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6)
2023(10776)
2022(8756)
2021(8061)
2020(6554)
2019(14888)
2018(14215)
2017(26966)
2016(14027)
2015(15835)
2014(15338)
2013(15404)
2012(14632)
2011(13661)
2010(13342)
2009(12594)
2008(12202)
2007(10650)
2006(9837)
2005(9090)
作者
(43435)
(36398)
(36239)
(34482)
(23177)
(17533)
(16169)
(14169)
(14009)
(12950)
(12594)
(11791)
(11734)
(11553)
(11483)
(11143)
(10817)
(10523)
(10274)
(10256)
(8977)
(8921)
(8818)
(8339)
(8272)
(8204)
(7821)
(7470)
(7313)
(7144)
学科
(83097)
经济(83028)
管理(36886)
(33171)
方法(30828)
数学(28300)
数学方法(28194)
(24783)
企业(24783)
中国(21273)
(20682)
银行(20536)
(19335)
(18977)
地方(17416)
(16257)
(15719)
贸易(15707)
(15328)
(14722)
金融(14722)
(14408)
业经(14112)
(13915)
地方经济(12450)
环境(11768)
农业(11157)
(10863)
制度(10856)
(10491)
机构
大学(215882)
学院(211917)
(109482)
经济(107941)
研究(82848)
管理(78448)
中国(69754)
理学(67537)
理学院(66767)
管理学(65931)
管理学院(65550)
科学(46890)
(45735)
(45345)
(42155)
(41098)
研究所(38691)
财经(37372)
经济学(37122)
中心(36568)
(34355)
经济学院(33433)
农业(32726)
业大(31587)
(29545)
北京(29084)
(28700)
财经大学(28138)
科学院(26284)
(24239)
基金
项目(140888)
科学(111663)
基金(107776)
研究(96582)
(96560)
国家(95856)
科学基金(80820)
社会(68381)
社会科(65202)
社会科学(65188)
基金项目(56267)
自然(51087)
(50211)
自然科(49954)
自然科学(49935)
自然科学基金(49129)
资助(44246)
(43645)
教育(42140)
编号(33397)
(32814)
重点(32231)
(31401)
国家社会(30966)
(29119)
中国(28991)
教育部(28256)
创新(27561)
科研(27216)
人文(26791)
期刊
(118390)
经济(118390)
研究(70444)
中国(39109)
学报(36662)
(36197)
(34556)
金融(34556)
科学(33911)
(32720)
管理(28840)
大学(27341)
学学(26502)
农业(22908)
经济研究(22106)
财经(20456)
(17758)
问题(15959)
(15421)
业经(15198)
国际(14915)
技术(14660)
世界(14158)
(13210)
技术经济(12256)
统计(11046)
教育(9968)
(9758)
经济问题(9560)
商业(9555)
共检索到329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志鹏  
本文分别构建了涵盖传统银行部门和"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推导出"影子银行"给经济运行的稳态和动态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推高了产出、投资、消费、广义货币和信贷的稳态水平,改变了各变量面临随机冲击时的脉冲响应动态轨迹。鉴于此,货币政策调控模型亟需由数量型转变为价格型以应对政策有效性的挑战。总需求管理难度加大,其力度需要更谨慎地把握。同时,需加快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规范中国"影子银行"的扩张,使其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晓枫  申妍  
本文选取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以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银行的表内信贷和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手段,实证分析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与银行表内信贷的流动性创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07年以来,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短期内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波动较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从长期看将趋于稳定;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顺周期性。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积极引导影子银行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又要在保证市场和银行流动性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存  杨大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存  杨大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荣茂  蒋怡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逐渐发展壮大,其"信用创造"功能及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有限,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对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与引导;货币当局应扩展宏观观测指标,并加强价格型调控;央行应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供融资便利,以便发挥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正向影响,减少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沈悦  谢坤锋  
本文在区分内外部影子银行的基础上,运用宏观资金流量分析法,对中国影子银行整体规模进行系统测度;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影子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当前金融体制下,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基础,反之并不成立;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实现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协调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政府部门应理性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适度审慎监管,完善配套金融制度安排,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则需要强化金融资产服务管理,规范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卢盛荣  郭学能  游云星  
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虑现阶段中国企业产权异质性,将中间品厂商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构建一个反映转型期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的结构参数,模拟出影子银行对信贷资源错配及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由民营企业融资受阻所反映出的信贷资源错配问题,使得我国信贷投放的使用效率低下,而影子银行尽管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却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利锋  
通过信贷市场搜寻与匹配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影子银行的NKDSGE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考察了影子银行对于我国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外生冲击的动态响应表明,影子银行通过信贷渠道扩大了积极的技术冲击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降低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此基础上,社会福利分析的结果指出,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宏观经济波动增大,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因此,基于社会福利的角度,政府应该积极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监管和有效的规制。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刚  
"影子银行"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方反思危机的诱因,才开始对"影子银行"进行深入探讨,并着手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而在中国,近年来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暗流涌动,非信贷类融资迅速膨胀,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一路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潜在风险的忧虑。由此,有关中国式"影子银行"概念与特征的讨论,也成为国内外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宏春  
近年来,有关影子银行的讨论层出不穷,很多言论认为影子银行体系蕴藏的系统性风险已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构成了威胁,需要严格监管、防控风险。本文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指出其存在的特殊体制原因及其有益的作用,认为应理性看待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采取区别对待、监管与疏导并重的策略,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煜辉  
未来进一步的措施应当是,对影子银行实行总量控制、风险排查,关键是要对表外融资业务构建审慎的原则试估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从可以发现的文献看,最早使用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McCulley,是指"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之外的机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邢成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还不能简单类比西方市场发达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因此对策和监管自然也不能盲目照搬进入2014年,中国金融市场上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之所以得以热议,乃至部分监管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近一段时期在社会融资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以前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90%以上,骤降至近一两年只占50%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牟晓云  石柱鲜  石林松  
文章用Goodhart和Hofmann提出的方法构造了金融条件指数并考察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得出,我国的金融风险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上升很快,但在2009年呈现回落的态势。利用Stock和Watson的扩散指数方法分析了金融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祝继高  胡诗阳  陆正飞  
本文基于2006-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数据,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本文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绩好的银行、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贷款比率和存款比率高的银行以及位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省份的银行,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规模更小,说明银行业绩压力以及外部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的重要因素。而且,商业银行从事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规模越大,其潜在经营风险越高,具体表现为买入返售业务的低收益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但是这种负效应在存贷比比率高的银行并不显著,说明商业银行向影子银行体系融出资金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荣卫  郝德勇  王纯洁  
本文基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测算其规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4年的月度数据和结构VAR模型(SVAR)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些年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规模均以较为平稳的速度增长;影子银行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规模过度扩张将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弱化其信用中介功能,对金融稳定产生负向冲击效应。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