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4)
2023(11107)
2022(8521)
2021(7534)
2020(5736)
2019(12886)
2018(13033)
2017(23938)
2016(12787)
2015(14207)
2014(13938)
2013(13343)
2012(12142)
2011(10650)
2010(10692)
2009(9633)
2008(9320)
2007(8418)
2006(7436)
2005(6514)
作者
(34680)
(29094)
(28618)
(27233)
(18136)
(13690)
(13131)
(11037)
(10977)
(10231)
(9703)
(9632)
(9181)
(8918)
(8758)
(8572)
(8550)
(8474)
(8216)
(8173)
(7156)
(6875)
(6803)
(6653)
(6508)
(6394)
(6326)
(6172)
(5737)
(5662)
学科
(51410)
经济(51366)
管理(39513)
(38258)
(30927)
企业(30927)
中国(17963)
业经(17660)
(17377)
地方(16345)
技术(16142)
方法(14000)
农业(12221)
技术管理(11796)
产业(11576)
(11316)
数学(11263)
数学方法(11145)
信息(10129)
总论(9495)
(9395)
信息产业(9361)
(8885)
理论(8450)
(8372)
(8155)
银行(8144)
(8034)
金融(8030)
(7844)
机构
学院(172042)
大学(169754)
管理(67175)
(66597)
经济(65112)
理学(57620)
研究(56890)
理学院(56867)
管理学(55946)
管理学院(55585)
中国(42969)
(38594)
科学(34855)
(30503)
中心(27264)
(27119)
(27003)
(25519)
(25122)
师范(24921)
北京(24353)
研究所(24266)
业大(23986)
财经(23519)
(22296)
(21219)
(21186)
师范大学(19916)
经济学(19911)
农业(19535)
基金
项目(120811)
科学(96437)
研究(93998)
基金(85140)
(73307)
国家(72618)
科学基金(63616)
社会(60599)
社会科(57316)
社会科学(57303)
(49322)
基金项目(46074)
教育(41735)
(40762)
编号(39603)
自然(37812)
自然科(36963)
自然科学(36958)
自然科学基金(36298)
成果(32571)
(31002)
资助(30379)
(27978)
创新(27936)
课题(27351)
重点(26936)
国家社会(25411)
(24508)
项目编号(24176)
(23479)
期刊
(77097)
经济(77097)
研究(51303)
中国(40786)
管理(25657)
(24784)
教育(24746)
(23947)
学报(23760)
科学(23432)
大学(18590)
学学(16770)
农业(16747)
技术(16460)
图书(14596)
(14383)
金融(14383)
业经(14137)
经济研究(11736)
科技(11060)
书馆(10916)
图书馆(10916)
财经(10725)
问题(10481)
(9817)
论坛(9817)
(9757)
(9398)
(8581)
现代(8565)
共检索到262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韵筑  张一凡  叶瑞恒  张景源  
近年来,随着全球意识与和平理念的盛行,慰安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慰安妇研究面临史料不足和脱离公众的困境,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史料并使其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介绍笔者团队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南京地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研究,制作“AR故事地图”的成果和经验,展示传统史料及其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公众化呈现方式。以此为基础,提出历史学通过数字人文方法回归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发掘史学研究体现自身价值的新领域。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景彦  
日军侵华期间强征中国女性充当慰安妇,使其沦为日军的性奴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犯罪,是日军所犯下的最惨无人道、最血腥、最为人类所不齿的罪行。作为受害者的中国慰安妇,不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受害程度最深者。但是作为加害者的日本政府对待原中国慰安妇的态度又是最不公平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史泽华  陈欢  
价值整合是公共外交中的关键环节。在韩与日本就"慰安妇"问题对美公共外交竞争中,"历史真相派"通过院外游说、政治宣传、立碑造像等活动,成功地把该问题打造成为美国主流社会接纳并具备强大文化嵌入能力的社会运动,获得了对"历史修正派"的相对优势,并进而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由此,公共外交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应结合对象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客观定位价值整合的内容、工具、对象和目标,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慰安妇"问题一直被美国议员所关注,1997年美国议员威廉姆·里品斯基首次向美国众议院提交议案要求众议院关切"慰安妇"问题,从而在美国众议院开启长达十年之久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立法活动。2007年美国众议院终于通过H.Res.121议案,该议案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以明白和明确的方式正式承认、道歉和承担历史责任。H.Res.121议案获得通过,不仅意味着首次成功以立法形式确定日本性奴役"慰安妇"事实和划定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责任,而且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对"慰安妇"问题的立法活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景彦  吕春月  
"慰安妇"问题,一个悬而未决的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受害国国民,而加害国日本也未能逃脱,一直备受世界进步舆论的谴责。而要理清"慰安妇"问题的战争责任,必须客观还原真相。本文以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记载为依托,配合大量史料,从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动机、"慰安所"的设置、"慰安妇"的遭遇以及当时民众的反响入手,试图从中探寻"慰安妇"问题的真相,为早日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证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董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社会事业项目,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标志性工程。室外景观工程是纪念馆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念馆多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春晖  张捷  钱莉莉  张宏磊  年四锋  
