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9)
2023(5911)
2022(5001)
2021(4616)
2020(3825)
2019(8369)
2018(8321)
2017(15162)
2016(8429)
2015(9454)
2014(9416)
2013(9093)
2012(8396)
2011(7764)
2010(7771)
2009(7599)
2008(7613)
2007(6869)
2006(6198)
2005(5998)
作者
(23614)
(19882)
(19762)
(19124)
(12666)
(9462)
(8934)
(7678)
(7425)
(7092)
(6896)
(6658)
(6571)
(6465)
(6423)
(6154)
(5839)
(5819)
(5816)
(5643)
(5220)
(4803)
(4651)
(4642)
(4539)
(4494)
(4403)
(4284)
(3996)
(3861)
学科
(31830)
经济(31754)
管理(29242)
(24672)
(21982)
企业(21982)
(12191)
(11751)
(10657)
方法(10412)
中国(8982)
数学(8331)
(8279)
数学方法(8217)
业经(8207)
(7921)
体制(7175)
(6917)
财务(6899)
财务管理(6877)
(6558)
银行(6544)
企业财务(6522)
(6266)
教育(6204)
(6155)
金融(6153)
理论(6016)
环境(5626)
地方(5605)
机构
大学(125146)
学院(121950)
(50671)
经济(49596)
管理(43814)
研究(42725)
理学(36826)
理学院(36407)
管理学(35879)
管理学院(35632)
中国(32189)
(27892)
(26125)
科学(24071)
财经(21132)
(21041)
(20079)
(19044)
中心(18855)
研究所(18688)
(17274)
经济学(17003)
(16709)
师范(16552)
北京(16260)
财经大学(15667)
(15340)
业大(15286)
(15125)
经济学院(14970)
基金
项目(77176)
科学(61222)
研究(58722)
基金(56574)
(48671)
国家(48257)
科学基金(41355)
社会(38976)
社会科(36763)
社会科学(36757)
(29211)
基金项目(29053)
教育(27720)
自然(24967)
(24739)
自然科(24363)
自然科学(24357)
自然科学基金(23940)
编号(23216)
资助(22432)
成果(21008)
(20704)
(17973)
重点(17846)
课题(16929)
(16471)
国家社会(16456)
(16101)
教育部(15910)
(15852)
期刊
(60993)
经济(60993)
研究(40524)
中国(28454)
(23963)
学报(19293)
管理(18665)
教育(16979)
科学(16949)
(16460)
大学(15201)
学学(14018)
(12458)
金融(12458)
财经(11797)
农业(10520)
(10165)
技术(9828)
经济研究(9259)
业经(8346)
问题(7659)
(6418)
(6014)
图书(5638)
财会(5631)
会计(5584)
理论(5563)
改革(5481)
(5481)
(5322)
共检索到195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周兴  
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22年、迟至1989年才面世的“那托普报告”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的前期哲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在其中端出了一种“生命哲学”或所谓“实际生命的现象学阐释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他的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无疑有着渊源关系;海德格尔此间正处于思想道路的“开端”阶段,其哲思具有开端性的“寻求”和“试验”特性,显示出某种鲜活生动的探索特质,而这是在后来更为成熟、也更为严格的“主要著作”中隐失了的。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对“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的揭示,可视为哲学阐释学的开端性奠基,而围绕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的阐释学实践,一方面把阐释学工作深化为具有海德格尔特色的词源学探讨,另一方面也隐晦地初步开启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才得以充分展开的新时间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尚云丽  于洪波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入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妍璐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源、内涵与任务将澄清儿童哲学的工具主义疑难。忽视儿童生存事实的哲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应引起注意,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捍卫儿童生存交往的权利,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照,最终将促进社会健全理性的构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然  易连云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已是迫在眉睫。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直接从追问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入手,进而追问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状态的关注。他对于人类精神幸福的描述和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教育应使人幸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哲学里对于"思"和"自由审美"的描述对于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而且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盼倩  
对于劳动的价值问题讨论由来已久。洛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确认劳动的价值,目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劳动的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问题等。其中,马克思还肯定劳动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同时,正因为劳动观念的历史变革,也就是劳动从作为生存手段到行动方式的转变,从奴役劳动到生命劳动的转变以及从劳动生产力到劳动创造力的转变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而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劳动成为两者结合的重要特征。身心统一发展的教育目的、以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方式、以劳动过程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评价是在劳动与教育可能性的结合后对教育系统的充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聪  于伟  
哲学概念是建构高中哲学教科书的关键。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哲学教科书中"实践"概念的位置变化、话语分析与解读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高中哲学教科书的概念表达呈现关注高中生的可接受性、哲学概念的类生活性、注重哲学概念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资源采用的开放性等基本趋向。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姜乖俊  
强制阐释论视角有助于重新审视我国图书馆学界存在的西方中心论弊端,进而反思拿来主义式的"本土化"背后所潜藏的文化自卑情结。本文在分析强制阐释论的缺陷基础上,对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进行了反思,认为不能满足于一直援引域外的理论,而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注重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原创,提出图书馆学界应立足中国问题,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批判性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  靖继鹏  
本文在阐明哲学阐释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信息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公共危机信息传递中基于理解的"视域融合"及其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