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
2023(79)
2022(68)
2021(61)
2020(54)
2019(128)
2018(136)
2017(184)
2016(115)
2015(119)
2014(111)
2013(114)
2012(107)
2011(71)
2010(90)
2009(72)
2008(78)
2007(73)
2006(58)
2005(63)
作者
(306)
(277)
(276)
(243)
(182)
(135)
(128)
(123)
(123)
(119)
(99)
(98)
(97)
(86)
(86)
(85)
(82)
(79)
(77)
(75)
(72)
(69)
(68)
(64)
(64)
(64)
(63)
(63)
(62)
(61)
学科
(306)
经济(302)
(296)
管理(239)
(215)
企业(215)
(157)
(132)
方法(118)
中国(108)
农业(101)
数学(87)
教育(86)
数学方法(85)
(78)
(76)
理论(70)
(67)
银行(67)
人事(66)
人事管理(66)
业经(64)
(64)
金融(64)
(63)
(61)
(58)
劳动(58)
(53)
贸易(52)
机构
大学(1508)
学院(1360)
研究(552)
(504)
经济(498)
管理(489)
中国(444)
理学(437)
理学院(432)
管理学(421)
管理学院(421)
科学(395)
(354)
(322)
(305)
农业(284)
研究所(280)
业大(274)
(251)
中心(248)
(238)
师范(234)
北京(213)
(211)
师范大学(195)
农业大学(194)
(188)
财经(185)
教育(177)
(172)
基金
项目(947)
科学(769)
基金(767)
(697)
国家(691)
研究(622)
科学基金(577)
自然(419)
自然科(409)
自然科学(409)
社会(401)
自然科学基金(399)
基金项目(388)
社会科(376)
社会科学(376)
教育(330)
(314)
(296)
资助(266)
(260)
重点(219)
教育部(215)
编号(214)
成果(207)
科研(198)
(194)
大学(191)
青年(187)
人文(182)
国家社会(178)
期刊
(543)
经济(543)
中国(508)
研究(415)
学报(370)
(339)
科学(294)
教育(263)
大学(258)
学学(236)
管理(228)
农业(224)
(207)
金融(207)
(182)
(149)
中国金融(110)
业大(109)
世界(107)
技术(106)
财经(104)
图书(101)
(97)
农业大学(92)
(89)
书馆(83)
图书馆(83)
科技(79)
经济研究(78)
中国农业(69)
共检索到2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邦祥  
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现时需要出发,重新讨论了几个有关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特别是体现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特征的"双元制"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了德国组织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和在教学层面实现"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基于此,探讨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举办、教学以及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徐国峰  
保险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投保及承保而签订的协议 ,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有明确的规定 ,若任何一方不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就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兰迪·E.巴奈特  文亦非  
一般观点认为,是"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创设了司法审查权。本文批驳了这一观点。尽管宪法中没有关于司法审查权的明确规定,但是通过对宪法缔造者们在制宪会议、州批准会议上以及批准之后的实际言论的原意主义解释的分析,无可辩驳的结论是,司法权的本义中包括了司法审查权。"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只是将这一本义更加清晰地揭示出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柯平  
名著是优秀作品的精华,具有较高的质量、价值和影响力。阅读名著是国民阅读素养提升的基础。从阅读指导角度,名著阅读分为四大类:情感人物类;军事政治类;社会文化类;科学知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名著导介和阅读方法的指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顺坤  贾楠  
在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农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滞后于农业智慧化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与业务需求错位导致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降低,从而诱发反生产行为。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对其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同时揭示心理契约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参与型领导在该影响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负向影响其反生产行为;(2)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正向影响心理契约;(3)心理契约负向影响新生代农业人才反生产行为;(4)心理契约在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5)参与型领导正向调节职业获得感对心理契约的影响,即参与型领导水平越高(低),职业获得感对心理契约的正向影响越强(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远太  
本文利用全国6省市"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探讨了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是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的共同产物;客观社会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下层居民的获得感是最低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宪堂   吕伟  
“■”字出现在甲骨文和西周初期以前的金文中,可隶定为■,其本义为“视道而直行”,引申为“省察”“巡视”;西周初年随着“天命有德”观念的出现,周人借形赋义,又为“■”赋予了“在大地中央省察天意并有所领会”的含义,等于创造了一个新字,可以隶定为“徝”。省、直古音相近,故可相互通用。上古时期,上天是人间意义的最重要来源,很多核心观念与词汇都与交通天人的“上下通”有关,周人以“根据上天之意行事”为有“德”,而按照上天的意愿做事,怎么做是通过心来把握的,所以在“徝”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符成为“德”字,强调对上天之意的领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棚鸽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雅致、含蓄的诗的国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诗经》是源于民间对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战争徭役等社会面貌的歌颂汇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在朝廷更新迭代中变化发展,东汉班固提出“《诗》本义”的概念并进行文学阐释,千年后的北宋欧阳修又提出“诗本义”之说。这些理论影响深远,对近现代学者研究诗歌文本、以情解诗等内容带来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结合《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新探》一书,分析讨论“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战峰所著的《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新探》一书,针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阐述,它们分别是汉宋《诗经》学中评判《诗本义》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欧阳修对《诗经》学研究过程形成的《诗本义》考察以及对《诗本义》版本衍变进程的调查、整合。笔者结合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唐代注疏中的〈诗经〉学研究》(17BZW090),对“诗”本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俊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冀生  
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族解放、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和生活幸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前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宗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社会所有制时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著名论断,在我国经济界几乎无不知晓,然而理解又有很大分歧,甚至引起激烈争论。笔者无意于参与这场争论,只是最近重读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著作时感到,严格按照马恩原话,毋需任何附加揣度,完全可以说清楚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义。现将这点读书心得写出来,意在求教于学界同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崔佳斌  
以往“劳动价值论”研究采用的是“劳动人力耗费”单要素即含逻辑缺失的“劳动”概念 ,以耗费生活资料价值量 =耗费生活资料量 =劳动人力耗费量 =劳动创造价值量的效用与价值的等量观为逻辑起点进行自相矛盾的理论推演。而社会价值实则由人—物、智—体、供—需、生产—社会的本义全要素社会整体劳动创造的 ,是生产劳动人耗量 <劳动价值创造量的预期价值生产和需求现实价值认证的统一过程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徐国兴  
日本义务后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具有三大基本特征:第一,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以中央资金为主体的多元资金筹措方式。发挥不同资助形式的特点,形成了助学贷款为主奖助贷有机结合的资助形式。形成了以本科生为主要资助对象覆盖非义务教育各阶段和类型的资助体系;第二,日本学生资助制度长期持续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日本中央政府在学生资助制度发展过程和现行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景舟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职业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但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对职业教育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大学》之要义,在于以修身为本而明明德于天下。故"纲"虽曰"三",其实皆括于"明明德"一语;"目"虽曰"八",其实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呈现为以修身为原点的涡旋式结构。修身之要义,在于好恶之情的顺应、调适与沟通。循此逻辑可知,作为修身工夫的格物致知,与"情理"密切相关,由前后两个环节构成。"致知"之"知"即情理之知",格物致知"就是通情以达理的物(人)我感通之道。通过通情以达理,《大学》有效地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大义明,方能训诂通,对于古今纷纭之说亦可明其得失。情理之所以为情理,就在于有情斯有理,无情必无理;理从情出,情通理得。《大学》的"格物致知"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呈现了人类道德生活的这一基本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