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7)
2023(3474)
2022(2648)
2021(2633)
2020(1978)
2019(4483)
2018(4627)
2017(6514)
2016(4641)
2015(5398)
2014(5670)
2013(4708)
2012(4368)
2011(4104)
2010(4356)
2009(3496)
2008(3370)
2007(3277)
2006(2971)
2005(2773)
作者
(11288)
(9306)
(9200)
(8995)
(5933)
(4452)
(4344)
(3697)
(3628)
(3448)
(3196)
(3118)
(3073)
(3013)
(3007)
(2980)
(2961)
(2882)
(2793)
(2733)
(2645)
(2427)
(2360)
(2286)
(2173)
(2166)
(2054)
(2027)
(1987)
(1936)
学科
教育(18303)
技术(11589)
(11056)
管理(10630)
中国(9448)
(9248)
经济(9247)
(9218)
企业(9218)
理论(6208)
教学(6133)
技术管理(5582)
(4496)
方法(4099)
(3778)
发展(3549)
数学(3497)
数学方法(3427)
(3426)
研究(3333)
(3181)
改革(3127)
高等(3094)
思想(3093)
(3071)
政治(2963)
学法(2887)
教学法(2887)
思想政治(2832)
政治教育(2832)
机构
大学(62070)
学院(57655)
教育(25912)
研究(24096)
(18787)
师范(18721)
管理(16210)
(15815)
师范大学(15690)
(15241)
经济(15211)
理学(13859)
科学(13821)
理学院(13617)
管理学(13229)
管理学院(13086)
技术(12897)
职业(12044)
(11856)
研究所(10884)
北京(10622)
(10576)
中国(10156)
教育学(9951)
中心(9530)
(8698)
职业技术(8477)
(7908)
技术学院(7514)
教育学院(7303)
基金
项目(36267)
研究(34526)
科学(30253)
教育(24935)
基金(22046)
社会(18948)
(18643)
国家(18347)
社会科(17727)
社会科学(17724)
编号(16618)
(16160)
成果(15795)
(15696)
课题(15213)
科学基金(14925)
(13064)
规划(11156)
基金项目(10695)
重点(10011)
(9947)
项目编号(9909)
(9424)
(9301)
(9197)
教育部(9152)
(8956)
研究成果(8693)
年度(8378)
(8233)
期刊
教育(44926)
研究(27655)
中国(23367)
(16046)
经济(16046)
技术(12944)
职业(11516)
技术教育(7800)
职业技术(7800)
职业技术教育(7800)
科学(7045)
学报(6968)
大学(6601)
(6290)
论坛(6290)
管理(5972)
(5575)
高等(4907)
成人(4694)
成人教育(4694)
学学(4424)
农业(4381)
高等教育(4345)
(4246)
科技(4145)
技术经济(4104)
(3977)
职教(3814)
发展(3530)
(3530)
共检索到97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珊  戚万学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清涛  彭正梅  
作为联合国专门负责教育事业的国际性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引领全球教育变革与发展动向。以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教科文组织最新颁发的全球性教育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发现该世界性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动力来源于:因气候变化、数字技术、民主倒退以及不确定的就业市场等多重时代危机叠加,致使全球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理想承诺间尚存在显著差距为问题源流;由未来教育国际委员会所构成的政策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议题并建言献策为政策源流;以教科文组织成立75周年以来始终致力于全球教育治理的历史使命与根本宗旨为政治源流;最终,三大源流在“政策企业家”及相关政策“外溢效应”的助力下实现耦合,成功推开世界教育宣言的“政策之窗”,开启全球共同擘画未来教育的新议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西振  
在2014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江苏省电力公司的创新成果《以流程为基础的"五位一体"管理体系构建》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这一创新成果的核心内容是应用价值链理论,深入研究企业业务路线,明确企业价值创造基本过程,按照企业运行的自然规律,设计业务路线总图。在应用信息技术使流程体系刚性化的基础上,梳理流程体系与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志中  张诚  刘祖云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村民社会交往、村落组织形态,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技术赋能理论,从个体、家庭、村落三个层面和生产、权力、组织三个维度构建起“技术重塑乡村”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村民生产观念、强化了村民权力认知、拓展了村民交往范围;在家庭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了家庭生产方式、平衡了家庭权力生态、增强了家庭组织韧性;在村落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细化了村落生产空间、调整了村落权为结构、丰富了村落组织形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民选  
90年代以来,成人教育再次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其成员国教育领域中的关注重点。本文探讨了经合组织重新重视成人教育的原因及其成员国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对的问题,以及经合组织成员国在促进成人教育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和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本文主要考察了教育知识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概述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并对它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问题 ,并就“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 ,希望有助于重构 2 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孙梦婷  王茜  
