学(5960)
(5897)
金融(5897)
学学(5664)
技术(4800)
经济研究(4458)
财经(3689)
商业(3465)
职业(3287)
(3133)
图书(2875)
(2872)
(2845)
(2693)
科技(2656)
问题(2630)
现代(2564)
财会(2552)
共检索到85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祥健  
让与担保的法律构造如何,直接关系到让与担保的内外效力。因此,要对让与担保进行立法,不能不先对其法律构造进行辨析。我国立法界一方面已开始了让与担保的立法活动,另一方面却未对让与担保的法律构造进行有力的论证,以至在让与担保效力的认定上出现偏差,从而不利于规范让与担保的立法活动。我们认为,从让与担保设定目的和让与担保发展趋势看,应将让与担保定性为“担保物权法律构造”。基于此,对其效力的规定,应当有别于“所有权法律构造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荣文  
让与担保,是一种以所有权让渡为形式特征的担保形式。担保权与所有权的重合以及设定人对担保物的使用收益构成让与担保的两个鲜明的特征。以平衡当事人各方利益,实现社会正义为目的,合乎法理地对这两个特征进行阐释便成为众多让与担保法律构成理论的追求。在设计让与担保的法律构成及以此为支点构建让与担保的法律制度时,应顺应让与担保担保物权化的发展趋势,将其规定为一种独立的担保物权,并根据让与担保的自身特征,兼顾形式与目的,以维系各方权益为杠杆,制定出一套简明、适用、灵活、公平的法律规则。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古小东  
独立担保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担保方式的不足与缺陷,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独立担保借鉴了信用证的运作机制,即独立性原则和欺诈例外原则,在运作机制良好的情形下,其能够实现债权人、担保人和债务人的“三方共赢”。提高经济效率和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也使得大多数国家都认可了独立担保在国际和国内经济贸易中的效力。我国对独立担保在国际和国内的法律效力均应予以承认,并加强研究和立法规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马旭红  
《物权法》第四编规定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三种担保物权,由于《物权法》本身规定了法律适用的多元化,如何准确界定适用法律就成为担保物权运用的首要问题。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威  
融资融券担保交易制度是金融法制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私法层面对融资融券担保的准确描述有利于廓清当事人权利义务边界,并在私人执法中提供请求权基础,以减轻公共执法的监管负担。目前的学理分析尚未厘定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构成。《民法典》引入功能主义担保观,令让与担保以非典型担保方式获得合法性认可,继而为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构成提供充实的适用依据。在解释论上,让与担保可以证立融资融券担保的账户体系与担保物范围等规范构成,但登记规则的阙如会影响强制平仓的效力。法政策上,为配合《民法典》统一担保登记的要求,立法者应规定融资融券经过登记方具有优先效力,从而促进实现法学理论与商事实践的衔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郭琰  
担保是古老的保障债权实现的法律措施。但在实践中对于担保法律关系的效力仍存在模糊认识,因此,本文围绕担保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客体、内容,论述了担保法律关系的效力的认定。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宿辉  
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是我国建设市场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担保的规定不尽相同,导致工程担保法律性质不明,适用法律困难。本文从法律视角对投标担保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投标担保包括了保证、质押和保证金三种模式,其中保证担保应该是我国工程担保的主导模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屈茂辉  戴谋富  
按揭是英美法系国家一种以转移所有权为特征的担保制度 ,让与担保是大陆法系国家一种非典型担保制度 ,两者不乏相似之处 ,却也存在诸多差异。我国引入的按揭制度溶入了中国特色 ,从而与香港按揭制度有差异 ,也与让与担保制度明显不同。我国不能以让与担保制度否定按揭制度 ,应采取二者并存的立法方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陆阳  余振  
2007年3月16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物权法》草案高票通过。这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产权,中国的市场经济走进了“物权时代”。由于物权法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物权法》草案历经八次审议,创造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虽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但物权法草案的修改、完善过程,可以说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典范。而《物权法》草案最终高票通过,则反映了各方的广泛认可。物权和公民享有的其他自由权利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公民权利体系的基本内容,保护公民财产权利的制度安排不仅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表现,而且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物权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建萍  
现行银行贷款担保中相当比例是公司为股东担保,其法律效力如何直接关系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并未绝对禁止公司为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允许公司为其股东的债务提供担保既是现实经济生活之需要,亦有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对促进债权实现和维护交易安全均具有积极作用,符合现代立法趋势。商业银行有条件地接受公司为股东提供的融资担保,有利于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本文提出应修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董事回避制度、股东诉讼制度和担保信息披露制度,以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司为股东担保制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邓卫卫  
关于国家机关担保的效力问题,我国《担保法》《担保法司法解释》和《预算法》都有相关禁止性规定,但在实践中仍出现许多各级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情形。文章分别从国家机关担保的立法、司法、执法及行政规范等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国家机关担保效力修正之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庆华  
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构造机理包括体系机理、理论机理、价值机理、要件机理和效力机理,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它涉及民法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的衡量。善意取得适用于动产所有权领域,但是否适用于担保物权领域,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学界亦存在不同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