黑色旅游地承载着苦难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试图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变量对黑色旅游者进行细分,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黑色旅游在记忆传承和增强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聚类分析得到行为意愿迥异的三类黑色旅游者:态度忠诚型、低重游低推荐型、态度和行为忠诚型。为进一步识别三类黑色旅游者在旅游限制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网络文本分析构建了黑色旅游限制和动机量表,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限制因子:"伤痛记忆"、"恐惧和压抑"、"禁忌和文化观"、"缺乏兴趣"、"人际限制"、"时间/距离/信息"和"竞争旅游地";3个动机因子:"责任与教育"、"社会因素"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铎  古恒宇  姜洪庆  
作为一种数字技术的辅助分析手段,空间句法理论在当前城市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如何与城市设计的工作阶段融合以及关键技术如何应用方面当前工作仍有所不足。本文从建模的发展、重要建模参数、模型校核三方面阐述了空间句法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融合城市设计各阶段任务的句法分析流程的概念框架,最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案例探讨和验证了句法应用的流程融合及方案分析过程,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POI数据的模型校核以及多轮的方案代入模型分析等具体技术。本文一方面为空间句法在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青青  侯国林  周敏  马小宾  钟星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构建后疫情时代红色旅游动机、体验和情绪反应测量量表,分析探讨疫后游客前往红色旅游地的原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红色旅游动机维度分异与体验维度之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情感反应对旅游体验的作用。结果表明:(1)动机维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偶发性动机、疫后社会因素动机、疫后社交动机、疫后游憩动机、求知自发性动机和情感自发性动机,情感自发性动机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是游客游览红色旅游地的主要动机,表明疫后游客的民族认同感攀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求知欲较强,疫后游憩和社交欲望也较强烈;(2)游客内部动机情感自发性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游客出游自主性体验感较强;(3)游客红色旅游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的负向情绪对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都呈显著正向影响,前往红色旅游地能激起游客对现实的思考,体验感较强。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潮  
1994年冬到1995年春夏,出于对近代中国图书文物流失状况的强烈关注,也为了应美国纽约中国近代史口述史学会的要求,笔者在京沪两地对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廷龙和李芳馥两位耄耋老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录音回忆访谈。同样在京沪两地,又对曾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多年、后任东方经济图书馆副馆长的林斯德先生、以及东方经济图书馆创办人、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的邓葆光先生进行了类似的录音采访。全部访谈录音磁带,现存于美国纽约中国近代史口述史学会。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致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亮亮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嘉  
抗战时期,日军意图切断、封锁后方物资供应,迫使国民政府妥协屈服;肆意对有"抗战生命线"之称的滇缅公路展开毁灭性的无差别大轰炸。主要方式为轮番轰炸公路沿线重要桥梁,造成交通梗阻;密集投掷霍乱菌弹,残害无辜民众生命;蓄意轰炸重要补据点,损毁沿线市镇设施。大轰炸行动凸显滇缅公路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历史过程看,日方战略决策与缅北滇西战局的演进主导了轰炸行为表征,以点带面式的从旨在对战时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损毁与瘫痪发展到造成滇西、滇中地区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对滇缅沿线市镇乃至西南后方的经济民生与社会秩序产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家庭创伤记忆是青年成长叙事中阻滞人格主体建构的障碍与生成畸形情感伦理的动因。纾解精神创伤、呼唤亲情关怀、直面家族史等是以张悦然、张怡微、笛安为代表的部分“80后”女作家群体亟需处理的问题。在回溯创伤记忆时,《茧》《细民盛宴》《西决》《东霓》等相关文本的叙事人贴近隐含作者的距离,将历史原罪、情感经济、家族隐秘指认为精神创伤成因,以对生父母、继父母和代父母的态度渐变完成情感认同,并借自白语调与叙事节奏使创伤书写或内蕴审慎节制、以柔克刚之美,或呈露出主体情绪恣肆宣泄的快意夸饰之美。但青年作家生活经验与历史反思力有限,自怜情结与性别身份的困囿使相关文本暴露了精神分析写作或情感夸张式宣泄的局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向晶  
在教育实践领域内,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并不尽人意,作为独立的个体,教育现状中的学生并非总是被动地接受、顺应教育者的"教育",他们力图通过反抗、挣扎而守护自己的尊严并保持学习的姿态。借助四个来自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从"于惩罚中无声地反抗"、"于挣扎中承受应试之重"剖析学生受教育现状,并就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进而探讨教育的使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