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7)
- 2023(12337)
- 2022(10345)
- 2021(9104)
- 2020(7355)
- 2019(16576)
- 2018(16254)
- 2017(30563)
- 2016(16432)
- 2015(18303)
- 2014(18198)
- 2013(18103)
- 2012(17061)
- 2011(15644)
- 2010(15986)
- 2009(14890)
- 2008(14862)
- 2007(13431)
- 2006(12162)
- 2005(11604)
- 学科
- 济(73109)
- 经济(72998)
- 管理(54124)
- 业(48716)
- 企(39797)
- 企业(39797)
- 中国(23865)
- 方法(23378)
- 地方(20989)
- 制(20927)
- 农(20748)
- 数学(19398)
- 数学方法(19178)
- 业经(19152)
- 财(19037)
- 银(16849)
- 银行(16822)
- 行(16350)
- 融(16161)
- 金融(16159)
- 体(14621)
- 环境(14082)
- 学(13825)
- 农业(13805)
- 贸(13137)
- 贸易(13121)
- 易(12676)
- 技术(12290)
- 发(12257)
- 体制(11576)
- 机构
- 学院(238891)
- 大学(237569)
- 济(101519)
- 经济(99372)
- 管理(89611)
- 研究(86087)
- 理学(75411)
- 理学院(74551)
- 管理学(73453)
- 管理学院(72992)
- 中国(68560)
- 财(51303)
- 京(51018)
- 科学(50114)
- 所(43431)
- 中心(39516)
- 农(39160)
- 财经(38890)
- 江(38752)
- 研究所(38656)
- 经(35138)
- 业大(32848)
- 北京(32532)
- 院(31669)
- 范(31579)
- 经济学(31436)
- 师范(31230)
- 州(30480)
- 农业(30168)
- 财经大学(28732)
- 基金
- 项目(155031)
- 科学(123327)
- 研究(115119)
- 基金(112592)
- 家(97873)
- 国家(97051)
- 科学基金(83644)
- 社会(75689)
- 社会科(71878)
- 社会科学(71862)
- 省(61492)
- 基金项目(58857)
- 教育(52025)
- 自然(51738)
- 划(51179)
- 自然科(50557)
- 自然科学(50546)
- 自然科学基金(49625)
- 编号(45106)
- 资助(44923)
- 发(38459)
- 成果(37376)
- 重点(35497)
- 部(34240)
- 制(33939)
- 创(33021)
- 课题(32911)
- 国家社会(31940)
- 发展(31159)
- 创新(31101)
- 期刊
- 济(123432)
- 经济(123432)
- 研究(77341)
- 中国(57814)
- 财(39753)
- 农(38069)
- 管理(37294)
- 学报(35644)
- 科学(34164)
- 融(30209)
- 金融(30209)
- 大学(27954)
- 教育(27126)
- 学学(26351)
- 农业(25401)
- 业经(21141)
- 技术(20614)
- 财经(19955)
- 经济研究(19418)
- 经(17204)
- 问题(15959)
- 业(13218)
- 贸(12679)
- 科技(11579)
- 世界(11437)
- 国际(11410)
- 技术经济(11305)
- 现代(11209)
- 商业(11160)
- 版(10776)
共检索到386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万攀兵 朱丹妮
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库,考察基层党组织制度对正式环境规制的互补作用。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内部的基层党组织制度显著强化环境规制的治理效果,即基层党组织制度具有绿色发展协同效应。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基层党组织制度主要通过其“引领”与“监督”功能来强化环境规制的治理效果,“引领”功能主要表现在发展企业家为党员这一制度形式上,而“监督”功能则主要体现为设立党组织。本文的研究结论从环境治理视角揭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为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和提升环境监管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蕾 徐承红 申云
文章基于2004—2017年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综合序参量除东北有所上升之外,基本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规律;农业绿色发展综合序参量呈现出东北、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规律。耦合度方面,西部最高、东部最低,中部、西部、东北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东部从高水平耦合阶段大幅度下降到磨合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方面,西部、东部最低,中部和西部处于中级协调、东部处于勉强协调,东北处于中级协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武林 陈伟雄
本文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效率水平、内在协同效应及差异收敛性进行测度评价。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及11个省(市)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稳步上升,三大地区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凹型”分布格局;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逐步增强,三大地区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阶梯式分布,但地区间协同效应水平和协同阶段差距不断扩大,上海、江苏等部分省(市)排名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包容性绿色发展协同效应的总体差异无规律波动,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先后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协同效应存在σ发散、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郗德才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四个伟大”的内在要求,关乎乡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组织困境、物质困境、社会困境等诸多困境。不走出这些困境,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万攀兵
在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的背景下,基层党组织俨然已成为我国抗击疫情的坚强战斗堡垒。本文基于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出发,考察了基层党组织制度的社会治理作用,并区分了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层次下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差异。同时,本文也进一步识别和分析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设立在民营企业内部的基层党组织有助于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2)基层党组织对民营企业承当较低层次的职工关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对民营企业承担更高层次的公益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3)基层党组织主要通过发挥监督和引领作用来推动民营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4)基层党组织有效推动了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地区和非改制的民营企业承担更多公益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林丰 周玲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的协同效应,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省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耦合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三个子系统对耦合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全国各省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三个子系统对协同效应均呈现出倒U形特征,期初三个子系统会对协同效应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随后促进作用将会减弱;(3)长期影响来看,智能金融的长期影响大于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而各省份绿色金融的正向影响已步入临界区间;短期影响来看,中东部地区绿色金融的短期影响明显,而西部地区智能金融的短期影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新发展理念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熵值法 耦合度 协同效应 良性循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小梅 喻宣瑞
绿色税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厘清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对推动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本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绿色环保当量税额、污染气体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实证分析,寻求各污染物的绿色环保当量税额、各地区GDP以及污染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通过线性相关模型逐一量化各参数的空间线性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绿色环保当量税额的差异较大。说明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体系不能较好满足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2)通过空间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除一般性粉尘当量税额与环境、经济的线性关系较高外,其余参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3~0.5之间,尤其是二氧化硫环保当量税额与二者的线性关系最低;(3)各地区GDP与污染气体排放量的相关性较高,且相关系数每年呈现增长趋势,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仍主要依赖于能源行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 吴传清
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把脉二者协同效应,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在全国视野下,基于2011~2017年省级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运用熵权法-Topsis评价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V"型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小;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与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协同系数普遍较低,且呈加剧趋势,主要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对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着力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特别要加大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农业和工业生态化发展,普及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安全治理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2)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规模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玉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高校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准确定位,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在党内民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服务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以促进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基层党组织 建设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