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文章旨在拓展并深度刻画“国家—社会”框架中政党维度的机理分析,通过三个城市基层共治的案例比较揭示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三种机制:合法性机制是基础,依托内嵌于政府条块部门的制度化党建合作网络是关键机制,此外,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不断形塑着社会组织的理性思考与行动价值,这一韦伯意义上的价值理性重塑机制才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核心。最后,文章提出一个在新型党建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基层行动框架,即对三种党建机制进行不同组合与程度的发挥,以消解此前政社合作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拓展基层共建,探索基层共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江俊滔  
数字化转型是在数智时代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职业教育存在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配、教学供给与师生需求契合程度不高、治理模式供给与现代化需求差距明显等供需矛盾。通过数字技术的全面、深度嵌入,重塑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以“数据智能驱动”的方式为职业教育业务赋智、为职业院校师生赋能和为企业赋利,从而精准提高职业教育供需匹配度。在路径选择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实现新型基建协同化、教育数据一体化和适应变革敏捷化的协同推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军  
本研究试图基于对技术本质的识读,从技术哲学视域“窥探”职业教育发展,认为其面临技术现代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遮蔽、“体系延展”与“职普融通”的无所依从、现代技术的加速进化对岗位新需求持续催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式微、技术工具理性遮蔽技术伦理教育等问题。新阶段职业教育要加强应对“技术现代性”、推进基于“技术知识能力框架”的职普融通体系构建、提升“高质量技术人才”供给能力、重塑技术创新的支撑功能、完善“整体性技术”内容结构,以期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思路选择。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张伟  吕雯供  
本文对比了信息互联网和区块链在价值交换方面的差异,认为区块链技术所支持的点对点、智能、可审计交易为自由、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价值交换提供了可能。金融领域是价值交换最密集的领域,信息互联网实现了相关数据的电子化,但因为不能实现所有权、使用权的体现和控制,"双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价值交换的完成依赖中介化组织,比如各类金融机构,从而影响了互联网中价值的转移、分配和创造方式。而区块链技术所支持的点对点、智能、可审计交易为自由、快速、高效、低成本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轩  程卫凯  
传统的工作设计方法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模式,员工对工作任务,工作关系的自主选择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工作重塑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工作变得更有自主性,更有意义和乐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齐  
童谣作为儿童之间经常传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简短,富有韵脚和格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而悠久的教育传统,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得童谣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教育学人所关注,并从思想性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受此启迪,民间也创作出了一批新童谣。随着童谣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童谣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小清  郝祥军  
人工智能再次崛起,凭借智能算法获得了自我学习能力,使得机器对知识从“人工植入”式被动接受,演变为类人的知识建构,将知识创造从有限条件拓展到无限可能。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的介入也进一步拉陡了知识的增速斜率。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知识传承活动,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知识观的现实,必须及时做出思考与回应。未来的教育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技术增能教育、技术赋能教育及技术重塑教育三个途径,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转化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的社会化,由此也造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主张教师围绕学生的"学"而教,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应扮演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习的咨询者角色。顺利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塑离不开教师主观性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与学校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苏强  吕帆  林征  
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十分薄弱,存在着政策内涵模糊、课程规划失范、研究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发展水平与其应承担的责任之间相距甚远。破解医学人文教育危机,需改革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建立一个包括制度支持、课程规划、教学实践与医疗慈善在内的整体系统,以促进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的深度融合,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德修养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