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55)
2023(3652)
2022(3066)
2021(2872)
2020(2353)
2019(5165)
2018(4903)
2017(9730)
2016(5109)
2015(5385)
2014(5100)
2013(4795)
2012(4609)
2011(4090)
2010(4286)
2009(3833)
2008(3825)
2007(3386)
2006(3031)
2005(2814)
作者
(13417)
(11233)
(11089)
(10651)
(7119)
(5331)
(5108)
(4253)
(4162)
(3919)
(3872)
(3747)
(3643)
(3588)
(3554)
(3446)
(3367)
(3223)
(3216)
(3089)
(2866)
(2722)
(2662)
(2606)
(2497)
(2476)
(2472)
(2300)
(2277)
(2229)
学科
(20454)
经济(20427)
管理(14712)
(14147)
(12067)
企业(12067)
方法(7737)
(7428)
数学(6644)
数学方法(6595)
(6592)
中国(6576)
(6003)
结构(5229)
(4980)
产业(4593)
业经(4565)
(4449)
(4363)
体制(4239)
工作(4047)
地方(3883)
(3765)
财务(3763)
财务管理(3752)
企业财务(3663)
农业(3663)
国家(3653)
(3464)
金融(3464)
机构
大学(70990)
学院(69083)
(30422)
经济(29897)
管理(27523)
研究(25179)
理学(23898)
理学院(23611)
管理学(23321)
管理学院(23160)
中国(17861)
(15444)
(14695)
科学(13770)
财经(12084)
(11853)
(11098)
中心(11064)
研究所(10748)
经济学(10238)
(9914)
(9815)
(9533)
师范(9430)
(9349)
北京(9274)
经济学院(9261)
财经大学(9203)
业大(8689)
师范大学(7794)
基金
项目(48368)
科学(38879)
研究(36630)
基金(36553)
(32911)
国家(32175)
科学基金(27066)
社会(25551)
社会科(24176)
社会科学(24164)
基金项目(18826)
(17562)
教育(16156)
自然(15721)
自然科(15335)
自然科学(15330)
(15090)
自然科学基金(15086)
编号(14190)
资助(14147)
成果(12553)
国家社会(11420)
(11351)
重点(11148)
(10355)
教育部(10051)
(9926)
(9888)
人文(9517)
(9489)
期刊
(34046)
经济(34046)
研究(21804)
中国(12910)
(12248)
学报(11403)
科学(10715)
管理(10090)
(9574)
大学(9123)
学学(8668)
教育(6517)
财经(6511)
农业(6390)
(5716)
经济研究(5700)
图书(5501)
(5367)
金融(5367)
业经(4929)
问题(4688)
技术(4541)
书馆(4474)
图书馆(4474)
世界(4044)
(3939)
社会(3602)
(3423)
论坛(3423)
(3337)
共检索到103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兆政  张顺  
我国古代的儒家相信,人类的存在是由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联系起来的,公共生活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古代的儒家以"德"为"治",以道德为处理公共问题的基本方式。儒家的"德治"思想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观照,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超越出对人们个体性的内心关注,外化为社会的同一性规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钟麟  蒋祖发  
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促进干部自身的学习修养和实践锻炼,加强我国当前的官德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承  
“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儒家公共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儒家先贤怀着对现实混乱局面的忧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儒家哲学从总体旨趣、形上预设、观念引导、制度建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强烈的公共关切,展现了儒家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儒家公共性思想予以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使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思安  张积家  
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采用词汇学假设,探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结构。结果表明,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为四因素结构,包括社会性因子、践行因子、中和人格因子和统合人格因子。揭示君子的人格结构,对儒家思想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有重要实践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儒家的"比德"是艺术性地师法自然,它以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描绘人类抽象的精神品格,使人从天地万物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其实质就是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发现人生的意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涵相当深远:既奠定了先秦儒家厚德的文化基础,又增加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更凸显了全面完善的君子人格之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舜清  
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理论界见仁见智。我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杰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曾在其享誉学术界的"家庭理论"中确认了家庭组织的制度特征与经济功能。在他看来,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以保证其有效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洋  胡少华  
文章首先分别论述了儒家文化与优良的法治环境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然后阐释了儒家文化的道德文明秩序与法治的法律文明秩序具有互补作用,且儒家的道德文明秩序可以转化为法律文明秩序从而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提出了弘扬儒家文化与推进上市公司优良法治环境建设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完善的具体途径。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艳艳  叶陈刚  双琦  
儒家文化是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的文化基因,但关于儒家文化影响企业财务行为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仍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儒家文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会显著减少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正向的真实盈余管理。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信用治理渠道影响盈余管理,具体来说,儒家文化通过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增强社会信任影响盈余管理。我们还发现,儒家文化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受地区法律环境和外部监督的影响,当地区法律环境越差,审计监督越弱时,儒家文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这一研究从儒家文化视角拓展了非正式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了传统文化抑制企业不道德行为的经验证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杜祖贻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儒学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其实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有限,因此儒家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而蒙不美之名。作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究将之支离化,再加上近世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以致本来代表中华民族经验与智能的学说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碎文剩义。本文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中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开绝学的使命:将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使世人研习之、认识之,为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庭  宋丙涛  
儒家思想自形成以来,对东方文明甚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学说也早已得到各界学者全方位的解读。然而,已有的研究要么仅停留于对其文化内容的挖掘,要么拘泥于当代主流理论来论断其功过是非,但实际上,这些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对其所做的研究都难免会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本文以近年来兴起的财政国家论为基础来分析儒家思想的贡献。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而儒家经世济民思想恰恰是为了应对该问题而进行的公共经济体制构建的探索。因此,儒家学说不仅对当今我国的治国理政仍具借鉴意义,而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启迪。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祥松  
美国、德国、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股权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手段以及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的特点不同。这些不同特点反映在公司持股结构、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力度、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