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1)
- 2023(3935)
- 2022(3006)
- 2021(2711)
- 2020(2208)
- 2019(4953)
- 2018(4612)
- 2017(9850)
- 2016(5336)
- 2015(5913)
- 2014(5638)
- 2013(5736)
- 2012(5260)
- 2011(4644)
- 2010(4553)
- 2009(4392)
- 2008(4474)
- 2007(4202)
- 2006(3909)
- 2005(3717)
- 学科
- 济(22065)
- 经济(22041)
- 税(21517)
- 税收(20092)
- 收(19928)
- 业(15614)
- 管理(14640)
- 企(11425)
- 企业(11425)
- 财(9836)
- 方法(9745)
- 数学(9013)
- 数学方法(8986)
- 中国(7182)
- 农(7033)
- 劳(5151)
- 劳动(5134)
- 农业(4793)
- 务(4701)
- 财务(4697)
- 财务管理(4695)
- 制(4511)
- 企业财务(4508)
- 财政(4427)
- 业经(4387)
- 贸(4338)
- 贸易(4332)
- 易(4197)
- 融(3986)
- 金融(3986)
- 机构
- 大学(76043)
- 学院(75436)
- 济(36134)
- 经济(35567)
- 管理(28841)
- 研究(25068)
- 理学(24634)
- 理学院(24414)
- 财(24317)
- 管理学(24176)
- 管理学院(24030)
- 中国(20986)
- 财经(17890)
- 经(16244)
- 京(15202)
- 财经大学(13315)
- 经济学(12583)
- 所(12444)
- 科学(12430)
- 江(11878)
- 经济学院(11413)
- 税(11192)
- 中心(11001)
- 研究所(10451)
- 农(9984)
- 北京(9886)
- 务(9390)
- 州(8828)
- 省(8740)
- 院(8662)
- 基金
- 项目(45603)
- 科学(36869)
- 基金(35744)
- 研究(33636)
- 家(30720)
- 国家(30511)
- 科学基金(26808)
- 社会(23954)
- 社会科(22874)
- 社会科学(22867)
- 基金项目(18294)
- 自然(16207)
- 自然科(15915)
- 自然科学(15910)
- 自然科学基金(15662)
- 省(15561)
- 资助(15166)
- 教育(14640)
- 划(13543)
- 编号(13227)
- 成果(11046)
- 国家社会(10980)
- 部(10779)
- 性(9898)
- 制(9780)
- 教育部(9749)
- 重点(9728)
- 创(9374)
- 人文(9336)
- 发(9213)
共检索到124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借助"性别—母职双重赋税"理论框架和Heckman选择模型技术,探讨18~39岁男女两性在职场机会、过程和回报方面的差距。结果发现,性别之间、性别之内、母职与父职之间都存在差别。在职场参与的不同环节和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重税"呈现出3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就业门槛主要由性别—婚姻驱动,职场中断由婚姻—生育驱动,酬薪由性别—生育驱动。在传统观念有所强化和结构环境更为逼仄的背景下,生育政策的解缚将增加女性生育事件的发生次数,使她们面临更大的职场困境。通过家庭友好政策、企业分担社会责任、媒体广播平常育儿心态等手段来减轻"性别—母职重税",帮助有(连续)就业意愿之人实现理想,或许可形成从"重税"到"多赢"的转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宋月萍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流动性别差异以何种模式体现?(2)职业流动性别差异主要受哪些因素决定?文章使用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预测人力资本、家庭因素、社会资本、市场结构转型对男女职业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转型期间,人力资本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而家庭特征、社会资本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都对职业流动性别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职业流动 性别 多项逻辑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李尚蒲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亿万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中国的农民工数量持续稳定在2.5亿人以上,2020达到了2.86亿人,大约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5。事实上,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并非是要素市场发育的独立事件,而是与农业制度尤其是与地权制度变革紧密关联~([45-4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农地产权的稳定性。地权从模糊走向明晰、从调整走向稳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李尚蒲
农地确权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较少关注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差异。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在非农转移方面,农地确权显著增加了男性非农转移,但对女性影响不显著。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农地确权显著增加了女性务农,对男性并无显著影响,即农地确权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最后,进一步的机理分析发现,农地确权显著减少了因产权不稳定而引发的农地纠纷,从而实现了对男性劳动力的“释放”。对于女性劳动力,一方面,农地确权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感知,对其从事农业生产形成正向激励作用,由此产生了主动“束缚”;另一方面,照看老人、小孩等家庭责任以及外包服务的发展对女性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被动“束缚”。笔者强调,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背后隐含着不同的产权含义。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劳动力转移 性别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钟秋萍 齐顾波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性别差异 区域比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传琦 张琪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回归方法分别探寻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低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的弹性为正且女性比男性高出30.5%,而工资水平对于家务劳动时间的弹性为负且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高出82.5%;在高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男女劳动力工作投入与家务劳动皆为负影响,工资对男性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比女性分别高出22.9%和16.8%,从而这部分劳动力会适当增加闲暇时间。总体来看,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对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相较于高收入群体更加明显,不同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不同且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工具变量的使用增强了本文实证分析的稳健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世伟 罗胤 汪宁宁
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行业分布和工资水平差异,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行业内部性别工资歧视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性别行业分割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次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美艳
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在行业获得和工资上的差异,并且用计量方法对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表明,男女工资差异主要由同类行业内工资差异引起,而由于两者行业分布不同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歧视是造成性别之间的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很小。由此,缩小行业内的工资差异,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工资差异 性别歧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梅 李磊 郑妍妍
中间品贸易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理论上,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品进口会通过技术溢出形成脑力技能偏向,而降低对运动技能的需求。考虑到女性劳动者在脑力技能方面的比较优势,中间品贸易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上的两性平等。本文基于2004—2007年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综合考察中国企业参与中间品进口对女性就业和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促进女性就业还是缩减性别工资差异方面,中间产品进口均有助于促进我国劳动市场上的性别平等;在考虑了中间品进口不同维度、异常样本点和内生性问题后,此结论仍具有稳健性;从行业、地区和所有制差异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对资本密集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影响大于非资本密集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对女性受教育水平高的地区的影响大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大于内资企业。对此,我国政府应该顺势而为,加强这种促进作用,努力打破我国劳动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易君健 耿龙波
基于最近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部门选择行为展开经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迁移劳动力部门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解,以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部门之间的性别歧视。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作搜寻渠道和个人人力资本状况(特别是教育水平)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部门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和迁出地等特征变量对其部门选择的影响较小;同时,虽然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部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其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纯粹性别歧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微...
关键词:
农村迁移劳动力 部门选择 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乐君杰
本文利用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就业时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因素及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就业时间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有正的影响,而收入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时间则有负的影响,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异;②农村男女劳动力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但两者之间就业时间的差距则相对较小;③学历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及就业时间都有正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效应尤其显著;④就业形态对农村男性劳动力的收入及就业时间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收入和就业时间则无明显影响。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关键在于政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更多的非农就业时间,以及有效解决农村女性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郇红艳 孙道德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劳动力流动 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妍 李岳云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正规就业 性别差异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宋弘 张庆
<正>《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的著作,书中集合了作者在性别平等领域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戈尔丁通过细致的研究、敏锐的观察和通俗的分析,对性别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并且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事业还是家庭?这不仅仅是女性的个人选择,也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选择。一个世纪前,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往往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中选择其一;到现在,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女性在职场中也拥有了更多选择,但是由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家务责任等原因,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依旧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