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2)
- 2023(12040)
- 2022(10266)
- 2021(9839)
- 2020(8096)
- 2019(18670)
- 2018(18667)
- 2017(36192)
- 2016(19583)
- 2015(22292)
- 2014(21844)
- 2013(21378)
- 2012(19283)
- 2011(17216)
- 2010(17321)
- 2009(15656)
- 2008(15167)
- 2007(13144)
- 2006(11420)
- 2005(9781)
- 学科
- 济(71650)
- 经济(71565)
- 管理(59683)
- 业(56665)
- 企(49148)
- 企业(49148)
- 方法(32941)
- 数学(27829)
- 数学方法(27482)
- 中国(19818)
- 农(19155)
- 财(18415)
- 业经(17570)
- 技术(17346)
- 学(16191)
- 地方(15152)
- 理论(14556)
- 制(13698)
- 贸(12855)
- 贸易(12846)
- 农业(12738)
- 和(12709)
- 易(12461)
- 务(12076)
- 财务(12013)
- 财务管理(11994)
- 银(11682)
- 银行(11645)
- 技术管理(11599)
- 教育(11575)
- 机构
- 大学(268687)
- 学院(268119)
- 管理(110211)
- 济(100618)
- 经济(98222)
- 理学(95941)
- 理学院(94868)
- 管理学(93236)
- 管理学院(92760)
- 研究(85284)
- 中国(62791)
- 京(57241)
- 科学(53988)
- 财(45747)
- 所(41776)
- 业大(39559)
- 农(39318)
- 中心(38965)
- 江(38480)
- 研究所(38208)
- 财经(36885)
- 范(36812)
- 师范(36502)
- 北京(36260)
- 经(33533)
- 州(31942)
- 院(31356)
- 农业(30553)
- 技术(29607)
- 师范大学(29306)
- 基金
- 项目(187253)
- 科学(147056)
- 研究(139711)
- 基金(134031)
- 家(116104)
- 国家(115090)
- 科学基金(99429)
- 社会(86027)
- 社会科(81397)
- 社会科学(81372)
- 省(74198)
- 基金项目(71945)
- 自然(64630)
- 教育(64266)
- 自然科(63143)
- 自然科学(63130)
- 划(61992)
- 自然科学基金(61984)
- 编号(58304)
- 资助(54230)
- 成果(47061)
- 重点(41261)
- 创(41150)
- 部(40442)
- 课题(39762)
- 发(39591)
- 创新(38303)
- 项目编号(36420)
- 科研(35273)
- 大学(35026)
- 期刊
- 济(108702)
- 经济(108702)
- 研究(78350)
- 中国(51167)
- 管理(41237)
- 学报(41112)
- 科学(38461)
- 教育(36153)
- 农(35482)
- 财(34230)
- 大学(31388)
- 学学(29116)
- 农业(25073)
- 技术(24727)
- 融(21402)
- 金融(21402)
- 业经(18794)
- 财经(17211)
- 经济研究(16995)
- 图书(16692)
- 科技(14951)
- 经(14506)
- 理论(13808)
- 问题(13603)
- 业(13300)
- 技术经济(13012)
- 实践(12894)
- 践(12894)
- 现代(12364)
- 版(11957)
共检索到384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永进
概念史是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兴研究范式,它通过分析概念的语义内涵和发展演变,考察其历史语境、思想脉络、内在逻辑及其所构筑的知识体系。将概念史运用至毛泽东研究,可以有效弥补旧有范式的诸多缺陷和不足,实现由人物、事件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换,为深化毛泽东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目前,概念史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使用边际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范式意义的发挥还需要学界共同努力。
关键词:
概念史 话语分析 毛泽东研究 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承先
1993年12月26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以及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的伟大的历史功勋,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学习、研究、实践毛泽东思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历史观 社会变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晓玉
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十七年谭晓玉1978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之后,在我国教育界开展的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分析,都远远超过建国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中国统计史研究"课题组 闾海琪 许亦频 曹麦 石庆焱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开展的调查研究是中央苏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本文概述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开展调查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开展调查分析的方法,探究这些调查研究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远清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佑新
毛泽东对印度的认识,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在关注世界形势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印度;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帮助、两国之间形成的深厚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毛泽东认为印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的印度观,是毛泽东对印度的总体性认知,是毛泽东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表现,是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战略智慧的展现。从毛泽东的印度观中汲取智慧,对维护两国友好关系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毛泽东 印度观 外交关系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安洛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情报的作用,其理论与实践都渗透、包含着深刻而全面的情报思想。一、关于情报的基础作用情报是认识、决策、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它道出了情报以及准确、全面、客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方面,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人口学界几年来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贬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口思想上的历史地位,不能抹煞“毛泽东人口思想”(泛指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伟大贡献。以下从历史、理论两方面作些初步说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灿全 贺岩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具体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对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民生思想 为人民服务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马燕君
毛泽东与茅盾──摘自《作家文摘》1993年12月24日原作:马燕君1949年9月23日,正忙于筹办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的茅盾收到了一个牛皮纸的大信封。打开信封,从里面落下两张纸,那字迹正是茅盾已十分熟悉了的毛泽东的笔体。茅盾细细...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基础。人民主体的话语表达不是停滞不变、始终如一的理论教条,而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彼此印证、交互推动、不断深化发展的话语体系。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话语体系的创造者,其对人民主体的话语建构和表达体现出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在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话语表达在人民群众的价值定位,服务人民宗旨的现实表现,人民主体话语体系的内容结构三方面都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历史嬗变色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厘清毛泽东人民主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嬗变,既有益于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同时对于提升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自觉,实现人民主体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实现人民群众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民主体 话语 嬗变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赟鹏
毛泽东领导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代表中国工业化道路由向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式社会主义; 1956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道路主体自觉的形成; 1958年之后,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进一步转向,开始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趋向。在此历史转换过程中,主旋律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毛泽东 工业化道路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